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英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3):319-325
汉娜·阿伦特一生最大的思考重心是“关于平庸的恶的思考”。她的“平庸的恶”的概念来自于其“根本恶”的概念。她认为“根本恶”是极权主义制度所创造出来的一种史无前例的恐怖,而“平庸的恶”则是由于此状态中的平常之人被完全洗脑与控制之后,在丧失了人的自由性与思想性,从而丧失任何道德判断力的条件下所犯下的不自觉的恶行。阿伦特指出的这两种“恶”实质上是从社会与个体两方面揭露了现代社会极权制度下人性的丧失状况。 相似文献
2.
3.
4.
5.
徐学书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
《国语·齐语》记载管仲建议齐桓公实行以甲兵赎罪以补齐国甲兵不足时说:“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组夷斤(属斤),试诸壤土”。今人多将“恶金”释为铁,认为春秋早期齐国已较普遍地用铁来制造农具了。因此,“恶金”确系何种金属,这是关系我国古代冶金史、特别是古代史分期问题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史料,有必要予以辨明。 相似文献
6.
“老干局”、“离退办”,这类直接服务于离退休人群的机构在不同的单位名称不尽相同,条件不尽相同,其作用都是一样的,简单说就是要为已经离职退休的老同志、老职工服好务。由于其特殊的责任和使命,这类机构有很多属于自己的特点:虽说不在本系统、单位的中心位置,但工作忙碌、琐碎、不分年节时令。这个小栏目或许会让读者对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态略见一斑。欢迎踊跃投稿。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12.
潘礼静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64-66
善与恶是道德哲学最基本的概念,我们无法轻易对善恶作出判断。圣经旧约《创世纪》认为在神创造的世界,只有吃了善恶树上的果子才拥有智慧能分辨善恶。尼采宣称凡是增强人类权力感,增强我们人类的权力意志以及权力本身的东西,都是善;凡是源于虚弱的东西都是恶。这些说法都具有一定的道理,但不一定都合理。善之动力与要求是来自内在良知的,恶之动力与要求来自不正当的欲望,但是善与恶之内容与判断准则还必须兼顾外在处境。善与恶的评判者可以是上帝,也可以是权力感的增加与否,但更是如卢梭所说,是"良心"。本着良心所做的事为善,昧着良心所做的事为恶,而"好心做坏事"的定夺又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3.
正冬日的暖阳照耀着江西省都昌县多宝乡洞子李自然村,照耀着村子周围茂密的山林。众多候鸟时而停歇于山林枝头,尽情沐浴着冬日里融融的阳光;时而又迎着阳光展翅翱翔于村子上空,享受着蓝天的高远。大批候鸟光顾,令这个位于鄱阳湖畔的小村庄充满了无穷的生机。而这美好的景致,与该村68岁村民李春如30多年来持之以恒爱鸟、护鸟、救鸟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星海湾街道星海公园社区,一年前专门腾出来一个十几平方米的房间,屋里面不但挂有圆柱形沙袋,还有任你怎么打也不会还手的“黑衣皮"。居民如果心中有怨气,可以进这个屋里,戴上专门的皮手套,用力地打它们,直到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发泄殆尽。 相似文献
15.
16.
吴舸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4)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唐人杜牧的这首《赤壁》,是历来被传诵的名作,却又不断受到指责。宋人许■《彦周诗话》对这首绝句责备得最厉害,也最没有道理。他说杜牧“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然而“锁二乔”正表示孙吴危亡,写诗不是写“太史公曰”,诗人是要从战争结局的相反设想,另出一番新意。明人李诩是看出了杜牧的“取其意新”的,但也同样认为:赤壁一战,关系不轻,唯以 相似文献
17.
18.
汪丽珍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
满族是我国北方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它不仅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同时也有丰富灿烂的文化。它的文化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甚至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过一定影响,也起到了应有的作用。这些我们完全可以从清代印刷装订的博多的历史书籍,以及近些年公开出版发行的论著里看到。大家知道,满族是与鸟结缘的民族之一,虽然在有些专著里对此问题提到过一些,但没有看到专门论述。满族在长期的同大自然的接触中自然而然地对鸟产生了极大兴趣,从而对鸟的灵敏、性格、形状、动态以及迁徙等进行了细致而认真地观察,在掌握了鸟的各种特征和用处的前提下,创造了独特的合乎于本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的鸟文化。本文中笔者从满族的鸟文化的形成因素和满族对鸟的使用,以及满族对鸟的崇拜等角度探讨满族的鸟文化。 相似文献
19.
王显春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1)
一篇优秀小说,无论里面所写的哪一笔,都应当是对创造艺术形象、表现主题思想有切实的价值的。作为“五四”时期辉煌战斗进军号角的短篇小说《孔乙已》,更是这方面的典范。《孔乙己》从它产生之日起迄今,影响甚大,不少文学评论家和教育工作者为它激扬文字,写下了大量的评介文章。但是,在“孔乙己”的命名及其“笑声”、“粉板”的艺术处置上,还谈得不多,虽有论及,却很少有专文从它们既独立又联系的关系处置上进行评述,然而,在一定的程度上,这些又正是小说吸引读者,使之心情激动、体味广远的妙笔所在。 相似文献
20.
温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4):33-35
莫言与福克纳的审恶小说集中揭示了社会的腐败与无情、文化的萎靡与肮胀、人性的自私与残暴,体现了小说家们对于种种"恶"的审视和摈弃,也同时表达了他们对非理性世界及生存困境的抗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