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文化转型。在这种文化转型语境中,中国本土绘画艺术面临着现代性诉求与焦虑、现实生存的两难处境,进入21世纪后,将现代性与中国的本土化结合起来是中国现代绘画的生存选择。  相似文献   

2.
论现代意识和哲学学科意识的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向何处去”的追问中包含着先进中国人对于现代意识的自觉。呼唤科学、民主,要求改变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批评西方的现代性,都是这种自觉的表现。中国现代哲学家在现代意识的基础上,达到了对于哲学学科的自觉。尽管他们对哲学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各自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但他们都明确地意识到:各门科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之后,哲学不再是古代那种包罗万象的学科,已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哲学有别于宗教,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哲学也有别于科学,研究范围呈现出总体性的特点,是关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学问。  相似文献   

3.
现代经济哲学在改革开放的当代中国兴起 ,既是当今学科发展综合化趋势的必然结果 ,也是推动哲学和经济学摆脱困境、寻求发展的迫切要求 ,还是中国社会转型期全方位变化所使然。而哲学和经济学对人类社会的特殊认识功能 ,以及在学科发展史上积淀而成的悠久的经济学哲学传统 ,又使这种必然有着现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北美形成了一个用分析和比较的方法研究中国哲学的潮流,与传统汉学的研究方式和哲学建构的方式形成鼎足相立的局面。这个潮流里的人大体上由三部分组成。他们是北美哲学界的华人、北美大学哲学系或者与哲学系关系密切的东亚系培养出来的西方学者,以及来自北美大学哲学系由研究传统的西方分析哲学转入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尽管这种研究方式存在着值得讨论的地方,它的长处不容置疑。它大大地把中国哲学推向世界哲学的舞台,推进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对话。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学术动向。认识和认真地研究这一潮流,对于了解当前海外中国哲学的研究状况,甚至整合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方向,都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西方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哲学现代化两种哲学运动为背景,探讨20世纪土家族近现代哲学运动中的问题与思潮.20世纪土家族的新哲学运动是与20世纪整个中国哲学发展的大背景相一致的,在现代知识分子和现代意识生成的基础上,形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由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等多种思潮及相应的哲学问题,其中在五四前后期还形成了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等多种哲学思潮.20世纪土家族的新哲学运动是整个中国现代哲学运动的重要部分,在中国少数民族的哲学转型中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6.
我们都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格是“同自己时代的现实接触并相互作用”,在立足于哲学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其相适应的人的生活样式的基础上,对时代的现实性予以关照。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哲学的目光应该关注“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时代的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具体到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就是要自觉地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中国人民的现实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人类进入 2 1世纪之际 ,其面临着新的挑战。面对人类社会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的严峻现实 ,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以辩证法积极吸纳现代科学所取得的优秀成果 ,同时也应当把非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纳入自己的哲学视野 ,从而对实践中提出的新的哲学问题作出有力的回答 ,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 ,适应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穆旦是中国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20世纪40年代战乱的社会现实使得诗人内心充满痛苦,同时自觉吸收西方现代派的诗歌表现技巧并与中国新诗发展成果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形式,其形式创新主要体现在整体结构、陌生化句式和现代化的意象三个方面。他的创新大大丰富了新诗语言的表现力和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9.
教师教育哲学作为一门实用教育哲学学科对教师的成长具有重要功用。它能够引导教师从哲学的整体概念出发,思考存在意义。这不仅有助于教师正确地认识教育现象、把握教育规律,而且有助于他们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群体自觉地确立"以教育人"的信念与追求、以"道德我"的意识严格要求自己并形成整体、全面地分析问题的态度、视界和方法,进而在整体把握人类对教育所形成的全部认识基础上自觉地思考教育问题,指导和改进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正在从各方面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这是一个十分浩大而深刻的全民工程,它代表着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方向。然而,实现这个工程,需要一种合力,这种合力的形成,不能只是着眼在现实社会中进行各种资源的挖掘与整合,历史上众多的思想文化遗产,对于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现实发展,蕴涵着许多可资借鉴的东西。60年前,梁漱溟的文化自救,实际上也就是企图通过这种自救的形式,使中国社会走向一种和谐发展的自新之路。这种文化自救,对今天中国创建和谐社会仍然具有很深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哲学领域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为其超越古典经济学提供了重要的前提,而马克思的哲学批判又以现实为根基展演出对资本主义的经济批判。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实事求是思想可以作为重思马克思经济批判的一种哲学视角。马克思正是立足于资本主义的现实,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透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及其本质,而其经济批判最终又是以人类解放为旨归的。对于未来社会发展道路的构建,马克思一再强调其随着实践的深化与拓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并且始终强调历史普遍性与民族多样性之间的张力。实事求是思想与马克思以现实为根基透析人类社会演进的历史辩证法有着内在一致的逻辑机理。  相似文献   

12.
生育禁忌是生育文化的独特表现形态之一,它贯穿于人类自身再生产的整个过程,是人类对于生育现象,在不同的认识基础上采取的部分联系着科学,却又没有理论依据的一种为顺利孕育新生命而设置的防范措施。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人们相依甚至于极端地偏信,生育禁忌能对再生产的新生命素质具有绝对的保证,因而倍加崇信,形成了类似于信仰的中国人的生命哲学。但对于这种民族深层结构的生命哲学,由于它生存于广大的民众之中,且带有神秘性而往往被忽视,或不被重视,研究者也甚少。基于这种认识,我们作初浅的研究,以求揭下它的朦胧面纱。  相似文献   

13.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国文学在形式上经历了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伤痕文学"到马尔克斯魔幻叙事式"寻根文学"的过渡,这种文学形式的转变以及寻根文学的诞生,体现了新时期创作群体对社会认知的调整,他们试图寻求一个更好的方式来认知和描绘新时期的社会现实。在新时期文学进行自发调整的同时,诞生于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给具有相似社会困境的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带来了理解当时社会现实的新的认知方式,促生了寻根文学独特的魔幻叙事方式。在对魔幻现实主义进行本土化的过程中,寻根文学创作主体也进行着审美创造,赋予了现代主义和人类生存境遇问题以新的涵义,从而突出了寻根文学的世界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衡量人类进步性的唯一文化标准,是人类对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的自觉程度和明确程度。整个人类是这样,一个民族也是这样。一个民族必须认识自身,认识自我所创造的一切,必须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文化环境有一个自觉的、明确的认识,必须认识到这种文化将把自己民族带到什么海岸,而不能任其导引,漂到哪里是哪里。只有对自身有了明确的自觉意识,才能对自我进行有目的的调整,并使整个民族朝着充满生机的生存方向发展前进.  相似文献   

15.
在杜威看来,哲学与惊异、闲暇、静观无涉,哲学源于不确定性所导致的生存困境,产生于对这种生存困境的一种积极应对,培植于永远向前的应对之中。哲学因此不能冷眼旁观这个充满变化的生活世界,不能妄图超越生活与生命,追求所谓认识主体与客观实在的符合即确定性的真理,哲学必须自觉地下降到人世间,关注并参与到有机体与周遭环境的连续的互动中,在互动中生存。  相似文献   

16.
论虚拟与现实矛盾关系中人的主体性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化带来了人们现实生存的虚拟化,生存方式的虚拟化导引出人类从未体验过的虚拟世界,而虚拟世界正潜在地改变着人类现实的实践活动,由此便引发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只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去反观这一社会现象,揭示虚拟与现实矛盾中的和谐关系,使人类的实践活动不断得以丰富和完善,才能更好地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社会现实问题研究的理性升华,促进人的和谐、自由、全面发展,才能在虚拟与现实矛盾关系中实现人的主体性价值.  相似文献   

17.
大众文化作为以现代都市为基点的现代文化的重要部分,是与现代都市相伴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大众文化与都市的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小的错位与落差。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更多是在向西方的都市化进程看齐。还原到本土城市的现实语境下,这种视角势必带有某种想象性的成分。80年代繁盛一时的哲学热,开阔了国人的视野,也引发了国人对个体生存意义与价值的探讨追问,成为了他们寻求都市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近现代哲学中,由于个体本位的突出,"家"作为一个独立单位在哲学的论述中逐渐隐没,海德格尔对"此在"的生存论描述也是一种个体性的描述。通过考察中国文化传统下的生存论结构,指出"生生不息"与"向死而生"的生存论在结构上的差异,展现了"家"以及其伦理发生的生存论基础。个体主义在中国现实环境中的接纳始终蜿蜒曲折,厘清个体主义之于现代社会积极与消极的双重主义,对于重新思考"家"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家"在现代的机制化形态已经大大不同于传统社会了,我们有必要在尊重每个人的基础上,重新发扬"家"的价值观念,并以此抵御个体主义消极观念的侵袭。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是一个新全球化时代--人类自主、自觉的类群生活时代.市场经济、全球化、交往实践三位一体,它们均归依于现代社会愈来愈迫切吁求的公共生活或日理想"生活共同体"之生存旨趣;全球化意味着一种"公共哲学时代"或日哲学的公共话语时代的来临,是一种多元的差异主体间平等对话的平台,一种多样性论说的开放的公共话语空间,而不是某种独断式话语霸权的专席;全球化时代的现代公共哲学以对"共生"与"和合"理念(其本质是对和谐的寻求与创造)的深层认肯意向为基础,是对建立在"公共理性"基础上不同族群生存之意义共契信念的解读与阐释,旨在探寻和求证当代人类"公共生活"之可能性、合理性、正当性的多重根据."公共性"生存信念应当成为全球社会公众共同一致的文化需要,成为公共生活和公共行为公正与否的内在的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20.
文化总是与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和具体的社会经济形态相联系。在对文化自觉的内涵进行解释的基础上,从先秦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天道观的变化以及礼乐文化的崩坏而导致的文化危机的角度,阐述了先秦文化自觉产生的历史动因。混乱的社会现实促使人们对自己所处的宇宙本质产生了一种理性的认识,先秦社会知识阶层中出现了“哲学的突破”,由此中国古代的社会思想也开始了“去神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