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特色建设对于高校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回顾浙江树人大学办学特色建设的艰苦历程,当前特色建设已初具雏形,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对高等教育新的发展形势,浙江树人大学未来的发展,应该把“特色鲜明”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重点抓好抓实规划建设方案、梳理原有特色、扎实建设特色、宣传认同特色及实践发展特色等主要工作。  相似文献   

2.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组成部分。本文结合浙江树人大学推进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与实践,对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产生的时代背景、分类及特征、规格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深化对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推进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创建与培育。  相似文献   

3.
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发展的动力,也是提升高校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作为树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树人讲坛"以树大校训"崇德重智、树人为本"为宗旨,荟萃名师风采,传承大学精神,构建育人体系,丰富文化资源,在多方互动中推动着浙江树人大学的文化建设,已成为引领校园文化风尚、弥补学校师资不足、深化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孕育树人特色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大学文化既有共性元素,也有其文化特质,有与其他大学相区别的元素与质的规定性。党的建设工作引领大学文化特质培育发展,是提升学校软实力,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方面。当前引领大学文化特质培育发展,应当明晰服务高校治理建设、内涵提升、改革创新和党的自身建设等目标定位,把握引领大学文化方向发展、个性发展、优势发展和时代发展等基本维度,体现高校学科特色、服务面向、历史传承和品牌影响等必要要求,同时要善于组织、积极谋划、精雕细琢、持续推进等。  相似文献   

5.
基于特色高校的学科评估结果分析而想到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了高校发展的方向和水平,是高校核心竞争力和在国内外地位的主要标志。学科是体现研究型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如何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一直探索的目标和工作重点。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该论文基于第三轮学科评估的某一学科的各参评学校信息和多所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的三次学科评估结果数据,多维度分类统计,重点对评估结果反映出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基于分析结论,提出了学科建设应坚持系统思维、瞄准内涵寻找突破、加强质量意识、建立宽松氛围、开放合作共享的观点,最终形成特色优势,提升竞争力,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民办高校的转型发展,从根本上要求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作为一所民办本科院校,浙江树人大学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四要素"作为改革的基本框架,确立"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正确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协调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以凸显能力为主线,科学优化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通过重点突破人才培养途径,全面实施"教学质量工程",以"项目推进、系统优化、重点实施"的方式,系统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具有浙江树人大学现实特色的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7.
加强新时代高校归国留学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培育是推进高校思政一体化、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实施教育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新时代高校归国留学教师群体呈现出新特征、新变化,通过分析该群体思想政治素养培育中面临的困境,有针对性地从组织建设和引导、政策支持和保障以及创新培训教育方式三个维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培育路径,努力提升高校归国留学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8.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和市场化趋势日益加强的形势下,研究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大学形成办学特色不仅仅是大学工具理性和生存及市场竞争的需要,更是其价值理性和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基于大学组织系统特性的分析,提出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既是设计规划与自主演化相互耦合的结果,也是内外互动、战略分析与构建的结果,为此,应从政府、大学以及市场层面等多方面去培育大学特色。  相似文献   

9.
试论云南特色经济的培育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俊峰 《学术探索》2002,(2):132-135
本文讨论了特色经济主要是由市场、资源、技术等条件和因素所决定 ,阐述了云南特色经济开发的自然生态环境、民族文化、矿藏等资源优势及地缘优势 ,分析了云南特色经济的培育、现状和发展趋势 ,探索了云南特色经济在培育和发展过程中应该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试论大学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使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显示独特的魅力,体现特色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体现文化历史、学科特点、领导和教师特色等方面设计大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民办高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简要阐述上海市民办高校发展概况及其在全市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分内外两个纬度,梳理、概述了上海市民办高校存在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并指出了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同时结合当前国家正在推进的民办高校规范化管理工作,从上海区域特点出发,提出了政府在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方面可以作为的对策性措施。  相似文献   

12.
民办高等教育的性质界定及制度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办高等教育投资办学的本质特征与法律层面上的非营利性定位,两者业已构成尖锐的冲突。合理回报措施的出台,不仅没有解决以上冲突,反而成为冲突的一部分。因此,有必要对民办高校进行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划分,并予营利性高校以礼待。营利性高校和非营利性高校的区别,不是通过贬抑和限制营利性高校,而是通过特别嘉奖等方式突出非营利性高校来凸显不同。上述民办高等教育的制度设计与其等待中央政府的明文规定,不如通过地方政府的积极有为落实于实践。民办高等教育的性质界定及其制度设计只是在社会转型阶段顺势而为的举措,真正的解决之道在于一个公正的竞争环境。  相似文献   

13.
今年初,教育部、财政部下发了本科院校"质量工程"文件,这是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本文剖析了"质量工程"文件的鲜明特点,概括为"高、广、新、实"四个字。民办高校,尤其民办本科院校都是在近二三十年创建和发展起来的,"质量工程"的实施给民办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民办高校只有在认真实践"质量工程"中求得健康、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民办高校内部治理形式及国际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民办高校的规范治理形式以董事会制定决策和校长执行决策为基本特征。但由于利益机制的作用,出现了各种利益关系组合,反映了民办高校由利益团体掌控的本质,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是组织的公益性弱、寻利性强。本文通过对法律文本和调研资料的分析了论证了一个命题,即中国民办高校行为治理结构的利益团体控制特征,是由外部制度的规范性(法律对于民办高校组织属性的模糊界定)和资源获得的单一性(主要依靠学费)特征所决定的。同时采用"理想类型"比较方法,分析和归纳了美国私立高校治理的"外部人控制"形式、日本私立高校治理的"内部人控制"形式和中国民办高校治理的"利益团体控制"形式。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在数量和规模上的突破,对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和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经费投入不足、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高、思想准备不充分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通过质量的提升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也需要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携手合作。由此,引发了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的基点旨在推动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文试图从这一基点出发解析民办高等教育研究内涵。并分析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的几点建议,以引起人们对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当今民办高等教育已经步入正常的发展阶段,这对民办高等教育的举办者和管理者提出优化教育管理、完善教育制度的要求。本文从教育、产业经济和社会三个视角构建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三面观,提出民办高校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建立三维立体管理的构想。如组织机构的设置可实行分类指导与管理: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的质量管理机构,以经营管理为重点的产业性管理机构.以劳动与人事管理与服务为核心的团队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18.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大体经历了“恢复、发展、规范、再发展”四个阶段。基本上与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相一致。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它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笔者试提出划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建立阶段和发展阶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筹资困境及其根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办高等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民办高校却面临着经费总量不足、经费结构单一等筹资困境。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利用2005年全国的截面数据,对民办高校筹资与其利益相关者对应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民办高校筹资困境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作为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民办高校应紧紧围绕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和谐发展,学校招生、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的和谐运作,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和谐运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和谐互动这四个着力点,提高治校理教能力,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营造和谐校园和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