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新历史主义批评是对传统历史观以及文本观的一种解构和颠覆,它的核心在于提倡“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新历史主义批评的学术渊源多样,是一种理论的“碎片化拼贴”。对新历史主义批评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其重要的关键词,同时探讨了它的学术渊源,最后指出了新历史主义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新历史主义批评在方法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往往采取对立面所使用的解构法而陷入被解构的危险中;依赖轶事来阐发文本而有过度联想的嫌疑;对语境的过分强调有忽略文本审美价值的倾向。分析新历史主义批评方法中的这3种缺陷并非为其掘墓,而是试图为新历史主义的未来发展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3.
新历史主义批评的理论对象是作为历史与文化的文学文本,而文化批评的理论平台却是文化、历史与文本的对话关系.针对当前学术界在历史与文化关系问题上的概念性纠缠和阐释性迷惘,本文从新历史主义的文化诗学构想出发,对历史与文本、文化与文本、历史与文化之间的对话关系分别展开探讨,指出新历史主义在泛文化形态的文学批评中提倡的是历史与文化在文本层次的对话,而在文化批评理念中实现的是历史阐释性回归和文化主体性重建的学术理想.  相似文献   

4.
海登·怀特对历史文本进行文学式解读,其历史研究是一种基于历史文本的文学批评实践。海登·怀特关于故事解释的模式是诸如原型批评、社会学和意识形态、新批评等多种文学批评理论的移植;话语转移理论则是一种新的文学批评理论。因而,尽管都被称为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海登·怀特的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是对历史进行文学、文化批评的历史诗学,而格林布拉特的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则是对文学进行文化研究的文化诗学。  相似文献   

5.
新历史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视角,一种阐释文学文本的历史内涵的特定的方法论,近年来颇受到西方文论界的重视。本文拟从传统历史观的颠覆、文学话语方式对历史话语的制约和渗透以及文学中所表现的历史现实与意识形态的互相塑造等三个方面对新历史主义批评作一个基本的把握,并试图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这一批评作出评判:新历史主义的批评并不能实现历史现实的回归,它只能提供对历史的又一种阐释。  相似文献   

6.
格林布拉特曾指出,文学和文学研究的疆界从来不是固定不变的,划界和重新划界乃是文学研究的特点。作为当代多元文化产物的新历史主义,其文学批评即肇始于对历史和文学的重划疆界,它打破了历史与文学、文学文本与其他非文学文本之间的固定界线。在批评实践中,新历史主义吸纳了人类学中“厚描”的方法,注重多种文本的“互文互动”,这是其新型历史观和文本观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刘俐匍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撰文指出,西方新叙事理论的方法论价值主要在于:1.新叙事理论搭建了一个形式分析和历史主义批评相互结合的基本平台。新叙事理论强调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复杂性、建构性和不可规约性;强调叙事无所不在;并具备了文本批评家动态联系地、从具体到抽象、从对立到多样统一地思考问题的理论分布特点。2.新叙事理论搭建的基本平台解决了批评方法在文本内外的互相结合和转换的各种通道这一历史性的难题。西方新叙事理论中的解构主义叙事理论打破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传统的对于叙事性文本的空间概念,以叙事的“时间性”为前提,阐明了叙事与文本的开放性与未定性,这就在形式上为互文性批评找到了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历史主义社会文化思潮的出现,标志着当代西方学术思想的一次重要转向。新历史主义的基本理论是“互文性”理论。新历史主义实质上是一种与历史发生虚构、想像或隐喻联系的语言文本和文化文本的历史主义,带有明显的批判性、消解性和颠覆性等后现代主义特征,强调主体对历史的干预和改写。新历史主义的出现是对传统的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双重反拨,它突破了文学学科的森严壁垒,拓展出多维的研究空间,走向开阔的跨学科研究。新历史主义与文化研究相结合,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倾向性和意识形态性,具有既消解又补充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9.
以新批评和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为例,对两者的文本现进行比较,通过文本在这两个批评流派中所指涉的范围、所起到的作用度所产生影响的不同,揭示出两者在理论宗旨、学术视野和批评方法上的差异性,从而证明,文本观是其理论宗旨、批评风格的折射,又是形成两者不同理论宗旨、批评风格的深层原因,以文本观为中心展开批评流派之间的比较具有极大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新历史主义批评强调文本和历史的互文性,约翰·契弗的短篇小说《重聚》文本不仅影射了作者本人的经历,而且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与价值观。本文本将从以上两个角度揭示《重聚》中体现的文本和历史的紧密关系,突出其新历史主义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从三个层面分析了后殖民批评理论的创始人之一赛义德的对位理论:对位理论的提出、对位理论的概念及其实质和对位理论的意义,指出对位理论在运用到具有文化差异或冲突背景的文本阅读时,注重把文本与当时的文化历史语境、现世的批评语境和涉及的地理空间相结合,强调文化间的平等、对话、历史交迭的关系。再者,作为批评视角的对位理论对实现不同文化间平等对话和观照批评理论本身也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对"断裂性"的研究直接影响到"当代文学史书写"研究的深入。引入"断裂性"视域,重视断裂性的文化内涵,有力的突显出文学史书写中对于叙述中的统一性和平顺性追求的文化底蕴,有助于我们把握"当代文学史书写"的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13.
德里达与解构批评的启示:重新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从文学理论和文化批评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法国哲学家、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德里达的批评理论特征及其留给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化批评的遗产。作者认为,德里达留给后人的文学理论遗产主要体现在他对文学本文之封闭结构的质疑乃至拆解,对结构主义批评之后的文化转向的推波助澜和对文学文本和翻译文本之终极意义的怀疑,从而为后人对既定的理论进行重新建构、对前人已有定论的解释以及传统的文学经典进行重新阐释和建构铺平了道路。在新的世纪,文学理论和文化批评进入了一个"后德里达时代",在这一时代,虽然解构的大潮早已衰落,但解构的原则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了人文学科的各个相关领域。  相似文献   

14.
从五个方面对王文元批判索绪尔的文章进行全面的反批判,认为要正确地进行学术批评首先要读懂原著。  相似文献   

15.
波斯曼作为来自东欧犹太移民的后裔,他一方面成功地建构了一种非宗教的公众形象,另一方面却又有着隐而不显、内里坚定的信仰。他的宗教经验和信仰与他的学术追求融为一体,贯穿于他学术研究的每一个阶段———从他的媒介批判、技术批判与文化批判中渗透出来,并为他的批判思想增加了感性魅力与灵性锋芒。包容而不狭隘,虔诚而不尊奉,波斯曼的宗教观由此而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6.
批判的地域主义一方面被视为在替代了后现代建筑的同时拯救了现代建筑,而另一方面因为其理论的内部矛盾而受到批判,问题的实质集中在批判和评价的方法上,集中在传统批判坚持明确知识而忽视默会知识,应用知识螺旋模型来重新看待这些矛盾,可以发现建立在实践和不断反思过程中的批判与评价的三个层次能够消、除这些这些矛盾,从而让批判的地域主义恢复它应有的理论位置。  相似文献   

17.
互文性理论结构主义文本观认为,尽管文本的意义来源于互文关系,但文学批评能够追寻、描述并确定文本的意义.该文本观为翻译研究增添了新的阐释视角.本研究通过审视结构主义文本观的建构性特征,来揭示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研究的契合;最后,以<唐律>的翻译实例来印证互文性理论结构主义文本观对中国古典法律文本英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 2 0年代的文学思想较之于“戊戌”前后已发生了相当的变化 ,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的转向 :一是把文学视为知识对象 ,因而其文学研究倾向于客观考证 ;二是把文学视为审美对象 ,因而其文学批评倾向于审美批评。这两个转向既体现出在梁启超早期文学思想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功利主义文学观的淡化 ,也展示了 2 0年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多元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德里达文学批评思想的研究,首先表现在翻译西方理论家评价"解构主义"的著作,以及德里达原著的部分章节;其次,中国学者在这些译著的理解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本土语境对"解构主义"文学批评思想重新作了梳理和评价,出现了自己的"解构主义"研究成果;最后,利用他的文学批评思想展开中国当代的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