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转型时期社会变迁的一般运动形式就是制度化。制度化就是建立和实施制度规则的过程,是指社会关系的程序化、规则化和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也导致了制度增长的悖论,标准化管理的弊病,官僚主义的弊病,差异化和结构化的问题以及制度短缺。作为公共治理的任务环境,转型社会的制度化对当前我国社会的公共治理提供了诸多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区域经济以企业、家庭、区域政府(公共机构)为主体。在经济转轨和统筹区域发展的双重约束下探讨区域政府的制度供给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同类型区域政府由于利益导向差异导致区域制度供给差别,进而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3.
对构建我国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制度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支出绩效评价作为现代政府加强公共支出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其核心是把市场经济的一些基本理念融入到公共管理之中,以有效降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劳务的成本,提高公共支出的效率。本文从界定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内涵和外延入手,在总结评价我国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实践的基础上,对我国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制度的构建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孙磊  林楠 《理论界》2009,(7):61-64
本文通过回顾美国公共住房体系的历史,总结美国公共住房运营管理的经验和教训.在借鉴美国的经验基础上,从我国廉租房制度的理论框架、制度保障、资金支持、管理运营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对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完善发展提供咨询参考.  相似文献   

5.
区域差距的形成及扩大,影响因素错踪复杂,其不是简单的"经济计算",而是复杂的"政治经济权衡"。区域发展战略确立与调整是区域差距形成的逻辑起点;政府职能转变及制度创新程度的差别是区域差距扩大的制度环境;地方政府供给公共物品能力差异导致吸引和配置资源的能力不同是区域经济差距持续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历史沿革经历了合作化及人民公社、改革开放至税费改革前、税费改革后等三个历史阶段。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角度看,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制度结构受到宏观制度环境、各政治变量序列结构影响,并与各政治行动相关主体形成博弈互动态势;同时,我国农村公共产品制度的历史变迁发生了路径依赖现象,在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中,出现新的制度断裂和历史否决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制度要打破历史否决点,适应新的制度情景,从而实现制度的再变迁和再创新。  相似文献   

7.
曲延春 《贵州社会科学》2007,208(4):117-122
农村公共产品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过程.其在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导致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低效率,形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困境.要破解这种困境,就需要进行制度创新,重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相似文献   

8.
我国区域发展差异的非正式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国平 《理论界》2007,(8):11-13
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个方面,非正式制度的差异是导致制度实施差异进而影响区域发展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不同的区域在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相容程度、市场经济发展的非正式制度环境、法律意识和政府诚信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针对中西部地区的现实,加强制度创新,尤其是要重视非正式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农村基础设施的公共性与多元合作供给制度设计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现实困境的出路在于供给制度的创新。文章以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性分析和分类为基础,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为供给制度的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建立和完善政府、市场和自愿组织共同参与的农村基础设施多元合作供给的制度安排;多元合作供给制度的设计与完善必须坚持公共性取向。  相似文献   

10.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遵循“以行政区为域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以经济区域为域的区域合作治理机制建立→新型扁平化的行政管理体制形成→善治目标实现”.这一制度变迁的总动力源于市场经济发展客观上要求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制的变革.在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先发区域地方政府间合作治理的形成及治理模式的构建,为中西部地区探索实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区域合作治理模式提供了借鉴,同时为我国公共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