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技术创新对于突破资源环境约束,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省情,决定了山东省必须依靠区域技术创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当前,在我国已经构建起相对完整的国家区域经济政策体系的背景下,必须充分借鉴国内外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发展经验,进一步完善其战略构建:在战略目标上应针对标准区域划分基础上的三类问题区域,在战略路径上应采取"4+2"为主、实行分类管理、各有侧重的区域发展模式,在具体实施路径上应以补偿性路径为主,补偿性、激励性与限制性路径相结合的方式,在政策工具上应该奠定区域管理的制度基础,在政策评估上应该确定区域经济政策的动态评价体系、动态反馈与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3.
实现区域均衡协调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毛泽东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从新中国建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30年时间里,根据当时的中国国情和国际形势制定并实施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主张重点发展内地工业,通过均衡布局,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战略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它是历史、时代和制度的产物,我们要辩证看待,它对今天仍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各地区共同发展,始终是三代领导人追求的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由于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背景的不同,毛泽东同志主张重点发展内地工业,通过均衡布局,走向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主张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通过非均衡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江泽民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思路。由均衡到非均衡再到协调发展,反映出三代领导人对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艰苦探索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5.
文章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新疆五大经济区域2003~2007年的数据进行经济、社会状况分析,研究比较不同区域问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对各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及综合经济实力进行分析对比,为新疆各区域的平衡发展提供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6.
教育与经济是一对高度相关变量,两个变量的自身变动及相互作用关系总是表现为低水平均衡--非均衡发展--均衡发展的演进逻辑;教育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进展和中国共产党破解教育与经济发展低水平均衡的成功经验,为教育与经济均衡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践范式;强力支持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造就足够的人力资源,推动教育与经济发展达到更高层次的均衡水平,是共建民族地区发展"造血"机制的正确选择,符合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思想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均衡发展思想和政治上“公平”、“平等”的理念。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变了旧中国生产力布局的严重畸形状况。但是,由于过分强调均衡和公平,结果却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扩大了区域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8.
9.
基于资源约束的视角,实证研究广西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能源开发强度对广西经济增长具有非常明显的正效应,广西能源开发强度的提升将促进广西经济增长;在能源资源有限的前提下,随着能源开发强度的提升,能源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将越来越强.为促进经济的增长,广西应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工业内部结构;加强能源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财政扶贫与区域均衡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鹏  张启春 《学术界》2006,(1):170-175
本文从国际扶贫一般经验和中国贫困与扶贫的独特特征两个层面分析了财政扶贫对与区域间均衡发展的重要意义,政府的任何反贫困措施都毫无例外地会对区域均衡发展产生或直接或间接的积极影响。而政府财政扶贫的区域均衡机制是多方位的、多途径的,政府专项扶贫资金的不同性质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不同扶贫方式的选择也直接产生不同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1.
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上,理论界长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其二是区域非均衡增长战略。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是手段,均衡发展是最终目标。通常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实施不均衡发展战略是被视为促使经济快速发展的最有效途径。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实施经历了从区域低水平均衡发展战略到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再到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的一系列转变过程。当前,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方针,促进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协调发展,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缩小区域经济差别,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使用1992—2011年中部六省的面板数据对中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制度约束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禀赋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负相关性,"资源诅咒"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我们还发现自然资源的垄断会导致权力寻租,最终削弱制度在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茂名的县域经济有着巨大的潜在优势,然而也正是这些潜在优势依然是制约茂名县域经济发展的资源性问题。如何使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进而转化为生产力、竞争力,是茂名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重点。当前,茂名市发展县域经济的首要问题,就是在战略上做重大调整,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等手段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相似文献   

14.
资源和环境两块短板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过程的硬约束,资源环境的约束也使得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发展难以为继。破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也是物质利益关系演化的过程,随着利益关系的变化,各经济主体的行为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与此适应的制度安排和激励结构也必须作出调整,并通过制定激励机制来规范主体行为。如此,才能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才能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再生产理论中,马克思运用总体分析法,分析了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深入研究可以发现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包括的宏观经济均衡思想比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宏观经济均衡思想深刻得多.系统研究马克思的宏观经济均衡理论,分析影响宏观经济均衡的因素,对于拓展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实现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大庆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型城市转型不仅是单个城市个体的发展,而且还是资源型城市与区域的协调发展,处理好资源型城市与周围区域的利害关系,对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区域经济整体协调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以资源型城市及其周围城市为区域单元,分析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探讨资源型城市作为城市个体进行经济结构转型的同时,提出资源型城市必须加大与周围城市的合作分工,在经济发展上促进合作交流,区域间放宽企业项目投资政策,区域发展与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互动前进。  相似文献   

17.
18.
基于资源约束的中国制造业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自始至终以资源约束为主线,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制造业发展的理论观点,着重从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和生态资源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约束,并针对资源约束问题,提出我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竞争力应该不仅仅是从“争”的角度来理解,更应该从“和而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即广义竞争力,“竞合力”或者说广义上的竞争力才是提升工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正是基于这种广义竞争力的新视角,本文采用了两种不同的竞争力测定方法,对沿海十大城市的工业竞争力进行了实证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东岳论丛》2017,(12):117-123
在中国市场化经济改革背景下,省际间市场分割依然严峻,作为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货币政策的效果将受到地区市场分割怎样的影响值得关注。本文使用1995-2015年省际数据回归分析市场分割对货币政策产出效应的影响,并通过对比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影响差异提出:市场分割不利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发挥,并且在省际间存在市场分割的条件下,西部地区因省际间资源流动性低、各省市总供给能力较差以及流动性偏好较强等原因,资源空间配置效率低下,更不利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发挥;相反,省际间联系更为密切的东部地区资源空间配置效率较高,这种抵消作用相对较小。研究认为为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应长期促进商品要素及资金的流动,加强全国经济一体化,以优化资源空间配置,发挥省市间的优势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