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珠江三角洲经济高速增长的特征与主要动因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区域之一。1979—1989年,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广东全省年平均增长19.5%,而珠江三角洲则年平均增长22.8%。1990年珠江三角洲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893元,比全省高62.5%,比全国高出一倍以上。从区内情况看,人均收入水平最高的是深圳市(6896元),依次为珠海(5516元)、广州(5417元)、东莞(4959元)、佛山(4536元)、中山(3828元)、江门(2658元)、惠州(2180元)、肇庆(1697元)、清远(1246元)等地。  相似文献   

2.
1.福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与未来发展趋势预测1.1福建经济发展概况及其在全国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1994年,全省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25亿元(1990年不变价),比1978年增长6倍,年均递增率为13.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678元(1990年不变价),为全国平均值的1.45倍;财政收入147.55亿元(现价),是1978年的9.79倍;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350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77.7元,分别为1978年的10.34倍和11.44倍。1994年底,福建的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  相似文献   

3.
┌───┬────────┬──┬───────┬──┬──────────┬──┐│地区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位次│城镇居民人均 │位次│农民人均纯收入 │位次││ │ (元) │ │生活费收入(元)│ │ (元) │一 │├───┼────────┼──┼──────  相似文献   

4.
1979—199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本文指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和惠州8市,下同)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12年翻了三番;1990年全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846元。这表明珠江三角洲成功地实现了经济起飞和持续增长,城乡人民生活提前进入了小康水平。一、地方政府是经济起飞的第一推动力根据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一个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起飞,必须要使社会生产力诸要素持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的经济发展很快。1990年,东莞市社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分别是1980年的9.6倍、8.6倍、8倍和8倍,这四个主要经济指标平均每年的增长率都在20%以上。1991年,东莞市国内生产总值达73.77亿元,人均5557元,居广东“四小虎”之首;农民人均纯收入1459元,城镇职工人均收入3777元,平均生活水平已达到小康标准。 (一) 回顾东莞经济发展的历程,可以得到一个明确的启示,这就是: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坚定不移地走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经济之路,使整个经济面向国内外市场。具体表现在:  相似文献   

6.
建国四十年来,特别是1984年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以来,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自治地方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1988年,全国民族自治地方工农业总产值达1092亿元,比1949年增长20倍。近十年,工农业总产值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超过了“一五”到“五五”计划28年间平均每年增长6.6%的速度。广西的经济建设也有很大发展,到1988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达440.7亿元(当年价),其中工业总产值为271.8亿元,农业总产值为168.9亿元,分别比1950年增长93倍和4.5倍。但是,由于历史、社会、自然等方面的原因,民族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仍较低,经济发展较慢,还有相当部分少数民族群众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因此,加速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逐步赶上全国的发展水平,不仅  相似文献   

7.
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比较分析温思美沈厚林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和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是中国沿海战略中发展最快的两个经济区域。到1993年,珠三角和长三角国内生产总值分别达到2265亿元和6419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是全国的3.8...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湖北省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生产大幅度增长,人民收入相应提高.1987年全省国民收入预计365亿元(不变价),人均729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2.68和2.97倍.反映在市场上,商品购销增幅大,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提高.1987年全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265.27亿元,比1978年增长3.45倍年递增13.2%,高于工农业总产值年递增11.9%的速度.居民消费额269.64亿元,人均485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794元,农村居民人均399元,比1978年提高130.3%和210.7%.  相似文献   

9.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2 0世纪 80、90年代国际投资出现惊人的发展。 80年代 ,直接投资占工业化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增加了两倍。据统计 ,19 80~ 1989年 ,国际投资增长 14 % ,比世界贸易的增长率 ( 5.4 % )高 1倍 ,比世界生产的增长率 ( 2 .8% )高 4倍。① 由此可见 ,国际投资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越来越不可忽视。中国于 2 0世纪 80年代正式宣布积极利用外资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90年代初达到高峰。 1991年 ,我国利用外资达到 4 3亿美元 ,1992年达 110亿美元。② 但是 ,我国在引进外资的地区和国别分布上很不平衡。来自美国、日本…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近20年来,宁夏的经济、财税等各项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到1996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3.6亿元,比1978年增长3.7倍,1979~1996年年均递增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70元增加到1996年的3731元,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3.16亿元增加到1996年的12.68亿元,增长了3倍,年均递增8%.但与全国特别是沿海发达省区相比,差距很大,而且越拉越大,亟待采取有力措施缩小差距,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11.
一、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现状与走势1、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均GDP差距在不断扩大。1978年,我国东中西部人均GDP分别是463.7t、310.1元和250.8元。(当年价格,不同)东中西之比为1.85:1.24:1。1988年三大地区人均GDP增加到1963.9元、1263.8元和967.2元,之比为2.03:1.3:1,到1997年三大地区人均GDP之比差扩大到2.3:1.31:1,绝对差距则更大(详见表1)。上表中,东部与中部人均GDP的差距已由1978年的153.6元扩大到1997年3898元,扩大24.4倍,东部和西部的绝对差距由1978年的212.9元扩大到1997年的5058元,扩大22.…  相似文献   

12.
<正> 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佛山市,从1979年到1986年短短的八年间,经济的发展是令人瞩目的:工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33亿元上升到1986年的128亿元,增长2.87倍,年均递增18.4%,比全省的增长速度高出6.4%;1984年已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第一个翻番;1987年达到157亿元,比1986年增长22.7%,预计1988年工农业总产值将达到170亿元左右,提前12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经济发展目标;国民收入由1978年的17亿元跃升到1986年的54.29亿元,增长2.2倍,年均递增15.6%,比全省高4.7%;人均国民收入1495元;1987年国民收入达78亿元,比增16.95%;198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93.36亿元,比1978年增长5.7倍,年均递增24.3%;农民人均年收入1986年为1016元,比1978年增加了800  相似文献   

13.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近日指出: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后列。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3938亿元,按当年官方的平均汇率换算为4586亿美元,居世界前10位。可是,按人均计算还不足400美元。  相似文献   

14.
一、广西基础建设投资短缺的量度分析据统计资料.1953—1980年的28年间.广西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以下投资额均指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33.42亿元,仅为同期全国投资累计额9089.70亿元的1.47%(同期广西平均人口占全国平均人口的3.4%;全区人均投资累计额为505元,仅为同期全国人均投资累计额1172元的43.1%.投资总量偏小,势必制约基础建设投资.1953—1980年.广西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累计额仅为67亿元,人均只有254元,每年人均只有9.4元!八十年代以后.特别是九十年代以后.广西抓住改革开放的契机,根据自身发展和自身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要承担重大责任的需要.全面调整了固定资产投资战略、在努力拓展建设资金来源,加大建设投资力度的同时,重点支持基础建设.1981—1994年,全区投资总额达790.95亿元,是1953—1980年全区投资总额的5.93倍,平均每年增长21.86%,比1953—1980年的平均增长速度高5.93个百分点;其中1993—1994年投资总额为363.3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44.67%.这两年的投资额占过去40年(1953—1992年)投资累计额561.07亿元的64.75%.基础建设投资增势更猛.1994年.全区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投资总额为88.21亿元.比1980年的4.78亿元增长17.45倍.平均每年增长23.15.高于同期全部投资额年均增长21.  相似文献   

15.
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贡献 ,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从经济学的发展角度看 ,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3 0 0— 1 0 0 0美元时 ,一般国家的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约 40 %左右 ,经济越发达 ,所占的比例应越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资源开发步伐的加快 ,青海省海西州第三产业近年来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到 2 0 0 1年度 ,全州第三产业产值达 1 6.84亿元 ,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 2 9% ,但低于全国 3 1 %和全省 3 8%的同期水平 ,说明海西第三产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是海西当前经济结构调…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农业连续夺得十六年丰收,农村经济获得较快发展。1993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184.91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2.59倍,年均递增8.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778元,比1978年增长4.82倍,年均递增12.5%,创造了世界上荒漠绿洲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高速发展的范例。根据荒漠绿洲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特点,在资源开发中实行合理利用与积极保护的方针,努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率,是保证新疆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开源与节流相结合,合理利用水资源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州市在经济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91年我市国内生产总值386.79亿元,国民收入263.76亿元,工农业总产值581.89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77.40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年生活费收入2906元,职工年均工资收入402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36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3.65、2.78、3.6、8.25、5.57、4.63、5.94倍,13年来,广州市之所以  相似文献   

18.
近十年多来,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中,珠江三角洲迎来了经济的腾飞和社会的繁荣。1978年至1988年,工农业总产值由70.25亿元猛增到362.5亿,增长了4倍;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两番多。这个地区的土地面积约占全省的1/7,人口约占全省的1/4,国民生产总值在1988年已占全省的1/2。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为该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1983年,珠江三角洲基本普及了小学教育;1989年,该地区21个市县中,已有17个市县区经过了省验收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这是珠江三角洲基础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丰碑。  相似文献   

19.
<正>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形势发生可喜巨变。1986年农村社会总产值达7544亿元,按可比价格算(下同),比1978年增长1.7倍,平均每年增长13.2%;1986年平均每个农村劳力创造的社会总产值达1979元,比1978年提高了1.2倍;1986年平均每个农民纯收入为424元,比1978年的134元增加290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收入增长1.6倍;1980年农村贫困户还占总农户61.6%,1986年已下降到11.3%;1986年全国农副产品商品率已达58%,社会农副产品收购总额达1990亿元,比1978年增长1432亿元。这几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以年均递增27.9%的速度飞速发展,1986年总产值3500多亿元,已占农村社会总产值47%,1987年又有较大发展,吸收了八千万农村劳力,在农村经济中已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目前农村经济形势发展喜人,农业生产形势却有点令人担忧。近年来全国物价上涨较快,肉、蛋、鱼、菜等副食品上涨幅度较大,粮棉油糖等凡沾上“农”的东西,都有点紧张,许多大中城市猪肉又实行凭票供应,对此人们议论很多。农副产品紧缺,市场价格  相似文献   

20.
~~各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96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