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今年是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发表50周年。库恩的这本著作产生了非常广泛的社会和学术影响。按照《纽约时报》的说法,库恩使得范式(paradigm)成为当代最常用的词汇之一,它频频出现在商业语言、大众心理学,甚至美国国务院的白皮书之中。据不完全统计,该书的学术引用已超过57800次,无疑是20世纪科学哲学所取得的最高成就。库恩这本著作开启了科学的社会与文化研究的大门,直接推动了一个全新的学术领域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S&TS)的形成。为此,特刊发本组笔谈,以考察库恩对S&TS的影响。在这组笔谈中,蔡仲教授认为库恩将时间性引入科学,引起了皮克林对科学实践的关注。邢冬梅教授考察了库恩与科学知识社会学(SSK)之间的关系,认为SSK工作的实质是对传统的默顿式的科学社会学进行了库恩式的改造。刘鹏博士着重从知识的空间生产与交流的视角,对库恩与拉图尔的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石诚博士认为范式为科学仪器哲学的考察提供了一个新切入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库恩关于科学革命具有两种发展类型及其关于科学革命本质特征的论述,认为库恩后来关于科学革命的态度渐趋温和,更多关注科学革命的语言根源,对库恩的科学观尚需作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理论选择问题,在库恩的科学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与大多数科学哲学家不同,库恩并不认为,在科学发展的任何阶段,都存在这个问题。他把科学发展看成是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不断交替的过程。在常规科学时期,科学家们集中在同一范式下共同信奉它,把一切研究活动都纳入其范围之内。这时,科学家根本不会怀疑这个范式以及以它为核心的理论的合理性,不会对与它不相容的理论有任何兴趣。因此,对常规科学时期的科学家来说,理论选择问题是不存在的。在库恩看来,理论选择问题只发生在从一种常规科学到另一种常规科学的过渡时期——即科学革命时期。这时,旧范式碰到了许多不能解决的问题,丧失了昔日统治  相似文献   

4.
"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学",是库恩早期新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挑战下,库恩意识到,"共同体的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遭遇的尴尬:共同体的社会学不是真正社会学,而是来自物理学的经历和体验.在看似矛盾的困境中,库恩坚持"共同体的社会学"不能脱离科学认识论,它与坚持科学认识论并不矛盾.这是库恩理论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5.
范式的约定与合理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琳 《江汉论坛》2005,(7):69-72
库恩撰写的《科学革命的结构》自问世以来在科学哲学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主要围绕库恩在该书中关于科学理论和科学发现关系的四大理论陈述展开,并就科学哲学界引起的相关评论进行归纳,以期揭示出科学哲学家们对于科学本性的新的理解,实现对范式合理性的保留与重建。  相似文献   

6.
对马克思学说的称谓反映着我们对马克思学说本质规定性的理解。从马克思的文本和原初语境出发来理解,学界对马克思学说的五种称谓既都不太符合马克思的原意,也有碍于我们理解马克思学说的本质。马克思对自己学说的称谓是唯一的历史科学。  相似文献   

7.
浅析库恩范式的方法论功能蒋新苗注意流行概念和时髦用语的人会发现,当代著名的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在反思科学史过程中独创的“范式”一词非常走俏。从纯科学领域到日常思维、言谈和一般性宣传,不时可以见到库恩的这一术语。为什么库恩从科学史中引出的“范式”在其它领...  相似文献   

8.
20世纪60年代后,科学知识社会学(Sociologyof Scientific Knowledge,简称为SSK,又时常被称为"强纲领SSK"或科学的社会建构论)以激进的姿态登上学术舞台,开始了对科学的全方位文化解构,引发了20世纪末的"科学大战",也激起了库恩的强烈不满。正如库恩所说:"强纲领SSK"在科学中的谈  相似文献   

9.
科学哲学进入20世纪以来,从批判理性主义逐步发展到了历史主义,其代表人物也由波普尔经过库恩、拉卡托斯发展到费耶阿本德。从他们理论演绎的轨迹中,我们不难发现,对前人哲学思想和传统科学理论的批判与否定不仅成为科学哲学前进的动力,而且在真正意义上体现了科学精神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10.
库恩打破了传统科学哲学科学逻辑的定位和局限,使科学哲学研究进入到解释学阶段。维特根斯坦后期的反本质主义立场也意味着哲学的自我转变,这种转变与库恩的解释学转向相互融合,为科学论的转向提供了理论支持。新近科学论在方法论上不同于元方法。更重要的是,它的研究进路从内部走向了外部,从规范走向了描述,这不仅丰富了科学知识的研究主题,而且拓展和深化了科学哲学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传统科技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马佰莲 《文史哲》2004,1(2):44-48
与西方科技所彰显出的实证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思想特征不同,中国传统科技受其特定的哲学文化结构的制约,在其久远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重整体轻个体的有机自然主义、重直觉轻实证分析的非理性主义和重实用轻理论的工具主义等人文精神特征。中国传统科技所具有的这一充满人文价值关怀的人文精神对于克服和遏制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负面效应,推动当代科技的全面健康发展,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蓬 《文史哲》2004,1(6):125-130
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哲学的二难问题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当代哲学必须面对的哲学问题;当代哲学的主题是如何走进"存在"本身或"是"本身。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是在"无之无化"和"沉默"中走进"存在"本身或"是"本身的。马克思的哲学在时间上是历史的,在意义上却是当代的,他关注着人类存在的意义;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就在于面对康德的问题,在"实践论转向"中,让我们从哲学的"言说"走进现实的"感性生活",在"社会批判"中创造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世界。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意义就是"改变世界"。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实践观 ,揭示了工业文明以来的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和结果已经成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揭示了工业文明以来的实践使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对的主要矛盾 ,已转化为人与人化自然的矛盾 ,人与自己所创造的世界的矛盾 ;揭示了社会实践的历史性、现实性、具体性。这对认识当代人类的生存状况和生存矛盾 ,把握当代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 ,具有历史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存在领域的划分”是哲学的最高范式。“存在=物质+精神”是传统哲学的立论之基。由于信息哲学重新划分了存在领域:“存在=物质+信息”,所以,信息哲学实现了人类哲学的第一次根本转向,由此也确立了信息哲学的元哲学或最高哲学的性质。中国信息哲学从20世纪80年代初创立以来,已经走过了40多年的历程,形成了自己独特而系统的理论,主要表现为9个方面。一是信息本体论:一种关于物质和信息双重存在的全新存在论学说;二是信息演化论:一种关于物质形态和信息形态双重演化的理论;三是信息认识论:一种关于人的认识发生的多维中介建构与虚拟的学说;四是人的全面本质论:一种关于人的本质的多维综合生成和创造性建构的学说;五是信息价值论:一种能够兼容物质价值和信息价值的全新价值学说;六是社会信息论:一种关于社会性质和社会进化方式的新理论;七是信息生产论:对人类实践和生产活动本质的新认识;八是信息思维论:一种关于科学与哲学思维方式变革的理论;九是统一信息科学论:一种关于“科学的信息科学化”的当代科学发展的理论。  相似文献   

15.
科研选题基本原则中的创造性原则与科学性原则,是可能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作者试图运用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较合理地化解该矛盾,并对今后制定科技发展战略、选择科研课题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知识论研究提出几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其核心问题是知识论研究的哲学之维如何确定。知识是科学问题,知识论是与科学关联的哲学问题,两者的界限涉及哲学如何保持独立性和不被科学化。知识论是近代主体性扩展的哲学一支,是为科学技术发展的知识合理性作哲学论证的,但知识论本身无力克服唯科学主义和唯技术主义,所以有人本的非理性思潮的兴起,因此又出现如何看待知识论与人本哲学思潮的关系问题。其他值得关注的,还有与西方哲学史整体联系的“爱智”与知识论的关系问题、知识论研究中怀疑的作用及其意义以及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诸问题。  相似文献   

17.
马来平 《文史哲》2002,(2):119-125
西欧社会建构论在科学的社会性问题上提出了不同凡响的理论与观点,学界褒贬不一。社会建构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向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提出了严峻挑战,开阔了科学与社会互动研究的视野,丰富了我们对科学认识真理相对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论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的原则高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批判是马克思学说的本质内容,也是马克思对人类思想的主要贡献。深入理解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的存在论意义,并据此揭示这一批判的原则高度,是把握马克思学说之当代意义的关键。应当纠正对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的三种较为流行的误解,以便能够在资本批判这一时代课题上展开马克思思想与当代西方哲学的对话,这是今天的马克思研究者们的基本使命,目的在于为哲学在当代的革命阐扬来自马克思的重大启发,以从根本上探寻一条走出当代文明危机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马列文论作为文艺理论体系中指向性最强的一类,对于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也因此常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质疑。文章以两次具有代表性的文艺座谈会讲话为基本材料,探讨马列文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指导意义,并对其在当代社会中如何继续发展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0.
生活世界转向与现代哲学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世界转向已经成为现代哲学发展的主导方向,也是当初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宗旨和实质。这种转向要求从根本上打破以科学世界观为特征的传统哲学模式,以生活世界观为基础建立新的哲学形态,使哲学的基本构成要素如研究对象、基本问题和思维方式等都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从而导致了现代哲学的根本革命。表现在:在研究对象上,从彼岸世界到此岸世界;在基本问题上,从认知矛盾到生存矛盾;在思维方式上,从科学思维到历史思维。深入探讨现代哲学的生活世界转向及其所带来的现代哲学革命,不仅可以使我们深入理解现代哲学的主题、特点及发展趋势,而且对于建构马克思哲学的生活世界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