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思想理论在构成上具有明显的"承前启后"特点,其理论既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潜意识"理论的继承、批判与改造,也是对结构主义"能指"理论的拓展性改造。通过继承与批判,拉康建构起他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理论。拉康的思想理论对其后的西方现代思想理论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文章用法国结构主义精神分析这家拉康的理论讨论了《红字》中的珠儿的心理成长历程 ,从而从精神分析学的视角解读美国作家霍桑的作品《红字》中的珠儿  相似文献   

3.
"无意识"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概念,拉康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改造。拉康认为,无意识不具有实体性,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主体是空无,"我"不断被他者建构,不断走向异化。  相似文献   

4.
齐泽克以其高超的理论"表演"才能,将黑格尔的辩证法、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结合起来,展示了强大的理论效力。在他看来,黑格尔的辩证法不是消弭矛盾的"同一"的辩证法,而是保持着矛盾的分裂力量的"差异"的辩证法,正是这种差异的辩证法,构成了齐泽克理论思维的运作方式;在齐泽克的理论空间中,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居于中心地位,而他对拉康理论的阐释和运用又是以拉康的真实概念为中心的,拉康的真实及其相关概念(如"幻想"、"对象a"等),为齐泽克提供了理论分析的术语和概念框架;根据拉康的"幻想"概念,齐泽克重塑了意识形态概念,并介入了当代意识形态批判,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作出了有力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国家出现了以对现代性解构和否定为基本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法国女性主义在西方女性主义的后现代理论转向过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法国主流女性主义后现代理论转向的思想渊源主要有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以福柯、利奥塔和德里达为代表的法国后现代主义社会思潮,法国后现代女性主义代表人物主要有希克苏斯、伊里格芮和克里丝蒂娃。对法国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的研究将对中国女性主义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对司汤达的经典之作《红与黑》的评析历来停留在社会层面,该运用法国著名哲学家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小说的欲望主体进行分析。认为小说主人公在镜像阶段形成的理想自我与被动的自恋欲望造成了他人格的分裂、异化与斗争;欲望主体的缺失使之发现真正的欲望对象永远无法企及,是人类存在本身所固有的缺失;欲望主体徘徊在想象界和象征界之间,在欲望主体的追求中,始终有一个客观化了的他者在注视着所谓的责任与事业。这是主人公走向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对象 a 是拉康晚年提出的哲学范畴。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中的崇高对象,与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对象 a 关系非常密切,崇高对象就是对象 a 在现实世界— — —即拉康所谓幻象 \符号界 \象征界中的赋形。如果说理解对象 a 是破解拉康哲学理论的关键,那么破解对象 a到崇高对象的逻辑,则尤为重要。对象 a 是一个幽灵式的虚在,但它通过崇高的位置、幻象的座架、双重的欺骗这三位一体的幻象机制,现形为崇高之物,它由一个卑俗的虚无的幽灵,现身为崇高的实在的实存之物。通过安提戈涅、法西斯主义意识形态中的犹太人、国王等例证,齐泽克有力地论证了崇高对象的生成过程。理解对象 a 的嬗变逻辑,为我们进一步理解拉康的精神分析哲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法国主流女性主义后现代理论转向是西方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其思想渊源主要是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法国后现代主义思潮。法国后现代女性主义三大家希克苏斯、伊里格芮、克里丝蒂娃的主要理论“女性写作”、解构女性和“女性女性”说、符号分析学和“女性理论”说,为当代女权运动和女权主义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9.
《爵士乐》是托妮·莫里森的第六部长篇小说,是标志她的作品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里程碑。本文借用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行为进行分析,进而分析《爵士乐》的文本结构。  相似文献   

10.
<俄狄浦斯>中的提瑞西阿斯和<被窃的信>中的杜宾是相同的"盲人"意象,在拉康的精神分析文本中共同体现了作为听觉的能指中心主义的理念.只不过提瑞西阿斯不被人注意,杜宾虽然是拉康所选的<被窃的信>中的一个人物,但他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然而大家注意的并不是他最后的假盲人形象.因此本文立足于盲人意象叙事这一角度,将他和提瑞西阿斯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从而证明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能指中心主义理念和盲人意象叙事之间存在着辨证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小说中始终存在着“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结构,因受到他人的制约,其笔下的人物难以完成自我建构,个体甚至因他者的入侵而走向异化或毁灭,这与拉康哲学中关于自我与他者关系的论述相契合.借助拉康镜像论、凝视论、他者论来解读张爱玲小说中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可深入发掘其笔下人物的自我建构过程,细致辨析张爱玲运用的“窥视”笔法,通过《传奇》增订版等具体个案分析他者欺凌与自我毁灭的二元构成.从拉康式精神分析的视角观照张爱玲创作,有利于多角度地深入思考张爱玲小说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2.
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并不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简单继承或局部修正,而是基于继承的全面颠覆。拉康以哲学加语言学的方式改写了弗洛伊德理论中的一些主要概念,如无意识、自我、欲望以及主体等,从而在真正的意义上完成了弗氏未竟的关于人类主体问题的哥白尼式革命。同时,拉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更广及人文、社会以及文学批评领域,对当代许多重要理论的形成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因而成为了后现代主义的先声。  相似文献   

13.
精神分析批评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等现代心理学理论运用于文学研究的一种批评模式,它是二十世纪影响最大而且延续时间最长的西方文艺批评派别之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后,拉康、霍兰德等人又在理论上重新阐释、丰富了精神分析批评理论。本文拟从无意识理论、三重人格理论、精神分析与社会等角度,对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1927年发表的中篇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在对《哈姆莱特》所作的各种解释中,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解释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一种。这种解释的支点是将哈姆莱特之谜纳入俄狄浦斯情结的结构之中。但是,拉康作为精神分析的革命者,却从自己的理论逻辑出发,得出了与弗洛伊德完全不同的结论。他们之间的根本差异在于:在弗洛伊德那里,这出悲剧的关键是哈姆莱特对母亲的欲望;而在拉康这里,关键是哈姆莱特母亲的欲望,菲勒斯被拉康用来表示母亲欲望的能指。  相似文献   

15.
作为法国当代重要的精神分析学家和哲学家,拉康解构了自我的中心地位,解构了主体,把精神分析学派带入一个新的领域。作为他的一切其它理论发展的基石,镜像阶段理论是研究自我的结构化,自己第一次将自身称为“我”的阶段。但是镜像阶段对自我的意识和对他者的认同虽然使人能够获得对自身的第一次确认,但是这种来自“镜中像”的确认却是视觉给我们的陷阱,一个影响一生的误认。   相似文献   

16.
齐泽克对当代意识形态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在于他把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范畴变成了政治和哲学范畴。从拉康主义出发,齐泽克认为意识形态就是建构社会现实的无意识幻象。他从微观的心理层面阐明意识形态幻象如何通过剩余快感的运作方式来建构社会现实,并缝合社会的裂缝和缺口,遮蔽社会的基本对抗。总体而言,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是一种纯粹的乌托邦式的理论诉求。  相似文献   

17.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特别是从拉康理论的角度来看,身体在网络聊天世界中作为一个景观呈现出来,消解了自然性与社会性的二元对立。身体在网络之中进行着镜面狂欢,并享受着自身带来的剩余快感。  相似文献   

18.
拉康与弗洛伊德同为精神分析学大师,在主体自我形成的观点上,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在“力比多”驱使下的一系列求同行为的结果,在本我和超我二者协调下形成的;拉康则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进行重新诠释,创建了自己具有独创性的自我理论体系,认为自我是一个以镜像阶段为起,最,而后通过对镜像的不断认同、语言的异化为一个异己的自我。  相似文献   

19.
拉康的主体三层结构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拉康的思想中,关于欲望的概念处于其理论的核心。拉康认为,欲望是人类的本质,是人类存在的中心,也是精神分析学关注的焦点。主体是欲望的载体,欲望是主体的成因。拉康的三层结构说彻底修正和重构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相似文献   

20.
童年的精神分析:论田耳的小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田耳是一个出色的心理叙事的作家。童年是他重要的创作元素.也是精神分析学派极为重视的分析对象。本文分别运用弗洛伊德、卡伦·霍妮、拉康的理论,对田耳三篇有关童年的小说进行了精神分析解读,试图探求作者对人生命存在的沉潜思考。在《独舞的男孩》中,通过少女姚姿童年创伤性记忆的疗救试图弥补个体与时代的冲突,个体内心的冲突;在《夏天糖》中,通过童年小女孩和成年沦落风尘的兰兰的截然差异来表达人内心“理想我”与“真实我”的彻底分裂;在《坐躺椅的男人》中,通过小丁童年期与成年期的成长变异,证明自我最终是一个不能控制自己命运的存在,表达作者对他者化的主体的绝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