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阐述了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并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了以人为本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即要把“为了人”确立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要把“尊重人”确立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要把“塑造人”确立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2.
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以人为本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价值导向的作用,这种导向作用主要体现于:从人出发定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认定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规定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奋斗目标,审视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制定社会发展战略和各项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3.
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审视儒家传统道德,发现它陷于一种悖论之中.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既可以看到他尊重人,重视人的一面,看到其中包含的人本意识,同时其中也包含许多压抑人性、否定人的价值的反以人为本的特质.我们应当挖掘儒家传统道德中符合以人为本的合理因素与现代意义,实现儒家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的整合.  相似文献   

4.
道德教育的新模式,就其内容来看,既应当是多层次的,又应当是多维度的.多层次的道德教育,除了要求针对现实的道德状况来安排不同层次的道德教育内容之外,还要求根据个体的道德心理发展的规律、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来划分道德教育内容的不同层次.多维度的道德教育,主要是指道德教育要着重抓好道德价值导向、道德规范学习、道德人格模塑和道德能力培养等四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道德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价值趋向是道德顺从的教育,原因有:伦理本位的思想传统;群体本位的教育倾向和道德教育的政治统治功能强化。当代道德教育的时代背景的变迁即社会结构的转型和多元化社会的形成以及当代道德教育人本倾向,标示着道德选择教育成为了道德教育的内在要求和价值趋向。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以人为本俨然已成为一种核心价值观念。认真研究和探讨以人为本的价值本位、原则和追求等内涵,对于构建以人为本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以人为本俨然已成为一种核心价值观念。认真研究和探讨以人为本的价值本位、原则和追求等内涵,对于构建以人为本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是对以物为本的否定和超越.人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思想道德教育应立足于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进而促成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人类道德的发展方向、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目标三个方面阐述了道德“以人为本”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的生命价值理念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每个人都拥有生命权,它是人权理念的最高体现。利益可分为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由于利益损失可事后进行补救或赔偿,故在特定情况下为了集体利益而暂时牺牲某些个人利益,是完全合理的。但生命则不同,人的生命是惟一性的、一次性的、不可逆的,生命的代价是无可补救的。对于任何人来讲,自己的生命价值都是无限的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个体的生命价值具有终极性。在生命价值之间,没有可比性,因此不能说多数人的生命高于或贵于少数人的生命。这就决定了即便是为了营救更多的人,也不得主动故意地杀死少数无辜的人及危险共同体中的个别人;同时也决定了在遇到生命权的冲突时,社会既应允许当事人做出自我牺牲,也应允许拒绝这种牺牲,实施自救。这就是站在以人为本之基点上的有关生命价值终极性的道德论证。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道德为本位的社会,鲁迅发现这种崇尚"道德"的社会却在"吃人",以至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吁。道德教育理论中一切以儿童为工具的那些漂亮口号是有待检视的。避免破坏儿童的生活应当成为儿童道德教育的底线。在以人为本的当今中国社会,道德教育理应以儿童为本位。建设以儿童为本位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重任之一。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高校德育模式偏重于“道德理论”、“道德知识”和“政治伦理”的灌输,缺乏自身应有的稳定性、逻辑性和科学性,在价值取向上难以摆脱社会本位和政治伦理的倾向。改革高校德育就必须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高校德育新模式,重视生命关怀,关注学生生命及其生命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意义,进一步完善德育课程体系,拓宽德育内容,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和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生态人格培育与道德教育价值定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态文明建设呼唤生态人格,生态精神培育也是生态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对道德教育提出的挑战。道德教育走向成功需要正确的价值导向。全球化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价值应定位于实现和提升人的价值、开发道德智慧、培养道德学习能力和终身道德学习意识、培育生态精神;生态人格培育应成为道德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重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网络道德教育--高校德育工作的新任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会主力群体的一部分,道德素质堪喜堪忧.网络行为不道德现象比较严重,要引起高校德育工作者的重视。高校要提高对网络道德教育的认识,确立网络道德规范。加强网络纪律和制度建设,建立校园站吸引学生,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5.
品德教育 ,古今中外都十分重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搞好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学 ,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如何进一步搞好思想品德教学 ,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6.
浅谈社会转型时期的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其政治经济文化复杂多变,当前我国大学生在公民道德建设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要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道德的中坚,不仅需要大学生群体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到以德修身,自觉维护社会道德准则,还需要高等院校建立德育综合实施机制和全社会创造良好的外部引导环境。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是对"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诠释,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其实质是以公民的基本权利为政府权力行使的根本。在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确立"以人为本"的原则既有助于国家在突发事件中积极行使权力,也有助于防止国家滥用权力。总体而言,"以人为本"原则在我国的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已经有了较好的体现。但未来仍需要完善现行突发事件应对法律制度,以使"以人为本"原则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我国家庭教育的传统特色之一就是重视道德教育 ,当今社会也特别需要加强幼儿家庭道德教育 ,教育的重点是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成功实施幼儿家庭教育有它的方法和原则。  相似文献   

19.
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当今流动人口子女早期家庭品德教育出现了片面重视知识的获取、忽视传统美德教育、教育方法不当等问题,应采取注意环境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优化儿童品德教育内容、关注儿童特点、重视品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等对策,以促进流动儿童早期品德社会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中最为活跃的元素,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体育文化的现代内涵,体育教学中的品格教育,体育活动与运动的协作性、规范性,对大学生创新意识、高尚情操培养,团队意识和行为规范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校园体育文化培育是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