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明、清三朝是武陵民族走廊民族格局的最后形成时期,由于中原统治者实行"汉不入峒,蛮不出境"的政策,居住在武陵民族走廊的土、苗、瑶、侗等各民族相对固定下来.这一时期,因为军事、政治上的原因,蒙古、白、维吾尔等族也相继迁入这一地区,民族分布格局更为复杂.改土归流后,民族分布格局又一次发生变化,一是区域内苗、土、侗等民族迁徙流动,有的世居民族被强制性外迁;二是汉人大量迁入,民族格局再次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
论述平话人的形成发展及其文化特征,并论证提出平话人是汉族一个支系的新观点。平话人是在北方汉人自秦汉以来陆续迁入岭南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特定条件下形成的汉族支系的一个典型。运用历史语言文化的上溯考证与现实实地调查,可清楚地溯证出汉人进入广西二千多年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3.
元代是甘宁青地区民族融合的重要历史时期。元王朝将该地区的西夏遗民以各种形式大量内迁促其融入汉族的同时,又有大量的汉人、蒙古人、畏兀儿人、西域人迁入这一地区,使该地区形成了多民族杂居共处的新格局。由于长期而密切的族际交往,该地区出现了民族融合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羌族族源及其文化多样性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文献、考古和民族学调查资料进行研究,提出羌族主要由世居川西北岷山山区的古蜀人后裔冉駹氐人与西汉时期由西北南下的河湟羌人后裔部落、唐宋时期由川西北草原及邛崃山区东迁的众多羌人部落、历史上尤其是明清至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从内地迁入岷山地区的大量汉人融合形成,羌族是一个多元复合型民族.羌族族源的多元性及其多元文化融合状况是羌族文化多样性的主要成因,应高度重视和保护羌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原生性.  相似文献   

5.
公元13世纪,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统治中国近百年之久。在此期间,为数不少的包括契丹、女真等族在内的广义汉人,放弃原民族姓名,改用蒙古姓名,出现了大量带蒙古姓名的汉人。那么,元代汉人为什么改用蒙古姓名?其原因何在?回答这些问题,必须要到当时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中去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6.
六朝时期岭北汉人迁入珠江三角洲浅析赵庆伟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其地理范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珠江三角洲,其西、北、东顶点直抵高要、清远和惠东,大体上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近30个县、市。为便于选材,本文拟取其广义。六朝时期大量汉人南迁...  相似文献   

7.
白族是以僰人为核心,融合迁入西南的汉族及相邻民族的一部分人口形成,唐宋时被称为白蛮,元明清时被称为僰人、白人、民家、阿白等。云南白族多次迁入川西南,对他们入川历史及演变,迄今未有较全面的研究。为此,笔者撰文作引玉之砖。四川土著僰人拟另考述,故不论及。  相似文献   

8.
(一) 秦汉时期广西社会经济结构比较复杂,汉人的封建制和越人的奴隶制以及大量遗留的氏族制同时存在。到三国两晋南朝时期,无论汉人居住地区,还是由越人发展而来的俚人居住地区,封建制和奴隶制都有新的发展。 早已采取封建生产方式的汉人居住地区,在东汉时期已出现了地主田庄经济。苍梧、贵县、合浦东汉墓葬出土的陶制明器,就有象征这种地主田庄经济的楼房、粮仓、水井、农田、作坊等模型。作坊内还有从事操作的工匠,看守大门的兵丁。这些出土文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汉时期广西地主田庄的概貌。 三国两晋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其中有些世家豪族也南迁入交广地区。如祖籍鲁地汶阳的士燮一家,在王莽时避居广信,历六世到士燮的父亲,就任日南太守,士燮兄弟  相似文献   

9.
文章探寻了近代历史上桂东北地区圩市发展对民族经济融合的影响。作者指出 ,近代桂东北圩市的发展为汉瑶壮等族人民提供了经济交往和融合的固定场所 ,并通过器物和行为、思想两个层面加强了民族经济融合。文章还根据这些历史实际和当前现状 ,对今天桂东北圩市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汉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但是汉人社会有诸多亚群体存在,尤其是在古代中原以外的边陲地区。汉人亚群体在形成的过程中具有历史的、情境的、实践的及情感的要素。边界互动中根据历史情境而相应产生的情感及价值判断,是汉人亚群体得以维系认同纽带并获得相对独立族群身份的基础。贵州安顺地区"屯堡人"的案例研究表明,族群认同存在中间层次并具有现实性,这为我国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一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1.
桂东南沿海地区经济一体化,是指桂东南沿海地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过程中,在流通或生产的某些方面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和共同的经济调节,实施经济一体化。 一、实施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 1.改变桂东南沿海地区势单力薄的状况,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党中央提出的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给振兴桂东南经济提供了机遇。抓住和充分利用这个机  相似文献   

12.
自清人赵翼《廿二史劄记》提出“金元俱有汉人南人之名”以来,学界虽对此概念多有使用,但却未从不同历史语境下对“汉人”“南人”的多重内涵进行更深入的解读。检点史料,赵氏所言金代“汉人”“南人”说具有一定的历史时空局限性,未能反映这一概念的整体面貌。金初“汉人”概念由辽朝沿袭而来,特指由辽入金的汉族群体,至金中叶以后,“汉人”逐渐成为金朝境内汉族群体的统称。“南人”起初是与“汉人”相对举的概念,指代由宋入金的汉族群体。但在一定时期内又特指黄河(旧河)以南原伪楚、伪齐统治区。而在一些与宋朝相关的特殊情境下,金人也常以“南人”指代南宋政权(南宋人)。金代“汉人”“南人”概念之所以被提出和使用,与其所处的多重历史语境有关,主要包括“辽宋之别”与“重北轻南”的统治策略。  相似文献   

13.
石狗是雷州民俗文化之瑰宝。雷州先民视狗为灵物,唐代雷祖诞降的传说使雷州先民祭祀灵物之风遂盛;宋元时期福建莆田人的迁入,使这一灵物有了新的特征;明清之际大量汉人的到来,又形成了以汉族民俗文化为主要内涵的石狗文化体系。石狗从图腾崇拜、灵石崇拜到呈祥辟邪、守护神灵这一内涵的转化与发展,以及雕刻形制的具象、夸张和狮狗类型的多样性变化,呈现了雷州民俗文化浩瀚漫长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摘要]古蜀文化与羌族文化皆分布于四川盆地西部岷山山区,二者之间存在一些相同或相近的文化现象。本文结合文献记载、考古发现、羌族文化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今日羌族是在岷山地区以古蜀人支系冉駹人为基础,融合历史上先后迁入岷山山区的外来羌人和汉人形成的本土古老民族,与黄帝、大禹、古蜀人支系冉駹人具有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同时,提出了西羌源自黄帝、羌族为黄帝后世古蜀人在本土的直系后裔的创新观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两汉以来国内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冲突,汉民族意识展露和形成的历史过程,论证从汉朝开始,“汉人”已是不同于“蛮夷”的居民群体。经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迁徙、融合和“汉化”、“胡化”的反复,到北魏末,“汉人”作为族称已为中原朝野所认同。唐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强大、繁荣,促进了“胡”、“汉”文化交流,“汉”作为民族和文化的内涵,成为中原和边地各族人的共识。历五代到两宋,随着北方民族南下中原和民族之间文化冲突的加剧,导致汉民族意识强化,南宋时“汉人”作为族称,最终被历史确认  相似文献   

16.
《今日南国》2007,(8):F0002-F0002,1
陆川县是桂东南的门户,东南临广东廉江、化州两市,既是桂东南连接西部的枢纽,又是玉林出海最便捷的陆路通道。近年来,陆川县交通局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民族大家庭,这个民族大家庭称做中华民族。中国朝鲜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既具有与其他兄弟民族相同的共性;同时,又具有有别于其他兄弟民族的个性特点。本文试从历史、文化和心理三个方面,对中国朝鲜族的个性特点略加阐述。一、中国朝鲜族的历史特点中国朝鲜族并不是在中国境内土生土长的民族,而是迁入民族。越境迁入,是中国朝鲜族历史的开始,也是中国朝鲜族历史的特点。这个显著特点又决定了中国朝鲜族一系列有别于其他兄弟民族的特点。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由于战乱、饥荒、封建暴政,特别是由于日…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大量人口内迁湘西民族地区。内迁人员迁入和兴办机械半机械化企业,加速了湘西民族地区的工业化;同时,大量人口内迁产生的巨大消费量也使湘西民族地区工业化进程加速。  相似文献   

19.
太原作为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的北方重镇,一直是民族融合的典型城市。在南北朝这个特殊时期,更是成为汉人与鲜卑、拓跋等少数民族相互交融的重要地区。鲜卑人娄睿的墓葬出现在太原这座汉人聚居的城市,而且墓葬中出土的大量壁画与陪葬品都具有鲜卑与汉族、西域胡族等多种民族文化特色相交融的特点,由此可见,太原在这个时期成为了民族大熔炉。  相似文献   

20.
元朝鄂西南民族地区土司制度的建立,上承唐宋时期的羁縻州县制度,对当地的经济、交通和民族关系等的发展都有着积极影响,也为明代和清雍正前期土司制度在该地区的进一步完备创造了条件,是一种符合当时实际的有效的统治方式。同时,元代蒙古族、汉族和白族等民族的逐渐迁入,可以看作是本地区民族融合的初始阶段,为明清时期当地民族格局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对于元朝在该地区的统治历史地位及其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我们应该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