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全国六大地区)1 774名幼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获得了由11个成分构成的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基本结构模型:激励性、灵敏性、进取心、坚韧性、自我调控、教学效能感、创造性、心胸豁达、自尊、客观公正性以及乐观倾向.经实证检验,<幼儿教师心理素质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可以作为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的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2.
目的:编制本土化的中学生亲子关系问卷。方法:以访谈和文献研究为基础确定维度、形成问卷,对共1 097名学生家长进行了预测和施测,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及验证性因素分析,探寻并检验当前国内中学生亲子关系的结构。结果:中学生亲子关系由理解沟通、苛责干涉等四个因子组成,且问卷具良好的信效度,验证性因子分析亦表明,模型拟合较好。结论:编制的中学生亲子关系问卷符合测量学要求,能达到测量实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探讨青少年心理素质和自尊在其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之间的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自尊量表以及长处和困难问卷(学生版)对116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青少年社会支持、心理素质、自尊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问题行为呈显著负相关。(2)社会支持能够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问题行为;(3)社会支持能够分别通过心理素质与自尊的中介作用来影响来青少年问题行为;(4)社会支持能够通过心理素质-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2 011名中学生为调查对象,考察青少年同伴侵害与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心理素质在同伴侵害和内化及外化问题行为之间的中介和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同伴侵害和心理素质分别能正向和负向预测内化及外化问题行为;(2)心理素质在同伴侵害和内化及外化问题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3)心理素质可缓冲同伴侵害对外化问题行为的不良影响,部分支持了压力缓冲假设。研究结果丰富了心理素质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为后续的预防及干预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的修编及信效度检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心理学中国化的重要领域,开发既科学有效又简单易行的测量工具是准确评估学生心理素质水平与特点的前提,也是深入开展心理素质研究的基础。张大均团队编制的两版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由于题量过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心理素质的深入研究,也较难满足现实需求,有必要对其进行简化和修编。本研究依据张大均等[1]关于心理素质的多维理论和双因子模型理论为基础,于2015-2016年对杨念,张大均[2]版本的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进行了修订。最终得到的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共24个题项,包含认知特性、个性品质和适应能力三个维度,每个维度8道题,其双因子模型拟合值均达到可接受范围、信效度也都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可以作为测量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一套简易工具。  相似文献   

6.
国内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理论研究,包括对心理素质内涵、维度和结构体系的探讨;二是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测评研究,主要是对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研究和对所编制量表的实证研究;三是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应用研究,主要通过心理干预或心理训练的方法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国内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在理论研究上取得了一定成果,形成并认同心理素质是多维度结构、受外部环境影响的一种内部心理特性的观点。但在测评和应用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在实证研究中对心理素质概念使用混乱、测评工具不够完善、研究方法单一,尤其在本土化和跨文化研究中对心理素质的研究还有待加强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作者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贵州省1337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厌学行为较严重县不存在性别差异;在学校间、年级间有显著差异.从学生自身、学校、家庭、社会四个方面分析了影响中学生厌学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学业优秀与学业不良高中生心理素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瑞文测验和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对182名学业优秀与182名学业不良高中生进行了心理素质(认知、个性心理、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四个维度的17个因素)的测量和比较。结果表明:1.总体比较,学业优秀与学业不良高中生在心理素质各因素上有显著性差异;2.分性别比较,男生组在智力、创造力等15项因素上差异显著;女生组在智力、抱负等12项因素上差异显著;3.学业优秀与学业不良学生在个别因素上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9.
师范大学生心理素质金字塔模型结构主张,师范生心理素质包括当代人、当代青年人、当代大学生共同拥有的基本心理素质和独特的师范生角色心理素质两大因素群。基本心理因素包含认知、人格和社会适应行为。师范生角色心理因素包括教育教学技能、师范人格素质和为人师表的言行,它是每种基本心理素质在师范大学生身上的具体化。诸因素具有时代性特点,同时兼具内隐性或外现性特点。整体模型结构具有较强的解释性和包容性。  相似文献   

10.
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现状,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对某高校90位教师和445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分析认为,目前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普遍不高,其实际心理素质水平相当于“部分具备”,没有达到“基本具备”;无论是教师的评价还是大学生的自身评价,或者是师生联合评价,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实然性水平都显著低于其应然性水平。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实际水平距离期望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应该在创新与管理、自知与自律、适应环境、自我调适、情绪积极、职业发展、应变素质等方面加强培养。  相似文献   

11.
关于学校中儿童欺负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对学校中儿童之间欺负行为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儿童欺负行为的主要形式、类型和特点,并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欺负者和被欺负者的典型特征及其发展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对欺负行为发生的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显示,控制和消除儿童欺负行为的途径可通过学校和家庭多方面的配合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成长小组"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途径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社会工作领域中学校社会工作的重要方法——大学生"成长小组"的实践模式,探讨从学生主体的角度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提出通过大学生"成长小组"的模式筑就大学生心理防线的设想。  相似文献   

13.
潜课程是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的那部分内容。通常包括渗透在课程、教材、教学活动、班级气氛、人际关系、校园文化和家庭、社会环境中的文化价值、态度、习惯、礼仪、信仰、偏见和禁忌等。学校健康教育“潜课程”建设的研究在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扩充、学习过程的重视以及学校健康教育的改革、现代教育观念的建立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健康教育“潜课程”建设,重视潜课程的隐性育人功能,是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体水平,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日渐深入、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与优化,作为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高等职业教育深受社会关注。90年代中期以来,各中、高等职业学校都在对自己的办学进行积极的调整,以期在"普高热"、"扩招热"、"人才高消费热"的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海岛中学生生存质量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海岛中学生生存质量的现状,分层取样海岛6所中学,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和《高中生生存质量量表》(HSS-QOLS)进行测查。结果显示,海岛中学男生在心理和生理维度上得分高于女生,高中生在社会功能得分上高于初中生。结论是男生可能在自信、自理和自立等方面优于女生;高中生在处理个人关系、获取社会支持程度上优于初中生;学校教育质量社会评价越好或者学生成绩越优秀,其生存质量往往越好。  相似文献   

16.
中学教师的基本素质 ,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对河北省中学教师基本素质的调查分析 ,我们发现 ,高等师范教育从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 ,亟待解决。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应按照师范教育的前瞻性和现实的适应性原则 ,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中等学校师资。  相似文献   

17.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以全体公民较高的法律素质为依托,而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则需要具有有较高法律素质的中小学教师。本文拟对中小学教师法律素质的内涵进行初步解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分析目前中学教师继续教育面临诸问题的基础上,从教育观念、培训规划、培训目标、培训范围、培训内客、培训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详细论述了提高中学教师素质的主要途径,并进一步强调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  相似文献   

19.
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深受高校学生的喜爱和迷恋,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诸多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从大学生的学业、人际关系、身心健康、情绪情感等问题上出现的负作用,分析了大学生迷恋网络的心理动态,并提出了培养大学生网民良好心理素质的方法和途径,如提高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加强学校网络监控和管理;增强校园网络的教育功能;开展网络心理教育与咨询等,对高校引导学生进行健康成长的人格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