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清末商部--农工商部成立后,大力提倡棉业改良,制定和采取了一些较为现实的改良措施,使清末棉花生产无论在产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所提高.当时机器纺织业的兴起、市场需求的扩大、国际竞争的压力、清廷农业政策及改良棉业舆论,是推动棉业改良的前提条件.而在商部--农工商部主持下,棉业改良取得的可观成效,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机器纺织业的发展、棉产品商品化的提高及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棉业统制委员会(以下简称棉统会)成立于1933年10月16日,起初隶属于全国经济委员会,1937年7月直辖实业部,1938年2月撤销。其工作范围主要涵盖改进棉花产销、救济民族纺纱业、改良土布等三个方面。囿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对抗战前棉统会在改进棉花产销事业方面的工作略作介绍和评价。 长期以来,我国史学界对于南京政府的农业政策往往局限于宏观探讨,鲜有人从某一具体生产部门或经济机构人手加以剖析。因而,笔者的尝试或许能为人们从微观视角来重新考察南京政府的农业政策提供一点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元代社会的农业经济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是,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商品经济在农业自然经济广阔的原野里也逐渐发展起来。粮食商品化是商品经济在农业中得到发展的突出表现。本文从生产和流通两个方面对元代粮食商品化问题作些探讨。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业的发展是粮食商品化程度提高的基础。蒙元王朝自成吉思汗1206年统一蒙古诸部到1279年灭亡南宋,前后七十余年,西征,南侵,使中国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1260年,世祖  相似文献   

4.
棉桑作为明代的主要经济作物,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不可忽视。其中棉花种植十分普及,并有江花、北花和浙花三大种系,并以此形成了三大植棉区;桑的分布则是南长北衰,尤其是随着明中后期桑蚕业的发展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文章旨在通过探讨这两大经济作物的分布,来从侧面了解其对明代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元代山东经济述略张仁玺元朝建立之初,山东地区经济萧条,城市农村呈现一片残破的景象。后来由于元朝政府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性的政策和措施,以及人民的辛勤劳动,山东经济又得到恢复和发展,本文仅就元代山东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方面作一初步探讨。一、农业...  相似文献   

6.
元代疆域广阔,文化多元,蒙古文化、汉民族文化、伊斯兰文化对元代制瓷影响颇深,从而造就了元代制瓷的别具一格。元代制瓷集蒙古族的兴趣好尚、汉族的精良技艺与文化传统、伊斯兰文化的独到韵味为一身,呈现出充实貌美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农业劳动力兼业行为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业劳动力是农业生产最基本、最积极的要素 ,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素养、专业技能、工作行业、择业意向等 ,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经营制度创新以及农村经济稳步增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 ,劳动力问题是农业和农村各项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随着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大量农业劳动力从有限的土地上释放出来 ,纯农业劳动力越来越少 ,兼业劳动力越来越多。为了深入分析劳动力兼业行为及发展趋势 ,我们选择了浙江省绍兴县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代表、兰溪市作为经济中等发达地区的代表 ,侧重分析劳动力兼业化程度较高地区的劳动力兼业行为。…  相似文献   

8.
清代前期陕西回族农业经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清代陕西回族广泛分布在陕北、关中和陕南地区,尤以关中之同州府、西安府和凤翔府为甚。元明以来农业就是整个回族的支柱产业,延至清代,回族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特征更加明显。陕西回族不仅农业人口占大多数,而且农业经济活动的分布地区、耕作技术、农产品种类和数量等方面也都有显著发展。以农业为主而兼营畜牧业、牲畜贩运业、屠宰业、清真饮食业等一直是陕西回族社会经济结构的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历史上,汉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实为前代所不及。其冶铁业和农业的发展尤其突出,二者为整个经济奠定了基础。汉朝初年,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冶铁业的发展是事物发展中密切相联的两个方面。汉初实行的一系列政策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冶铁业在原有的基础上也得到恢复并有较快发展。冶铁业直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又为手工业、商业等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从而使整个经济得到发展和繁荣,这是一个相互有机联系着  相似文献   

10.
试论元代商人的社会地位与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战国秦汉以来,商品经济在我国封建社会中逐渐得到发展,至唐宋时期,日趋繁荣。到元代,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商品经济十分活跃。探索元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及其历史作用,对于认识元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有借鉴作用。 一、元代商业的繁荣 元代商人的社会地位是与商业的繁荣紧密相联的。 早在蒙古国时期,就有许多中亚、西亚和欧洲商人往来于西域、漠北和中原各地,他们  相似文献   

11.
明代是苏松地区棉纺织业大发展的时期。明初推行的一系列鼓励经济作物种植的政策,促进了棉作区域的扩展,至明中叶以后形成了沿江濒海的植棉区,为棉纺织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料。棉纺织机具的改进提高了纺织效率,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快速发展。棉纺织业内部初步出现专业化分工、棉布品种花色的增多,形成了具有区域特点的棉布加工运销体系。棉纺织业的发展促进了苏松地区专业市镇的兴起和棉货贸易的繁荣,使得以棉布折征赋税成为定制,但伴随之的苛重的布解,成为当地百姓的沉重负担。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洱海地区的城市为个案,分析认为古代云南城市人口研究的起点在元朝。云南城市人口的变化主要是:元朝,洱海地区的中心城市的人口形成规模。明清以来,工商业城市人口的增长较快。19世纪后期以后,城市人口的数量、人口流动状况、人口的职业构成等诸多变化反映出中国社会正处于由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向农工商共同发展的社会转变的时期。  相似文献   

13.
发展知识经济绝不是只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等高技术产业,排斥和放弃传统工业和农业,而是使整个国民经济体系转变为知识经济体系,并运用知识经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加其知识含量和高技术含量,使知识经济涵盖第一、二、三产业。因此,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增加其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即大力发展知识农业也应是我国发展知识经济和建立国家知识经济体系的重要部分。中国工程院袁隆平院土发明的杂交水稻(hybridrice)技术正是在传统农业领域发展知识经济的典范。杂交水稻的开发成功有力地证明,农业领域发展知识经济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4.
杜甫在夔州寓居两年多,留下430多首诗篇,其中不少篇章述及当州物产、农业、手工业及商业、交通等。杜甫夔州诗反映,唐代夔州农业整体水平滞后,手工业稍有可称者,然一枝独秀的则是商业,这也正好反映了唐代整个重庆地区经济开发的实况。  相似文献   

15.
元代在唐诗接受史上上承宋金,下启明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王维作为盛唐诗歌大家,在元代的研究接受是很有限 的,主要集中在《瀛奎律髓》及《唐音》等选本著作之中,元代对王维诗的接受从初期到中期再到后期,呈现出一个递进发展的过 程。研究元代前期的王维接受情况,对于明确元代在整个王维接受史上的地位,以及唐诗在元代的接受情况,推动王维研究与 唐诗研究的向前迈进,都是有助益的。  相似文献   

16.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无论是政治制度、经济体制乃至都城宫殿的建设无不体现农业文化与草原文化交融的特征.<马可波罗行纪>中所记载的元大都的城建规划正是这种二元文化特色的有力说明.而元初的朝会礼仪、节庆活动也保留了不少草原文化的传统.正是从这一意义上,我们说元大都是农业文化与草原文化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元代西域纺织技艺的引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西域纳石失、撒答剌欺纺织技艺因蒙古贵族的需要而得以引入,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官府制造业。撒 答剌敷应是以犬、兔之毛织成的产品,而非"一种衣料,可能是棉布料"。西域纺织品对元代蒙古社会生活的影响十 分明显。  相似文献   

18.
元代纸币发行中的"钞本",是研究元钞的性质首先应解决的问题.元代的钞本,广义上包括金银之本和用作经营本金的纸币两种,狭义上指用作发行本金的金银.至大三年(1310年),印制的钞本正式出笼,"钞本"由金银演变为纸质印造,使银本变成了形同虚设的纸币本金.此后,元代币制大坏,通货膨胀日益严重,加剧了社会政治、经济局面的动荡.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乡村手工业的商品生产规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是原始工业化逐渐兴起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乡村手工业的商品生产规模明显扩大,其主要表现是乡村家庭棉纺织业的快速扩张,包括为乡村家庭工业提供原料的棉花种植量和棉花产量、棉布的产量及其远程交易的商品量、从事乡村棉纺织业的人数都有大幅增加。这表明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西欧的原始工业化一样,存在着许多地区农村家庭手工业生产的重大发展,这些历史积淀为后来的乡村工业腾飞奠定了原始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