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代小说学中,作者的地位不断降低.从强调作者的道德介入,到"隐含作者"概念的出现,又到"叙述者"身分的确立,再到"作者之死"论的出场,现代小说学中的作者地位渐次降低,最终作者成为语言和文本的附属物.  相似文献   

2.
小说的叙述视点是作者选择的叙述故事、小说等文艺作品的叙述者。它既是作者叙述某个故事的视角,又是作者提供给读者的视野。通过它,作者可以将故事的发生、发展、情节的冲突和高潮、时间顺序、前因后果、人物角色、中心思想等等呈现出来;通过它,读者能感觉到作者所要...  相似文献   

3.
许多学者将郭沫若的抒情小说定义为"通过虚构且富有浪漫色彩的故事来抒发作者内心潜在的情感",并且归纳出两项特点:第一,作者在小说中抒发感情的部分往往具有压倒一切其他内容的重要意义。第二,作者总是在作品中向读者揭示自己更为隐秘的内心世界。若进一步以拉康·雅克的"欲望理论"来考察郭沫若的抒情小说,则可发现作者企图藉其创作告知读者欲望的属性,而小说角色表现的欲望可说是进入作者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根据拉康的理论,人们总是因为将他者的欲望视为自己的欲望,而陷入执着的状态,郭沫若小说里的男女主角也是如此,在某种程度上小说人物的特性也象征作者本身的投射。  相似文献   

4.
论小说作者与隐含作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布斯等学者提出的“隐含作者”的概念有否定作者介入小说的倾向。事实上,真实作者是小说中的客观存在,是在作者与读者的精神交流中具有主宰意义的因素,因此,不能用隐含作者取代、否定真实的作者。  相似文献   

5.
流行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其性质或优或劣.某些小说作品有时也会流行,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小说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流行.但严肃的作者不会去赶时髦.不写流行的小说.本文试就小说流行的本质与规律,作一些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小说文本中,小说的作者、隐含作者以及人物不可能成为小说的叙述者,叙述者是处在小说文本的话语层面上,对文本中的故事进行叙述的叙述主体,并且在每篇具体的小说中只存在一个叙述者,具有唯一性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7.
从性别立场出发,对张欣的都市小说进行解读,认为在她的都市小说中凝聚了很深的女性情结,体现了作者作为女性对同类的终极关怀,是作者性别意识创作的自然体现.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结合具体的文学文本研究分析作者进入小说文本的叙述范式。首先,梳理了作者和文本的历史关系,提出作者进入小说文本的文学现象。然后,讨论作者进入小说文本的叙述特点,将"作者"作为作者本身写入文本的小说,会建立起作者与小说文本的内在联系,并且会形成叙述怪圈;这种叙述怪圈有莫比乌斯带结构,怪圈从局部看总是合理的,但从整体看却显得十分荒诞。最后,提出作者进入小说文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回顾了莫里森的8部小说,围绕资本对人物的影响分析作者对资本发展的认识,从早期作者笔下资本家的刻板、残酷,到中期更多细腻地描写资本家人性化的一面,到晚期对资本的深入思考,期待注入爱的主题以对抗资本的侵蚀,反映了作者在应对资本退化上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0.
温庭筠的小说不仅以与诗词完全不同的质朴风格集中反映了作者创作心态的重大变化和对生活价值的定位,同时也充分体现出作者独特的人格结构。  相似文献   

11.
此文提及作者研究小说戏曲时的一些具体的个人情况并扼要地说到了作者在这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在"小说界革命"的倡导下,大量科学小说译入中国,随后本土作家开始积极从事科学小说的创作。但是,自科学小说译入中国起,译者和作者对科学小说的误读却屡见不鲜。无论是译者还是作者,都在一定程度上赋予科学小说科普读物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谭恩美小说中的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作为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小说中重要的意象和写作背景,具有两面性.其既是造成母女关系紧张和痛苦的根源,又是建构母女融洽关系的纽带;既是剥夺华裔女性文化身份的父权制话语,又是赋予华裔女性种族话语权的叙事策略;既是作者借以救赎华裔灵魂的"圣杯",又是作者隐匿的东方主义心态的折射.  相似文献   

14.
曹旦昇《白吟浪》的情色书写,既顺应了性爱文化在文学中的传承,也符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书中体现了作者“万物皆情色”的独特思想。作者通过对“白吟浪”人的情色描写,表现出他对“生命情色”的不倦探寻、充分思考以及深刻认知。  相似文献   

15.
小说的作者在文本中努力构建隐含作者的同时,也在改变着隐含作者、叙述者、人物和读者等四者之间的距离,依靠这些距离的改变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道德判断,以阎连科长篇小说<坚硬如水>为例,可以具体透析这种叙事修辞的控制与运用.  相似文献   

16.
叙述了作者阅读翻译小说的几个有标志性的历程和其间作者的思考及其创作思想变化,说明了翻译小说对作者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带来的启示和深刻影响,展示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及艺术形态的发展轨迹,记叙了作者是如何完成由生活体验到生命体验的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7.
小说的意义     
本文着重论述了小说这一文学样式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对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所产生的不同层面的功用和意义 :对作者而言 ,满足了启蒙、谋生、游戏、心灵倾诉、追求永恒的愿望 ,而这些又分别对应着受众接受教育、娱乐、审美超越等的阅读需求。从而使小说构成了一种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18.
笔调是小说作者在叙述语言上达到的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境界,是作家作品风格范畴下的一种表现手段及其结果。倘使一个作者能用老到的笔调去表现生活的深厚和丰富,便能使作品具有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和谐美。但笔调的形成决非一蹴而就,有两方面至为重要:一是融情;二是积淀  相似文献   

19.
"隐含作者"是隐含在文本中的作者的"第二自我",读者在接受过程中建构其艺术生命.在小说阅读中,一方面,读者要以识别叙述者为突破口,着眼于文本的整体语境,通过辨识叙述者的可靠性而完成对隐合作者的审美建构.另一方面,由于隐含作者与现实作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读者还必须结合作者的创作语境予以建构.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的写作理论中,小说中的人称仅指作者在作品中的地位,也就是用什么身份、什么口气来说话。这样,如何运用人称似乎完全取决于作者的选择。随着小说文本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人称的内涵不像传统写作理论所界定的那么简单,其实,如何运用人称是小说创作中一个非常复杂的技巧,它要解决的是小说作者、故事叙述者、作品中的人物以及他们和读者的关系。人称运用得恰当与否,决定着作品的成败。为此,本文从小说创作中人称运用的三种基本类型:全知叙事、限制叙事、纯客观叙事出发,主要结合蒋韵等人的作品,阐述了小说人称运用的技巧特点,希望能够纠正人们对小说人称的传统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