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王平 《金陵瞭望》2011,(9):21-22
很多人喜欢将西方民主或美国民主与中国民主作比较,希望从中找到一种答案.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著作《中国大趋势》中提出.美国实行的“西方式”民主制度是一种“横向民主”.而中国实行的“东方式”或社会主义式民主制度是“纵向民主”。“横向民主”的特点在于西方人心目中的自由、民主社会是一个横向结构.由无数“个人”“平等”地选出自己的“领导”:而“纵向民主”的特点在于在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下.  相似文献   

2.
(一)民主是个好东西,也是个坏东西。这个东西,在不同人群的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好人掌握并正确运用民主,它可以集思广益,化解矛盾,调整利益,发展经济,治国安邦。可是,在某些人的手中,它也可以成为打人的工具,骗人的把戏,搅屎的棍子,搞阴谋的幌子。多少年来,有些人把民主当成治国的唯一法宝和至高无上的圭臬,神圣得不得了。似乎只要有了“民主”,就能一顺百顺,万事大吉。更有些人向往美国的民主,把美国当成“民主”的样板,动不动就拿美国来将中国的军。有些“民主战士”,干脆投靠美国,去享受他们早已向往的“民主”了。多少年来,美国也自…  相似文献   

3.
美国的外交政策始终将“全球传播民主”视为美国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2006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美国将全球其他民主国家视为“协助美国促进全球自由和繁荣的伙伴”。但是,2007年巴基斯坦、肯尼亚和格鲁吉亚等国的民主发展却陷入了10年以来的最低点。在这场民主动荡中,反西方的独裁者与国内亲美民众之间并没有发生针锋相对的斗争,后权威主义时代富有正义感的领导人也没有实现美国预期的“和平民主”。事实上,当前的最为严峻的挑战在于制定更好的战略以促进半专制国家的民主深入发展,尤其是对亲美领导人的战略决策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以一个独立党人参加纽约州州长竞选的故事 ,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戳穿了美国所谓“民主”、“自由”的西洋镜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认为,过去,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政治生活中,民主一度太少了,因此,在建设“四化”的新时期里,要多讲一点民主。可是,有些人却不同意三中全会的这个精神,说什么“前一段民主太多了,动摇了四项基本原则。”民主究竟是太多了,还是很不够,很不充分,很不深入?这不能不辩论清楚。从我国漫长的历史来看,似乎还没有发生过“民主太多”的“灾难”,有的倒是数不清的“民主太少”的灾难。我们不应忘记,我们的社会主义大厦是建立在有着深厚的封建专制  相似文献   

6.
在我的感觉里,美好的民主是不 怕任何议论的。一种民主一旦成了 “老虎屁股”,它就变成一种自高自大、 僵死的东西。美国民主在中国的护卫 者眼中俨然就是老虎屁股,不可触 摸,不可言说。 2004年10月30日笔者的一篇 题为《美国民主有点贵》的文章在《新 华网》发表,写的是美国2004年总统 大选花费17亿美元(其实到选举结  相似文献   

7.
论杜威“民主共同体”思想的价值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威以道德伦理价值为取向,提出了以“民主共同体”为理想的政治哲学思想。“民主共同体”体现了人的价值和尊严,符合人的本性。它是一种“实现每一个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状态。这是我们理解杜威“民主共同体”思想的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8.
以民主典范自居的美国却一直因其所谓的“民主”选举制度尤其是总统选举制在实践中所产生的非民主效果而被人所批判和讽刺.理解这种现象的关键在于理解总统选举制度与民主的真实关系.本文从民主视角出发,分析美国总统选举制度所产生非民主的后果和其内在的民主实质,解释了民主性与非民主结果两者统一共存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将中国政治思想中“民本”思想与西方民主思想作一比较,从中窥探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和政治思想的本质特征。是件很有价值的事。“民本”思想的产生,可追朔到西周的“敬德保民”,而“民本”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正式排座,则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际。这以后中国的开明思想家、政治家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民本”思想的政治主张。从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看,“民本”的思想主要精神不外乎;民众是社稷之根本,天不可畏民可畏,故欲得天下,需先得民,而欲想得民需先得民心。西方民主理论的出现有个过程。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所谓民主,只是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原则所理解的多数人统治的形式,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资产阶级民主是以自  相似文献   

10.
杜威“民主”思想价值维度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威以道德伦理价值为民主的逻辑起点和价值目标,提出了以“民主共同体”为理想的政治哲学思想。杜威的“民主”和“民主共同体”思想体现了人的价值和尊严,符合社会道德传统。深厚的道德伦理观念,是杜威的民主思想不同于当代其他哲学家思想的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11.
“国际民主”是民主社会主义的民主原则在国际关系领域里的体现,也是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归宿。民主社会主义的“国际民主”的一些主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当代和平和发展的国际潮流,但在本质上,却是国际资本主义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理论武器。真正的国际民主有赖于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有赖于被压迫人民的斗争。  相似文献   

12.
再谈有关“杰克逊民主”的美国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杰克逊民主”问题,一向是美国史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其已发表的论著,无论就广度还是深度而言,都达到了相当水平。一九八六年春,我在撰写论述“杰克逊民主”的硕士论文期间,对这一课题的原材料又进行了广泛搜求和仔细研究,产生了一些新的看法。现把它写出来,对前文作补充。多年来,尽管美国的历史学家们已经认可了杰克逊与政治民主之间的关系,但是,他们  相似文献   

13.
前个时期,在我国有一些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人,极力鼓吹资产阶级民主,宣扬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有的青年也认为“三权分立”是所谓“真正的民主”。为此,我们不妨从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结构形式,剖析资产阶级民主的实质,揭穿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相似文献   

14.
“一国两制”是我国实现和平统一的基本国策,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创新,它充分体现了民主的原则和精神,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国家的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愿望;坚持大陆社会主义的主体地位,表现了中国多数人的意志;允许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保留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有力地保护了少数的特殊利益;单一制国家内,两种制度相容相处,表现了中国人的政治勇气和政治宽容;“一国两制”的逐步实施,中国的民主政治必有新的发展。随着香港、澳门的即将回归,“一国两制”已成为中国民主政治现实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从杜威的“民主共同体”的主要内容、起点及实现方法等方面,来分析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杜威“民主共同体”的理论来源,不仅是对杜威哲学中最重要的“民主共同体”思想的探讨重新定位,同时也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用主义大师杜威的影响深远性,既从另一个侧面来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强大学说力量,也为以后论证杜威哲学是美国实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6.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它从抽象的人及抽象的伦理价值目标出发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从而使其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在许多方面退到了当年第二国际的立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实质是否定无产阶级专政,同时还全面放弃了社会主义的各个阵地。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改革的指导方针已经给社会主义造成了严重的混乱,它的实践后果是使社会主义发生蜕变。哲学发展的人道化倾向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和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兴亡周期率”是君主政治或“人治”所不能跳出的历史怪圈。民主政治或“法治”是对君主政治或“人治”的否定与超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是跳出“兴亡周期率” ,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8.
输出民主是美国外交中的永恒主题及富有战略价值的变量之一.文章剖析了美国输出民主的动因,指出民主可输出性的谬误,具体分析了美国输出民主的三种模式及其局限性,从文明互动的角度展望其未来,指出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民主”的本义是“民之主”.它着眼于人民大众的劣根性,主张由英明的执政者代民作主,为君主专制的产生提供了依据,这是它最受诟病的地方;同时它要求充当“民主”的君主像“民之父母”一样“养民”、“教民”,这却是与现代“民主”追求的人民权益存有交叉面的,是古代“民主”积极的一面,不可一概否定.现代“民主”源自西方,本义是“公民自主”.它肯定每一个公民的天赋自主权,这是其积极意义所在.不过“公民自主”往往以代议的方式实行,而代为反映民意的“间接民主”在实施环节会发生“议员变猪仔”的猫腻,所以对于现代西方式的“民主”也不可一味拔高.国内外历史上,曾发生过将“民主”的“民”从全体“公民”缩小到部分“人民”,从而剥夺国家中另一部分非人民的公民的“民主”权利的沉痛教训.这是值得我们记取的.今天我们所要建设的“民主”,应当是对全体公民而言的“公民自主”.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国际“新自由”中关于美国“引导世界”、划分“文明国家”和“独裁政权” ,认为国家制度决定战争与和平等观点 ,在 2 0世纪后期最终发展成为“民主和平论”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