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王笑 《决策与信息》2011,(7):220-221
本文选取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框架范围,就网络信息秩序的变革及其产生的影响作具体分析,得出信息发布的自由化、信息传播的辐射化、信息接收的主观化三点结论,并就如保应对此信息秩序变革的影响到,规范网络信息秩邓、促进良性信息循环的形成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的传播也就是价值观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的传播既遵循一般意识形态传播的规律,又有文化传播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崇实思想、以及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人类理想社会及民主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共同之处,而这种共同之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文化基础,也是中国思想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因素。因此,找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切入点,是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继续广泛传播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3.
以汉字作为载体的视觉化、传播化、媒介化、艺术化的设计形式。作为读图时代的视觉方式,汉字艺术设计在图像、图形、印刷品、广告、网页、多媒体、电视、影像视觉等形式多样化,应该如何适应、发展、演化,就成为视觉传达设计的一个有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陈璐 《管理与财富》2009,(6):158-158
体育电视娱乐节目将体育经过一个娱乐化的包装,本着娱乐亲切定位来制作设计体育节目,将体育文化和娱乐文化进行互补的融合,通过延伸体育的外延,深层次挖掘受众的心理需求,将体育进行由“传统”向“时尚”的定位包装,从而迎合当前观众的娱乐心理,让观众得到开心愉悦。体育电视娱乐节目作为一种新的体育电视传播形式出现,反映了现代体育丈化作为主流文化的传播特点和表现,尤其是现代体育文化与娱乐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本文通过分析体育传播娱乐化的表现,电视体育娱乐节目的特点,从中解读现代体育文化传播中体育文化和娱乐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当代马克思主义传播在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然而在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过程中还存在些问题,影响当代马克思主义和谐地传播,应当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优化,保证我国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效果,实现对我国社会主流文化的有效引导。  相似文献   

6.
以汉字作为载体的视觉化、传播化、媒介化、艺术化的设计形式。作为读图时代的视觉方式,汉字艺术设计在图像、图形、印刷品、广告、网页、多媒体、电视、影像视觉等形式多样化,应该如何适应、发展、演化,就成为视觉传达设计的一个有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企业品牌整合传播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牌的整合传播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它由广告、销售促进、公关、市场生动化等环节组合而成。一般情况下,企业会选择其中一种作为主要的传播手段,而以其它手段作为辅助,具体以什么手段为主,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这些年电视广播业的飞速发展,众多广播电视节目主持的风格出现了个非常不同的变化:主持人由单一的语言播报模式向更加综合的艺能表演发展,也是由传播渠道向传播者过渡,传播效果越来越倾向于娱乐化。这种主持人"明星化"的倾向虽然还没有成为节目主持人的主流,但已成为一种潮流,尤其在地方传媒中较为普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密切关注。一、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艺人化"的表现和基本特征艺人化主持人的基本特征1.才艺表演盖过了语言表达。传统的主持艺术是以声音为核心要素的,但在明星艺人化的主持当中,语言却变成主持节目的手段之  相似文献   

9.
目前,短视频已经成为公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平台开设官方账号,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官媒和机构传播信息的必选项。省级气象部门在科普防灾减灾知识、宣传部门亮点等方面也在逐渐拓展短视频传播形式,借力接地气、潮流化、年轻化的方式赢得大众的接受和喜爱。  相似文献   

10.
成坤 《经营管理者》2012,(2X):312-312
数字化环境下,高校品牌形象建构要素更加标准化、统一化;高校品牌形象的传播更加及时化、有效化;高校品牌形象的维护更加具体化、规范化;高校品牌形象的管理更加科学化、人性化。同时,高校品牌形象在展示高校文化,提升高校凝聚力,加强高校管理水平,推动高校特色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也日益明显。  相似文献   

11.
传统图书馆是收集、储藏和传播知识,并提供信息服务的文化场所。信息时代环境下的新技术高速发展既为图书馆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现阶段图书馆在技术、服务和管理等方面,正沿着数字化、智慧化的方向发展,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服务,图书馆的自身价值体现将更为生动化和多样化。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文化角度来看,立足点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地域性,动态进程上关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变迁,本质内容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时代化内容的推广与传播。  相似文献   

13.
燕昌俊 《科学咨询》2022,(8):176-178
从马克思主义传入我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本土化的进程就开始了,我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宣扬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在知识分子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不断总结各种方法以及各种工作经验,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作和本土化工作逐渐深入群众也深入人心。而从马克思主义的本地化来看,马克思主义的本地化其实就是在中国传播过程中逐渐大众化为中国社会各阶层所接受和理解。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很好地结合了各时期中国的国情,逐渐的本土化传播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注入推力。而青年群体作为马克思主义工作传播宣传的主要对象之一,它能够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体现出教育实践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领导决策信息》2009,(7):11-11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正对信息传播格局和社会舆论产生深刻影响.并对社会结构变化产生巨大的冲撞力。据2月16日《瞭望》周刊报道.如今网民的网络行为更为复杂化和个性化。新媒体已经成为社会动员的新手段。我国社会所有阶层、团体、组织和个人均可参与网络舆论传播.通过营造网上舆论影响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5.
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高校教师的观念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高等教育能否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将成为事关国家振兴民族兴亡的全局性、战略性大事。发展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的人本化,是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挑战。作为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主体的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理解和接受程度怎样,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教学效果和高等院校教育信息化、人本化的进程。同时,高校教师在传播学科知识的同时也传播着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因此,对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态度进行关注,是摆在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李彬 《管理科学文摘》2009,(23):102-103
国际新闻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一种无法阻挡的历史大趋势,它的时效性越来越强,内容越来越多样,渗透力越来越大,扩散面越来越广。我国的国际新闻传播素有重视对外宣传的传统,对于跨丈化的传播缺少研究和实践。笔者结合我国国际新闻的跨文化传播的误区探讨其国际化之路。  相似文献   

17.
<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起步于五四运动时期,传播的过程即为其中国化发展的过程。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基本原理与中国法律革命和法律实践的有机融合,进而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思想,并进一步开拓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发展道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各式各样法律制度、法律文化、法律传统相互融合、冲击,由此对马克思  相似文献   

18.
邱丹 《办公室业务》2024,(3):151-153
在自媒体时代的背景下,信息传播的碎片化、海量化和即时性等特征给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文章深入探讨了自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对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冲击及正确价值观传播的困难,并进一步提出了应对策略,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全面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高琳 《经营管理者》2013,(6X):357-357
早在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著名文化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就暗示过现代传播的离心化趋势。他说:"任何公路边的小饭店加上它的电视、报纸和杂志,都可以和纽约、巴黎一样,具有天下在此的国际性。"今天。人们可以在任何能连接Intemet的地方随时体验"天下在此"、"中心在我"的感觉,世界变得"处处皆中心,无处是边缘",即麦氏所说的"重新部落化"。在他看来,媒介的的发展已使地球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电子媒介使电子传播讯息万里,空间距离和时间差异不复存在。博客—一种新兴的网络传播方式,也称为"网络日志"或"网志",它以时间为顺序,组织每天的内容,还可以通过留言、链接等方式架构起以个体自主学习为中心的网络虚拟学习社群;此外,博客提供的简单易用的各种文档归类和检索查询功能,使得博客可以很好地充当简单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现代个人传播的发展潮流是技术化的网络化,"博客"实现个人传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梦想,成为当今"个人网络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媒体形态,信息传播进入全媒体时代。主体平等化,信息时代化、多元性、快捷化和较强的互动性这些新的特点给政府的形象建设带来的新的挑战,因此,在全媒体时代政府要想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形象可以从增强政府官员形象意识,健全问责机制,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提高政府人员的网络媒介素养等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