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之初的华北乡村,家庭暴力主要以妇女普遍遭受虐待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反对虐待妇女成为华北抗日根据地反对家庭暴力的主旋律.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反家庭暴力,前期多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以行政手段强力制止;后期,则大力倡导“和睦家庭”建设,引导妇女参加生产,以迂回方式抑制家庭暴力.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反家庭暴力,提高了妇女地位,减少了妇女受虐悲剧的发生,对当今社会反对家庭暴力、构建和谐家庭也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2.
抗战伊始,中共在华北根据地领导的妇女运动试图通过建立妇女组织及一系列政策的贯彻与实施,塑造属于乡土社会的"新女性",鼓励她们走出家庭,加入到抗日大军中。但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出革命颠覆传统,革命凌驾于惯习之上的情境,妇女运动不但使乡村两性关系紧张、家庭矛盾突出,更影响了抗战大局的稳定。于是,中共调整妇女运动的方向,不再一味地强调农妇走出家庭、颠覆传统的父权制家庭体系,而是借"立典推英"鼓励妇女参加生产,藉此塑造了鲜活的"新女性"群体。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思想活跃,进步刊物很多.《新妇女》、《妇女评论》等六种妇女刊物研讨妇女解放问题.提倡民主.反对封建压迫,反映了当时妇女运动的代表思想观点.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并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贽的家庭伦理现包括反“男尊女卑”为核心的男女平等观、以“情”为核心的新婚恋观以及以“孝行”为核心的孝亲观三个组成部分.李贽的家庭伦理观具有朦胧的自由性色彩,反映了李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勇于反对封建礼教,反对封建伦理纲常,试图建立新的家庭伦理的尝试.李贽家庭伦理观的提出是对封建礼教的沉重打击,具有冲破封建礼俗去争取自由的价值和意义,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历史潮流,对后世学者的思想认知和社会风气转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妇女动员既是争取抗战胜利的需要,又是妇女解放的需要.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妇救会通过一系列措施来进行妇女动员,如以男性干部为开展妇女工作的中介,以上层和老年妇女为突破口,以解决妇女的实际困难为激励机制,使妇女组织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淮北抗日根据地妇女运动的开展,使妇女自身获得了解放,如身体的解放、思想文化的解放和家庭地位的提升等.新式妇女在抗战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她们广泛参与抗战、支前、优抗、生产和参政活动等.妇女动员的过程伴随着女权、传统与革命的复杂纠葛.妇女解放受到传统习俗的制约,与固有的性别秩序产生了矛盾,革命的整体利益也限制着妇女解放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女性形象的再塑造——太行根据地的妇女解放运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抗战时期,太行根据地的妇女解放运动是一次带有全民性质的社会变革,它以政治动员的形式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强烈地冲击了农村社会原有的家庭格局和传统的两性关系,是完全不同于当时中国沿海城市和各大都市出现的妇女运动的。这次运动是由边区政府组织发起的自上而下的群众运动,涉及内容广泛,参加人数众多,社会影响深远。更为重要的是,在非常态的战争环境下,根据地妇女解放运动目的十分明确,成效也相当显著,即从身体和思想上解放占根据地人口半数的妇女同胞,把她们动员到抗战和生产战线上来,从而争取抗战的最终胜利。  相似文献   

7.
《风云初记》是孙犁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尽管当时主流话语对创作进行了种种规范.但小说仍用优美的诗化语言以及充满作家主体性的叙事方法描述了冀北农村特有的伦理美学和当地人民奋起抗战的时代史诗。在人物塑造上.作者通过李佩钟和眷儿两个妇女的成长过程,展示了孙犁作为知识分子特殊的言说冲动和情感诉求。  相似文献   

8.
蔡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妇女运动的领导先驱之一,为中国妇女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她把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观与陇东实际情况相结合,鼓励妇女冲破封建枷锁,争取婚姻自由、禁止缠足、开展放足,支持妇女学习文化,实现男女平等。在其带动下,陇东妇女运动发展迅速,成效甚彰,对提高妇女社会地位作用重大。至今她的妇女解放思想与实践仍有价值,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9.
抗战及解放战争期间,山西革命根据地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由党政军主导的文艺奖励体系,不仅确立了革命性与通俗性相结合的文艺评定标准,推出以马烽、西戎等为代表的一批工农兵作家,而且有效调整了根据地文艺的话语结构,以革命话语与民间话语的有机结合来取代五四以来知识分子话语的权威地位。这些举措将革命意志内化为文艺生产运行机制,推动了革命文艺体制的全面建立。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话语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研究为基础,以指导妇女运动实践为目标,为维护中国妇女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提高中国妇女的经济政治地位而建立的话语体系。该理论话语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导,以当前中国的基本国情与妇女发展的基本状况为实践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话语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注重汲取国际妇女运动的先进成果,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联合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强理论话语的宣传和倡导,有利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话语的合理构建。  相似文献   

11.
综观建党90多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对妇女运动的领导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二是始终将妇女运动与各个时期党的中心任务结合起来,在推进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推进妇女解放事业;三是始终倡导男女平等,并切实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2.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标志。现代文化伦理观念的建构,与新文学,尤其是现代小说的诞生与发展有着内在的关联和彼此的呼应。作为历史转折点和现代社会的入口,"五四"自身具有文化断裂和文化新生的意味,其文化场域与历史语境中的主体———人的追问、寻找和表述,都意味着建构主义意义上的自我生成与外界重构。"五四"新文学在话语体系上,在作家的文化视野里,现代之人的发现,现代文化伦理观念的确立,成为最突出的主题和时代表征。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历了数千年漫长的封建社会,妇女是封建专制制度下最大的受害者,妇女受压迫始终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如同四条索链紧紧束缚着妇女的手脚,三从四德等旧伦理象大山一样压在妇女身上。妇女成为男子的玩物和附庸,家庭的牛马和奴隶,生存的权利和人身自由没有保障,其受压迫之深是罕见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维新运动的展开,妇女解放开始成为全国性的运动。特别在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参加者们,高举民主主义大旗,揭露和批判封建制度对妇女的歧视和压迫,同情、呼吁和支持妇女争取男女平等的斗争。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蔡元培、李大钊走在时代潮流的前面,同情妇女的遭遇,支持妇女的解放。  相似文献   

14.
1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史上,小说一向被斥为“闲书”,不被列为文学的“正宗”。直到19世纪末梁启超等人倡导“小说界革命”,推重“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才在理论上打破了封建文学观念的戒律。不过,小说主要充任的是资产阶级维新变革运动中“改良社会”、“开通民智”的利器,未能直接促成中国小说彻底革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现代小说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诞生的。“五四”民主和科学的精神使一向被歧视的小说获得了一种前  相似文献   

15.
崇尚科学是“五四”的主调之一,作为意识形态之一的文学,必然受其影响与制约。考察“五四”时期的小说,我们无法遮掩科学的影响与促动。“五四”小说所呈现的科学理性精神、思想方法以及创作观念与科学思潮有着密切的关联。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宣扬科学理性精神;对“五四”小说求真倾向的导引;对“五四”小说的批判意识的影响;对“五四”小说启蒙话语的促动。  相似文献   

16.
作为早期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理论家,茅盾在五四前后发表了百余篇专论妇女解放的文章,相当深入而又全面地阐述了妇女运动的发生、目的、任务和途径等问题,强调妇女在社会解放中坚持自身精神解放特别是思想道德观念解放,以成为“解放的妇女”的重要意义,从而形成了以人的解放为本位的妇女运动论,对于推动妇女运动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晋北根据地大张旗鼓地进行的妇女社会教育,使极少有机会读书识字的晋北广大农村妇女的身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由于受晋北农村特有的地理、历史、习俗、经济以及封建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处在严酷抗战的特殊环境中,晋北农村妇女的社会教育明显表现出阶段性、不平衡性、多样性、政治化及男性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康有为的男女平等思想,是新生的民族资产阶级要求人权、要求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专制斗争的产物与理论,总结。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于打破封建正统思想对人们的束缚,促进妇女的觉醒,兴起妇女解放运动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并促进了维新运动的高涨,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9.
简·斯迈利的小说《一千英亩》蕴涵多种文学伦理内涵,其中隐性的毒物描写可以将该作品归入后自然小说之列。本文以环境文学之毒物描写为切入点,从环境伦理思考、环境伦理话语、环境伦理诉求三方面分析《一千英亩》的环境伦理主题,指出《一千英亩》等后自然小说中的毒物描写源于作者的毒物意识,是毒物危机背景下人类关于环境末世的环境伦理思考;潜隐在土地之争、父女矛盾等传统伦理话语下,小说揭露人类滥用化学毒物以提高土地产量,忽视毒物对环境和女性造成的无法逆转的危害,表面先进繁荣的农场暗藏着人与土地的生态危机,构成环境危机背景下典型的环境伦理话语;基于毒物描写的环境伦理主题反映了后自然小说的环境伦理诉求,表现出文学创作对特定历史阶段各种伦理观念和伦理道德的独特表达与作家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  相似文献   

20.
五四平民文学观念引导下的乡土小说的崛起,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蔚为壮观的创作现象。它在时代洪流中的发展与分化,形成了人道主义的文学和无产阶级革命性质的农民翻身文学两种走向。这两种社会思潮性质的创作使农村社会问题成为重要的社会舆论,推动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