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82岁的谢亮老人作为“指路大王”已有10年了。10年前,带着一张折叠小桌、几本自制的指路手册、一壶水,谢亮老人在北京东直门长途汽车站路口西北角,立起了“义务指路”的牌子。东直门是北京重要的交通集散地,很多人容易在这里“找不着北”。  相似文献   

2.
薛立永 《社区》2012,(9):45-45
在北京东直门交通枢纽每天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总有一位头戴一顶绣有“志愿北京”字样的红色棒球帽的老人出现在这里,热情地为身边的问路人指路。他就是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首都文明奖章获得者、首都十大公德人.物、82岁的谢亮。  相似文献   

3.
低概率事件     
《北方人》2007,(6)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验?偶尔从二楼的窗户望下去,有时可以看到对面的马路上悠悠然走着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身上穿着普普通通的衣服,阅尽风霜的是两张和蔼亲切  相似文献   

4.
朱吉红 《社区》2013,(6):37-37
在北京东四大街这片寸土寸金的大街上,有一个老人60年始终如一地坚持修理小小的钢笔,他的lO多平方米的“广义修笔铺”,也因此成为京城唯一一家也是最后一家修笔的店铺。他的名字叫张广义,被誉为京城最后一位修笔人。  相似文献   

5.
听说过背着画夹云游四方的人,没听说过踏着哪吒的风火轮画遍大西南的人。知天命那天,张修齐学会了一项新的技能——滑旱冰。于是这位老人开始背着画夹,穿着旱冰鞋走南闯北,一路上阅尽名山秀水,却也惊险无数。  相似文献   

6.
朱吉红 《社区》2013,(4):37
在北京东四大街这片寸土寸金的大街上,有一个老人60年始终如一地坚持修理小小的钢笔,他的10多平方米的"广义修笔铺",也因此成为京城唯一一家也是最后一家修笔的店铺。他的名字叫张广义,被誉为京城最后一位修笔人。  相似文献   

7.
谢庆富 《社区》2014,(30):5-5
近日,一位老人蹲在邮局大厅内清点大堆零钞的照片被发到网上,引发众多网友关注。记者多方证实,这名老者常年在西客站附近乞讨,而他也总是提着大袋的零钞,不定期到建国门内大街的邮局点钞汇款。因中秋后零钞太多,其曾一连三天到此点钱汇款,“谁帮数就给谁100块小费”。老人每月往老家寄一万元钱,多则两三万,并以此为家里盖了两层楼房。(9月16日《新京报》)  相似文献   

8.
有一位老人,一生靠修鞋维持生活。他的修鞋摊安置在当时美国的波士顿法院门外的大街上。老人在法院门外修鞋,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到法院开庭,他总是收起鞋摊,随着人流进入法院,去旁听各种案件的审判。  相似文献   

9.
高花兰 《山西老年》2013,(10):63-63
邻家有一位老人,常遭到晚辈的斥责,原因是嫌老人话多。时间长了老人变得郁郁寡欢。这种现象在社会上普遍存在。做儿女的偏激地认为,只要在吃穿上不亏待老年人,就是尽了孝道。老年人多说几句话,就嫌唠叨、心烦、听不进耳,甚至不许老年人多说话。人老了话多,这是正常现象。  相似文献   

10.
徐文贵 《老友》2008,(4):28-29
1998年,一位60岁的老人在浙江金华的大街上,站在一个水果摊前,拿着一个个硕大紫红的布郎李爱不释手。三年后,由他推广种植的布郎李系列水果开始在万安县上市。这个老人就是万安县农业局原副局长邹福生,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他为"果痴"。  相似文献   

11.
银街,这是北京人对东四大街的形象称谓。和被誉为金街的王府井大街一样,这里是北京东城最为繁华的地段。而就在这寸土寸金的东四大街上,有一家不足10平米的小小修笔店却巍然屹立了整整50年。这就是广义修笔店。和朴实无华的店名不同,这家店的主人张广义却早已是享誉京城内外的名人了。他被媒体誉为北京最后一位修笔人,甚至因为修笔的缘故,他结交的朋友、顾客遍布海内外。50年的风雨无阻,50年的矢志不渝。张广义老人坚守了50年,也在这条繁华的大街上见证了50年。斗转星移几度秋,张广义老人的修笔店在50年里一共换了5块招牌。这5块招牌有的已经尘封难觅,有的依然完好如新,但唯一不变的是:招牌背后折射的整个北京城,尤其是东四大街的风雨变迁。  相似文献   

12.
守望遇见     
《金陵瞭望》2009,(22):40-41
又见一年月圆。 古老的中秋佳节,起源于周,兴盛于唐宋。三千年的漫步,在历史中款款而行。看尽迁客骚人。赋诗吟盐:阅尽离人游子。相思哀愁。“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阴晴圆缺总是那么撩人心弦,然而月亮却始终如一,静对苍穹。  相似文献   

13.
走在香港大街上,看到的多数都是年轻人,或匆匆忙忙,或谈笑风生,黄皮肤、白皮肤、黑皮肤、棕皮肤,英语、德语、法语、广东话、普通话,香港的确是一座充满了生机的国际都市。然而,在这样一座生活节奏飞快、竞争激烈的城市里,老年人是如何生活的呢? 在湾仔区一条繁华的街道上,有一个社区老人中心,中心里有几十位老人坐在一起看电视、聊天,也有一些老人在做手工。老人中心是一个多元化的老人服务组织,所有居住区里60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到中心参加活动。这家老人中心是由政府资助加上民间筹款于1967年兴办起来的,是香港第一家老人中心,中心设有饭堂、浴室以及可以开展多项小组活动的活动室,还举办各种兴趣学习班,包括手工制作、戏曲、棋艺和普通话班,中心还经常安排一些旅行或参观活动。  相似文献   

14.
朝阜大街是北京旧城内一条极具城市传统文化特色、横贯东西的景观走廊。与单体的历史遗迹不同,朝阜大街是一个集中了街巷、皇宫、园林、寺庙、名人故居等众多文化形态的综合体。作为展示北京古都风貌的核心之地,对朝阜大街的有效保护与科学利用不仅考验着城市主导者的智慧,同时对于北京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的全局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韩裕民 《社区》2005,(23):34-36
2005年12月3日,辽宁省大连市下了一场50年来少有的大雪。早上9点钟,中山公园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蔡晶踏着一尺多厚的大雪走在大街上,她突然有一种难得的松弛。要知道,在2年前,只要一下雪,她就会想到辖区内17位孤老家的暖气热不热,煤气罐要不要换,青菜有没有……久而久之,这成了她的条件反射。常常是,即使居委会都反映没问题了,她还要买上一大堆菜,推上自行车,抽几户去看看……她怕那些孤老触景生情,望着大雪掉泪。如今,听着电台里报出的雪天老人骨折增多的新闻,她笃定,居住在她管辖的社区的老人们,家家都配有养护员为老人买菜、做饭,陪他们唠嗑…  相似文献   

16.
严冬的浓雾笼罩着整个大地,压抑得人喘不过气来,凛凛的寒风吹在脸上刀刮似的,宽敞的大街上人迹稀疏,可在长宁县新华街却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挥笔书写黑板报,他就是被长宁人们尊称为“胡老师”的胡元书老人。 走进胡元书简陋的书房,就被他那堆积如山的荣誉证书所震撼,那是各级政府部门对他工作的认同。胡元书今年已是76岁高龄了,现在是长宁镇三社区的党支部委员、居  相似文献   

17.
薛立永 《社区》2012,(6):45
在北京东直门交通枢纽每天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总有一位头戴一顶绣有"志愿北京"字样的红色棒球帽的老人出现在这里,热情地为身边的问路人指路。他就是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首都文明奖章获得者、首都十大公德人物、82岁的谢亮。有人做过统计,10余年来,谢亮每天平均约为1500人义务指路,重大节假日人多时每天连续不断地要为三四千人指路。最忙的时候,平均每6秒钟他就接待  相似文献   

18.
朔门街风情     
朔门街早年称“内横街”,相对的“外横街”便是望江路。老人们说:因为与温州的主大街信河街、解放路相交错,老百姓就以它的方位特征为名。朔门街东起水门头,西至解放路,有400来米长。它位于瓯江码头边,历史上这里一直是商埠的中心场所,居民家家开店,商铺鳞次栉比,有鱼鹹店、茅竹店、糕饼店、油行、弹棉店等等。  相似文献   

19.
《北方人》2006,(11)
一项教育奖励基金,20多万元的助学款,2000多封来信。这些成了一位并不富裕的北京老人骄傲的记忆。在他的“游说”下,100多位贫困学子与北京各界的好心人结成了100多个“一帮一爱心对子”,孩子们因此改变了失学的命运,他们幸福地成长,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王克昌,一位走在大街上和所有退休的北京老头没什么区别的老人,12年来发动亲友集资助学,为河北省阜平县五丈湾村的贫困学子共捐助了20多万元,在他和这些好心人的帮助下,这些孩子读了中学,上了大学,人生因此充满希望。  相似文献   

20.
《山西老年》2014,(11):14-15
"有病治病,没病强身。"这是很多老年人对保健品的认识。然而近年来各地老人偏爱保健品.深陷保健品迷局的例子层出不穷近日,记者来到太原迎泽大街某酒楼四层的"健康讲座",有百余位老人正在"听课",他们每人手里都拿着一张价值50元的听课券,津津有味地听着"净水器"产品的功能宣传,慷慨激昂的演讲和体验者的"现身说法",看起来既正规,又权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