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抽象的人向“现实的个人”推进,从面向人的需要深化至面向个体需要,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亟需探讨的重要议题。面向个体需要既不等同于迎合个体需要,也并非推崇个人主义或利己主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个体需要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贯彻和发展,凸显了人的个体向度,从目标、内容、方法3个维度呈现出丰富蕴含。它以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以满足并引导个体精神需要为核心内容,以“现实的个人”及其需要为实践起点。立足新的时代背景,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个体需要是规律性、时代性与针对性的统一,既是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应然需求,也是破解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化困境的实然诉求,更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供需契合、结构优化、人民至上,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个体需要的内在规定。为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需要的积极面向,进而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亲和力的同时,真正做到将人的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一要精准把脉个体需要图景,增强要素供给适配度;二要聚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升个体需要层次性;三要助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贯彻“一个不能少”。  相似文献   

2.
美好生活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生活理想,新时代美好生活展现着丰厚的意蕴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创造性发展的独特主题,构筑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之上。就逻辑起点而言,新时代美好生活深植于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过程之中,内嵌于“现实的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不断深化拓延的结构之内;就价值旨归而言,人民群众是美好生活的需求主体、创造主体和享受主体,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及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主体”的根本政治立场成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价值旨归。立足新时代,只有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引,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一前提条件与第一要义,方能确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展现人的解放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深入美好生活的内在本质,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实现提供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美好生活作为一个复合型的法政治学概念,是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所向往的更高层次幸福生活的回应。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和制度建构,新时代美好生活样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等多维度的美好生活样态之实现,必须以法律为有效保障手段。因此,在对新时代美好生活制度建构的过程中,透过习近平法治思想,可引申出新时代美好生活应当蕴含着“以人为本”“良法善治”与“公平正义”的法理意蕴。这三者在新时代美好生活样态的建构中存在着承前启后的内在逻辑关系,故厘清这三者在新时代美好生活范式建构中的逻辑地位,对人民群众所向往的新时代美好生活之实现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如何有效地引导受教育者过"美好生活",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议题。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积极解读和宣传"美好生活"的思想内涵,深刻把握"美好生活"对受教育者理想信念、爱党爱国、情感激励及道德情操四个方面的教育价值,以思想政治教育助益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为目标,从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功能、倡导刚健有为的积极型的生活方式、培养教育对象自主抉择美好的能力、引导受教育者学会正确地选择等方面入手,构建"美好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竭力实现"美好生活"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丰富价值。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的“美好生活”叙事具有深刻的当代中国语境。“美好生活”是一个总体性范畴,既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又有现实的实践指向,同时具有高远的超越性向度。美好物质生活、美好政治生活、美好精神生活、美好社会生活、美好生态生活等有机地构成“美好生活”的基本内容和价值诉求。“美好生活”的成就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在根本上有赖于坚实的物质基础、充分的民主保障、丰厚的文化滋养、良善的秩序基础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美好生活”的构建有赖于大力发展先进经济、充分发扬人民民主、深度阐扬优秀文化、切实建构公正制度和着力实现人地和解。同时,“美好生活”不是一个静态的实体性存在,而是一个不断超越现存生活状况的社会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人民群众"思想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民群众”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中具有独立体系的重要内容,必须完整地把握它。这一思想以正确界定人民群众的范围为理论基础,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为理论依据,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目的,以群众路线为核心内容,以正确处理党群关系为保障,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正确认识毛泽东“人民群众”思想,对于学习与贯彻“三个代表”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具象化体现。马克思主义秉持“人本”逻辑,基于“现实的人”的需要,勾勒出人的美好生活图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自由自主的活动和劳动、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本思想占据重要位置,蕴含着实现人的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向现代国人展示美好生活的遵从自然、义利统一、天下大同的应有之义。由此,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既需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美好生活思想提供理论源泉,也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历史根基,更需要立足现实,通过协调经济、政治、精神、民生和生态等五个方面的实践举措全方位推进。  相似文献   

8.
在新时期新阶段,要加快发展,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而且必须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和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抓好科学理论武装,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改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总结新经验,探索新途径,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一、坚持以人为本要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形成新思路,探索新办法,开辟新途径,取得新成效。在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上,要紧密结合改革发展的工作实际和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针对不同地…  相似文献   

9.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习近平人民主体性思想的具体体现,在价值哲学的维度上,人民主体性思想表现为人民是价值主体、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习近平人民主体性思想首先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主体是人民,“人民”应被辩证地理解为全体人民及一个个“现实的个人”。人民群众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前提是深刻理解并高度认同理论的内容;人民群众在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知、评价和审美的过程中彰显自身的认识主体地位。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要通过物质资料的所有权和共享物质生产的成果来体现。人民主体性在任何一重维度的缺失,都将导致其流于“抽象的空洞”。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绩,但社会生活领域中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精神生活的丰富尚未实现协调发展。本质上看,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表现。要解决这一矛盾,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应明确"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既包括经济内容也包括文化内容这一基本前提,通过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广大人民的精神境界,以促进人们全面理解和合理追求真正的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1.
“美好生活”作为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生活审美理想,对新时代青年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导向意义。随着日常生活审美化浪潮的兴起,青年群体的生活审美价值观念趋于多元化,对于“美好生活”的审美认知也逐渐从“脸谱化”走向“具象化”。从社会认知角度来讲,新时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解决社会发展需要与国民审美现状之间的矛盾,需要生活美育的介入。“美好生活”的审美阐释为新时代青年生活美育的出场提供了可能,而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基于美好生活视域,从美好生活的主体、美好生活的创造以及美好生活的价值维度,剖析美好生活场域中青年生活美育的在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坚实的思想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巩固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的重要手段,承担着对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任务,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有重要的作用。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和谐的主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感;优化环境,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造良好的外部氛围。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以民为本"思想新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民为本”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新民本观的核心内容;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福利、人民是国家主人、向人民负责、关心人民群众生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是构成毛泽东“以民为本”思想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具有理论的“高度”、历史的“厚度”和现实的“广度”。将改革开放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变化,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通过分析改革开放精神的历史生成、基本内涵、主要特征,把握其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并从教师建设、课程内容、日常实践、网络环境等不同角度探讨如何将改革开放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从而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提供指导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立足唯物史观,科学阐释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历史话语逻辑、方向话语逻辑、价值话语逻辑和实践话语逻辑对于构筑新时代美好生活道路具有重要意义。在历史话语逻辑层面,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出场以科学社会主义方法论为基础,建立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之上。在方向话语逻辑层面,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创造以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指导思想作为政治引领方向与思想引领方向。在价值话语逻辑层面,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实现要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旨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实践话语逻辑层面,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发展需要将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整体性把握美好生活的实践属性。新时代,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行动指南,合理、有序地推进美好生活建设。  相似文献   

16.
伟大的右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右玉人民在长期的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实践中形成的。恶劣的生存环境、民族精神和红色精神的濡养、党的领导、群众的实践都是其成因。这一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带领人民不断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奋斗的传家宝,是“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生动诠释。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大力弘扬右玉精神,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和丰富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进一步完善思想工作和群众政治工作,对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其中包括对文化建设和共产主义个性教育的实践,具有深远的影响。思想和群众政治工作的过程,应该建立在社会经济政策的坚固基础之上。思想教育工作,应该充满现实的内容,充满同劳动人民的利益与需要、同共产主义建设的实践、同今天的生活实际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崭新的价值内涵.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创造和实现这些价值.首先要实现其在动员群众,引导人们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发挥目标指导的效用;其次要实现其影响人的生态意识、生态责任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和规定中国生态教育中的人才发展方向和性质的效用,实现其营造良好生态伦理精神环境的价值;最后要实现其用高于现实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想,培育人、塑造人,促使人们追求和接近理想、目标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即坚持党的领导、理论联系实际和切实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将长征精神转化为当前所需要的思想资源,就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广大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密切联系起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符合时代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同时,应当开展艰苦朴素的传统教育。  相似文献   

20.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有其现实必要性和理论依据。马克思提出的未来社会每个人都精神富有的“自由人联合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的“天下大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促进每个人全面发展的理念,都体现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新时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因凝聚推动共同富裕的坚强价值动力、彰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表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基因,而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而要推动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在增强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认同的基础上,丰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产品供给,夯实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社会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