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播教育正在我国高速发展,但通过分析传播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情况,我们发现当前传播教育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作者认为,对传播本质的误解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为此,本文探求了传播的本质.并据此提出传播教育应分为传播素质教育、专业传播教育和学术传播教育三个层次的设想.最后重点论述了传播素质和专业传播教育的含义及如何开展.  相似文献   

2.
清华大学出版社近期出版的“新闻与传播系列教材·影印版系列”已陆续出版六本,这套新闻传播学英文原版教材选题上与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学科设置与建设密切结合,关注学科教育的发展,注重基础理论和传媒实务,并体现一定的前瞻性。因此,针对国内新闻传播的传播学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课程,推出了《人类传播理论》、《大众传播理论》和《大众传媒研究导论》;在传媒实务方面,推出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  相似文献   

3.
香港的传播学教育特别是在本科教育阶段重视传播实务教育,并在此基础上,追求批判性思考与实务技能的结合。香港的传播学教育在与新闻学的关系上界限明细,致其传播学教育培养目标明确、课程结构合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和日益发达,随着"媒体融合"和"媒体浸淫"的日益加速,如何驾驭和利用媒体来进行有效的传播,无疑是我们当今时代的迫切需求。在传播学的学科建设上,中国大陆迫切需要破除传统的重理论轻实务的误区、"重道轻器"的隔膜,以在传播学的教育上因应时代与社会的现实需求和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4.
进入数字时代以来,传播学学科体系面临着碎片化、复杂化及难以解释巨量传播现象的危机。如何站在全局与时代发展的高点上对传播学进行统摄性的学科重构、构造适宜未来传播的研究范式,是当前传播学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构造以“传播—心智—行为”协同要素为关注对象的行为传播学范式,是破解传播学学科发展困局的关键路径。在行为传播学范式的视野下,传播研究不可脱离行为,行为研究也不可脱离传播的中介,需要将行为作为分析人类及其实践环境的关键指标。具体而言,行为传播学范式以环境、人类、行为作为研究的三重基本维度,以创新概念视角、提升诠释视点、细化效果分层作为主要研究路径,旨在通过关注行为聚合当前的传播学主流研究范式,回答“传播如何构造社会”这一学科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汉语国际传播新形势下,对外汉语专业的建设有着长足的发展,但仍存有需求与就业不协调、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等问题。对西南交通大学对外汉语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的探索表明,要解决以上问题,在教学上必须建立中西对比思路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理念并据此进行课程设置,外语类课程要有突破性改革;在人才培养上要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寻找能满足专门人才培养与通用人才培养的结合点,培养出宽口径、高素质、重实践的复合型本科人才,以有效解决培养目标与就业压力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传播学作为一门比较新的学科,其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课程设置还有待进一步改善。本文就高校传播学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本专业的教学工作进行探究,与新闻学专业进行对比分析,多角度、多方位地分析其中的问题,使得传播学的学科定位更准确,以便更好地实现本专业的学科建设工作,培养更优秀的传媒人才。  相似文献   

7.
融合了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的新闻传播学在20多年前就已出现,新闻传播学这一新的学科在中国经过了长期的孕育与发展。新闻学可以利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重构体系,以推动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与创新;传播学理论对新闻实践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新闻传播学纳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教育的通识课程,有利于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组织传播的研究模式及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组织传播起源于修辞学,发展于工商与传播.近几十年来,它作为人类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西方国家引起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1960年以来,各国学者从多角度展开了对组织传播学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产生了功能和社会文化两大研究学派.同时,西方组织传播学的大学教育获得了较快发展.而在中国大陆,组织传播学的研究则仍处在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20002016年九本新闻传播类CSSCI(含扩展版)期刊中有关健康传播的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和引文分析法,从作者单位、发表时间、研究内容、被引文章数量、被引总频次、外引频次、外引学科类别以及引文文献的类别、期刊领域、语种等方面深入了解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领域内健康传播研究的现状,并在与国外健康传播研究相比较的基础上,对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领域内健康传播研究做出反思与展望。  相似文献   

10.
当前,传统讲授法的弊端日益凸显,基于问题导向的新型教学方法——PBL教学法,在越来越多的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中被应用.以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类专业的新闻与传播通论课程教学为例,从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反思问题四个方面论述PBL教学法在新闻与传播通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会使相关人士对PBL教学法的课程教学价值有新的认识,从而更加合理地运用PBL教学法.  相似文献   

11.
传播学在国内发展至今30余年,传播学研究的本土化与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一直是该领域的两个重要议题,同时也是困扰传播学发展的两大问题。本土化话语承载了政治使命、民族主义、创新冲动等社会文化心理动因,成为传播学领域的强势话语,在本土化话语的笼罩之下,对西学理论的研究不被重视,拿来主义蔚然成风,其结果是既无法解决现实问题,也无法促成理论创新。而在方法论层面却依赖和固守西方的研究方法,国内研究方法使用上的种种偏离被视为传播学困境的原因,此种迷思掩盖了传播学研究的真正问题———问题的缺失。抛开本土化和方法论上的迷雾,从源自传播理论和实践的问题入手,以全球化视野和多元方法探求问题的真相,才是传播学发展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2.
[摘要]本文考查了自1979年到2011年文本细读研究方法在国内的发展状态及在新闻传播学领域的运用情况。针对新闻传播学专业发展过慢的现实,梳理了文本细读的阐释体系和发展脉络,并以具体的实例阐明文本细读方法在新闻传播专业领域内的运用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2004中国传播学论坛”上,来自中国大陆、香港、澳门、日本、美国的百余名学者、专家、研究生,分传播理论、信息环境与社会发展媒介形象与媒介批评等18个小组进行了两天讨论。“打造学术品牌”是该论坛的长期目标,“建立华人社会主体性”为中国传播学研究指出了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大陆传播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较为全面、深入地考察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发展情况,总结出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特点:领域不断扩大、密切关注现实问题、更加规范、与境外传播学界的交流和合作增多、更加深入。作者预测近年中国大陆传播学将出现新的研究高潮,并认为我国传播学研究只处于起步阶段,当前尤其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做好全国传播学研究的组织协调工作,二是增进对世界传播学研究的新情况的了解和把握,三是大力加强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背景下,探索传播学研究的本土化之路,考察中国乡村传播现象,除了定量研究方法外,质的研究方法必不可少。国内外学者近年来不断运用传播的民族志研究方法,为传播学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但是,在民族志研究的具体操作方法与认识论上,目前还存在许多有争议的问题。结合研究个案,对“民族志”引入乡村传播研究中的相关问题作了一些粗浅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无论对于传播学还是美学,进行跨学科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由于忽视技术在当代美学与传播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当代传播美学无法真正融合美学与传播学,导致了学理层面上美学与传播的分裂困境。北美媒介生态学既立足于技术问题谈传播,又具有内在的美学品质,可以提供当代传播美学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7.
自考向农村延伸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其中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是关键之一。专业与课程可以模块方式构建,并结合四川“三农”实际需求而变化,在保证质量的同时与多种教育层次教育形式互通,以方便考生学习和适应农村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抓好"入门"课程的设置是综合性院校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开设了《当代媒介素养》课程,并从课程设置、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教材编撰等层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9.
传播学基础理论研究以其他学科为出发点,因此在传播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应整合传播学的基础理论框架,避免传播学理论与其他学科理论的胶着,树立传播学理论独立的学术地位;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理论,区分该理论的研究出发点和其他学科的不同,突出其具有的传播学特点,从而有利于学生从传播学的角度思考人类社会的传播现象;同时,通过运用列举实例的方法、对比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克服理论课程教学抽象晦涩、枯燥乏味的教学现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20.
[摘要]近年来,台湾新闻传播教育规模继续扩大,且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新出现的科系尤以信息传播学和媒体设计学最多。学程制的实施,打破了原来以学系为单位设置课程、培养学生的做法。工作坊制度和综合实验中心则有效解决了新闻传播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台湾新闻传播学界还积极提炼学科核心知识,并以此设计核心课程,进而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受其启示,我国内地新闻传播学界应重视新闻传播教育的研究与改革创新,同时坚守新闻传播教育的核心知识,以不变应万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