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题“红”诗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绝尘英哲声容在”,“庄骚左史同千古”。《红楼梦》自问世以来,评论文章汗牛充栋,而题“红”诗(包括词)也为数可观。一粟先生曾在1963年出版的《红楼梦卷》中对题“红”诗作过统计:把有关《红楼梦》的续书、戏曲、专著等等的卷首题词,以及追和《红楼梦》  相似文献   

2.
张军 《宿州学院学报》2005,20(4):101-101
通常所说的“红楼梦诗词”是《红楼梦》诗词曲赋的略称,还包括诗词曲赋以外的各种韵文体裁。在同人物形象的关系上,有些诗词成了人物形象的命运的谶言,有些反映人物形象性格的流变,而其中个性化的角色诗词更有代表性。《红楼梦》诗词已和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浑然一体。1人物命运的谶言《红楼梦》中,谶言主要寓于诗词当中,如太虚幻境中薄命司内所存的《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和又副册中的判词以及《红楼梦曲》,具有鲜明的诗谶特点,为人物性格发展和命运前途提供一种预兆性的依据。“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这里有…  相似文献   

3.
18世纪伟大作家曹雪芹,以其杰作《红楼梦》,把中国古典小说艺术推向高峰。作为古代小说家,曹雪芹的成就是无与伦比的。然而,曹雪芹的文学造诣不仅限于小说,由《红楼梦》作品看,他对诗词曲赋等亦有高深造诣。《红楼梦》人物的诗词曲赋各极其妙,且切合人物个性,就说明这点。《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曹雪芹独创,但也广泛吸取了以前文学的艺术营养。以下就《红楼梦》中的二首词曲与前人对比,看曹雪芹对古代文学的继承、革新、创造。一、《红豆曲》与黄花女儿乩坛诗《红楼梦》第28回,写贾宝玉在冯紫英家酒宴上,喝了一支没标曲牌的曲…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作为一座艺术美的丰碑,永远散发着芬芳。人们只要投足其中,涉美览胜,含英咀华,都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这里,且采撷一束它的诗苑里独具异彩的花枝。在古典小说中借用诗词曲赋表达的现象并非自《红楼梦》始,浏览一下唐传奇、宋话本比比皆是,但往往流离于情节和人物性格之外,多属陈言套语,平庸有加。只有到了《红楼梦》,诗词曲赋才展现了新的面貌,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人物性格的模拟之作,有人称之为“一张有韵的说明书”,“一曲无声的主题歌”。这无疑是我国古典小说艺术上臻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的诗性美是它的艺术美的组成部分,它主要表现在:大量的诗词曲赋融入情节、塑造人物;在情节结构上巧妙地附以悲剧抒情线;诗的超常手法的有分寸的运用以及意境化描写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是一部结构宏伟的完整的艺术品 ,是一部诗化了的小说杰作 ,其中大量诗词曲赋凝聚着作者的诗情才华。如果把《红楼梦》比喻为一片湛蓝的天空 ,那么文中的诗词便如镶嵌在碧天里的繁星 ,闪烁着奇异的光芒。针砭时弊、借诗讽世《红楼梦》并不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 ,是一部“儿女笔墨”之作 ,文中的有些诗词引申出了小说主体文字所不便直接说的话 ,它借题发挥 ,明叙暗讽 ,微词讥贬 ,这实在是比直接了当来得更含蓄、更深刻、更有意义。小说第一回中的《石上偈》 :无才可去补苍天 ,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 ,倩谁记去作奇传 ?这里作…  相似文献   

7.
脂评在《红楼梦》第一回就指出:“余谓雪芹撰此书,亦有传诗之意。”是的,《红楼梦》里有那么多诗词歌赋,可谓美不胜收;但如果把“传诗之意”仅仅作这样的理解,是不全面的,也只看到了现象。在二十五回,脂评又指出:“余谓此书之妙,皆从诗词中泛出者,皆系此等笔墨。”这句话就更为深刻了:着眼于全书的传诗之意,则全书之妙皆从诗中“泛”出。这样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以脂评为契机,进一步探索曹雪芹继承并创新古典诗词的艺术传统的巨大成就,是我们深入研究《红楼梦》的一个重要课题。发扬古典诗词表现艺术的传统,是《红楼梦》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菊花诗会上 ,黛玉以《咏菊》、《问菊》和《菊梦》独占魁首 ,其中的《咏菊》尤为人所称道 ,诗云 :“无赖诗魔昏晓侵 ,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 ,口角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 ,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 ,千古高风说到今。”此诗社会上流行的《红楼梦》诗词选本没有不选的 ,也都赞不绝口 ,但对该诗首二字“无赖”一词的诠释似犹未切 ,姑举几例。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北京出版社 ,1 979)说 :“无赖 :无聊赖 ,无法可想。”江西师大中文系《红楼梦诗词译释》(江西人民出版社 ,1 979)说 :“无赖 :即‘无奈’…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说:“《红楼梦》是彻头彻尾之悲剧。”(《红楼梦评论》)莱辛认为:“悲剧是一首引起怜悯的诗.”(《汉堡剧诗》)如果说整部《红楼梦》是由一首首人物命运悲剧小诗组成的长篇悲剧组诗,那么惜春的悲剧则为其中一首独有特色而又不太为人注意的小诗.它像一朵洁白的茉莉,即便折离枝头,仍馨香沁人,诱人怜惜.惜春四小姐“乃宁府珍爷之胞妹”.(《红楼梦》第二回)她的出身,比之二小姐迎春、三小姐探春都要高贵,她是和元春一样的正派小姐.可是,她和元春的处境又不  相似文献   

10.
近来学术界对《桃花源记并诗》的关系问题,持有不同看法。雒江生写的《略论桃花源记与系诗的关系》一文(《文学遗产》1984年四期)认为:“记和诗没有任何联系,是陶渊明在不同时期,不完全相同的写作旨趣下所写的各自成篇的两篇诗文。”雒文褒记而贬诗,并肯定说:“文学界向来所批评的《桃花源记并诗》的复古主义和宗教迷信思想,其实主要表现在诗里。正因为这样,我们在评价《桃花源记》时,应该把它与后面的系诗区别开来,分别评论,不应该把诗与记等同,放在一起评价,而降低了记的文学价值。”我不同意上述观点,今谨抒己见,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古典小说《红楼梦》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它不仅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就是在世界文学作品中,也是极为罕见的艺术瑰宝。对于这样一部文学巨著,“四人帮”处心积虑地利用它来进得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他们把对《红楼梦》的研究评论,变成为“占为帮用”的“影射红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是以位居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之榜首而列入世界名著之林的。恰恰是这部现实主义巨著,以“梦幻”拉开帷幕,又以“梦幻”落下帷幕。这就在客观上向我们提出研究《红》的梦幻的创作思想和艺术价值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是一位博学广识的艺术家,他不仅深谙文理,也颇通画道,对于色彩的调配和绘画的技术自有一套美学主张。他所追求的便是色彩的调配要寓变化于统一之中,以取得和谐生动的审美效果。《红楼梦》的情节就富于参差变动,形成了一种动态的美感。因此,《红楼梦》问世后,便吸引了许多评论家对其创作方法、艺术意境等进行了阐发和评论。而最早对《红楼梦》加以评论的脂砚斋颇中肯綮地概括出了“间色法”这一艺术笔法。“间色”一词,根据脂评的含义,可以理解成是“使色相间”。“间色法”是指艺术创作中注重各部分之间风格色调的  相似文献   

14.
诗人于坚创作的长诗《0档案》,似乎已被看作是九十年代诗歌界的一件大事,听说,除了北京大学中文系为此举行了研讨会,《诗探索》刊物上发表过评论,台湾《诗学季刊》上也发表过批评文章之外,大陆戏剧界还把它改编成了一部话剧。 但是,北京大学的一部分同学,却对这首诗评价不高,说它只是一堆“语言垃圾”。我觉得“语言垃圾”的说法,未免过偏于从环保意识出发,而我们要谈的  相似文献   

15.
“夫敷华掞藻,立意遣词,无一落前人窠臼。”戚蓼生在《石头记序》中对《红楼梦》给予了很高评价。林纾亦云:“中国说部,登峰造极者无若《石头记》。”《红楼梦》“不依古法但横行”的艺术与思想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其睹的,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当然,《红楼梦》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是时代酿成的奇花,没有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宋代讲史平话,没有《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金瓶梅》等也就不会有《红楼梦》。《红楼梦》之所以“登峰造极”,关健在曹雪芹能破旧立新,翻新出奇,尤其在人物塑方面更是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本文只就人物塑造方面谈谈《红楼梦》对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突破。(限于水平及篇幅,只论述其突破表现,至于原因、过程不在论述之列、望方家谅解。)  相似文献   

16.
团圆主义新论黄忠顺,黄明一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曾将文艺的团圆主义产生根源归结为“吾国人乐天之精神”。而鲁迅则将它指斥为我们国民的文化病态。他的《再论雷峰塔的倒掉》所批判的“十景病”在文艺中的主要表现形态便是这种团圆主义的结局模式。王国维的研究与鲁...  相似文献   

17.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虚构了一个“太虚幻境”。两百多年来的许多红学家们,大都认为它表现了佛教的宗教思想,宣扬了佛教的“色”“空”观念。这种见解与曹雪芹的世界观及作品的具体实际是不相符合的,对正确理解与评论《红楼梦》是有害的,应该通过讨论,加以廓清。  相似文献   

18.
读了《四川大学学报》一九七八年第二、三期上所载《<红楼梦>脂本程本校读札记》后,愿就所见之一斑,谈点自己的意见。首先;《札记》对程、高在《红楼梦》研究中的地位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这是不公正的。《红楼梦》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二百年来一直在人民群众中盛行不衰,与它的完整性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我们必须正确评价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高鹗的续书基本上掌握了前八十回原有的现实主义精神,在不大伤原意的基础上完成了这部伟大的作品。这一点,不少研究者都曾予以肯定。鲁迅先生就中肯地指出:“即使出于续作,想来未必与作者本意大相悬殊”;“后四十回虽数量止初本之半,而大故迭起,破败死亡相继与所谓‘食  相似文献   

19.
崔颢的《黄鹤楼》诗,千百年来为读读者所倾倒,为评论家所推崇。评价最高的莫过于宋代严羽所说:“唐代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诗为第一。”诗好在何处?古人说得很抽象。现代评论家说得具体一些,也往往多从诗的写景抒情予以肯定。说写来色彩鲜明,景象如画;见景生情,情景文融。这些评论无疑是有道理的,只是仍嫌朦胧,光凭这样的评论,还不足以说明此诗是唐人七言律诗的压轴之作。古人论诗,重视诗的意境,以表现哲理为最高境界。我以为《黄鹤楼》诗正是这一代表作。它的高妙,不在于写景抒情的本身,而是它那令人叹为观止的寓人生哲理于景物描写之中的特点——作品写到了人生归宿的问题,探讨了人生的真谛。  相似文献   

20.
中华大文化还有经史子集形式之外的“载体”———这就是《红楼梦》。红学是中华文化震动世界的三大高峰和三大显学之一。甲骨学代表了中华早期文化造诣;敦煌文化,可包括南北朝、隋唐这个极不寻常的文化历史大阶段;《红楼梦》,可包括宋元明清这一大段历史的文化精神实质。三者都代表了一个重要时代历史文化发展的辉煌遗产。其“学”的形成,在于它的内涵底蕴的极其丰厚与“重新发现”。三者并列无愧。《红楼梦》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神境界文化状态的神奇表现。《红楼梦》是理解中华文化的总钥匙。从中国学术发展的本质看,红学应定位于“新国学”。“新国学”是时代推迁之势所带来的必然的演化发展。红学研究中有两条重要比喻未能引起重视。一是美国学者提出的《红楼梦》是“研究、理解中国文化”的“一条主脉”的崭新命题。《红楼梦》不宜冠之“百科全书”,因似有“知识摆摊”之嫌;它是理解中国文化的一条生命精气贯注、运行流动不息的“主脉”。二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华林”。贾宝玉并非要做一个“华林挽歌”的撰辞人,我们的红学也不能是为了“歌颂悲雾”而不礼赞“华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