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住房制度的改革和房地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城镇居民居住条件的极大改善带来了可能,同时也塑造了新的“机会结构”。以往解释模式中的体制性因素假设和市场能力因素假设,其着眼点主要都是与劳动力市场相关联的机会结构及其变化对住房利益分化的影响,而由房地产市场所塑造的机会结构及其对住房利益分化的影响并没有引起社会分层研究的足够重视。经验分析表明,根植于房地产市场的机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成为人们参与分享城市发展红利的“结构场景”。规范、调节由房地产市场所形塑的机会结构及由其导致的利益差异,促进人们均等参与分享城市发展红利,是合理化利益分化机制、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中国,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化进程的展开,出现了全局性的社会利益分化,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日趋复杂化、显性化.分化的出现意味着整合的需要.在利益分化条件下,主动通过制度创新,不断提高党和政府的政治整合能力,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利益结构的大体均衡,从而在分化的基础上通过整合达到更高层次的整体功能优化状态,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经济利益分化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及调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成员由于生理能力的差异、自然分工的存在和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占有而造成经济利益必然分化。经济利益的适度分化对社会稳定发挥着一种积极的促进作用 ,而经济利益的失度分化则会给社会稳定带来一系列的危害。目前我国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利益出现了由适度分化向失度分化转化的强劲势头 ,诱发了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 ,把社会推向了不稳定的边缘。为此 ,必须运用法律、政策和教育等方式遏制这一趋势 ,实现经济利益由失度分化向适度分化的复归 ,从而达到社会在更高层次上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分析企业房改资金的来源与用途,揭示了企业“住房周转金”帐户的性质及其会计核算的实质,探讨了住房周转金增加与减少的财务会计核算方法。并联系长期借款、短期借款、单位公积金、盈余公积、资本公积等会计核算帐户,论述了房改资金的运动过程及其会计分录编制。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社会利益分化的和谐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利益分化虽然不可避免对社会和谐发展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但是从总体上看,这种分化对社会和谐发展是有利的。主要体现在:利益分化促进经济发展,为社会和谐奠定坚实基础;利益分化打破原有利益格局,使我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利益分化推动阶级阶层的合理化和阶级阶层内部整合;利益分化促进社会民主和社会规范建设以及有利于及早发现矛盾并把其消灭于萌芽之中,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6.
西方国家为了瓦解社会主义国家,在思想上、文化上加紧对我国进行全面渗透.对此,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我们要在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防止和消除文化垃圾的传播,全面抵御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相似文献   

7.
转型期中国社会利益分化及其政府责任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的转型贯穿着政治秩序、制度安排和生产力的三大变迁,作为政府和社会 两大主体互动的结果,它凸显了社会利益分化中\  相似文献   

8.
杨曦 《南都学坛》2006,26(3):121-122
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社会群体的利益分化现象日益凸显。各类利益群体的出现对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既有积极作用又有负面影响。我们必须提高政府的整合能力,可以采取完善国家权力结构形式和政府组织形式、加强民主的制度化和程序化、理顺利益群体与政府的关系,提高社会利益主体的参政议政能力等措施,充分发挥利益分化条件下所形成的利益群体的积极作用,消解其负面影响,大力推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社会转型时期的利益分化与政治稳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社会转型也进入了关键时期。利益分化的加剧以及由此带来的多元利益主体的出现,对社会政治稳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本文以此转型社会为视角,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利益分化的总体状况,以及利益分化对政治稳定的消极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和确保利益分化与政治稳定和谐互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分析当前中国利益分化对于少数民族政治参与的影响是民族政治发展问题研究中无法回避的课题。利益分化对于少数民族政治参与具有多重影响。利益分化能够促进少数民族利益意识的觉醒、民族地区公民社会和社会新阶层的形成,也促成了少数民族政治参与模式的现代转换,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治参与的良性发展;而由利益分化造成的民族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非常态扩大、东西部地区间经济发展程度的过度分化,以及民族地区利益群体间竞争的不断激化,也会对少数民族政治参与产生负面影响,诱发参与危机。  相似文献   

11.
房改攻坚:住房保障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住房资源配置效率已从制度上得以基本保证之后,加快构建住房社会保障制度以解决住房领域中的公平问题,成为下一轮房改攻坚的主要内容.为此,有必要从理论上对构建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基本思路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加以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2.
住房货币化改革与社会公平——贵阳房改个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以来的住房货币化改革促进了以实物分配为主的住房分配旧体制向以货币分配为主的、以市场化为导向的住房新体制的过渡。不过,在全国大多数地区,部门之间、单位之间和个人之间的住房不公平也进一步加剧和扩大。然而,贵阳却提供了一个解决住房改革普遍面临的资金短缺和住房不公平问题的成功案例。贵阳住房货币化改革的实践说明,市场化转型并不必然引致社会不公的加剧;恰当的政策创新,不但可以提高经济效率,而且还能缩小旧体制下形成的社会不公。  相似文献   

13.
城市保障房发展滞后进而导致房困难破解的深层原因在于体制不完善,进一步构建并完善其体制的要点体现为:应在重新晰定保障房体制核心概念的基础上明确其改革的原则、目标和出发点,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部门主要运用公共财政和政策性金融建设保障房,促进房困问题破解则是其改革的主轴。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住宅私有化进程及其社会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住宅制度经过多年的改革,今已形成了以住宅私有化为主体,多种住宅所有权形式并存的基本格局。其深远的社会影响在住宅私有化所经历的曲折与复杂的过程中即已体现出来。住宅制度的改革不仅改变人们的社会生活观念,而且还影响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进程。因此,从法律制度的视角全面回顾与总结我国住宅私有化的进程,有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我国住宅私有制度理性回归的必然性及其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实现住有所居目标是广大居民的美好愿望,住房公积金制度作为我国政策性住房金融的主体,理应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贡献,然而,制度错位情况的出现却成为其发展道路上的重大障碍。通过对制度演进路径的回顾和特征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探究制度错位的原因及未来的调整方向。政府各部门颁布的政策文件是最能反映制度各个阶段政策焦点及其特征的资料,对其量化分析可以发现:住房公积金制度错位的根本原因在于各个阶段颁布的政策难以实现保障性的内在要求,且制度与我国住房市场关联度较高,易成为政府调控楼市的工具。因此,下一步应以夯实保障性政策功能为改革取向,并以此为指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制度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为主的经济学理论方法,对贵州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的实践以及产生的绩效进行理论描述和实证分析研究,不难看出其中蕴涵的丰富的经济学内容及其理论价值。从中抽象概括出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理论,可为新制度经济学提供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实证研究范例。经济欠发达地区只有实施较为彻底的制度改革,才能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全社会的总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是国家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多年来 ,这一改革取得了重要成就和积极进展 ,本文在对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进程、目标和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概括了新的城镇住房制度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的城市经济适用房政策在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广泛争议。这些争议虽有益于社会关注城市弱势群体住房困难,但对问题根源的探讨不够。文章试从社会政策的视角对现行的城市经济适用房政策进行分析,提出现行政策实施的结果是“非弱势群体占有了公共财政补贴”,解决城市弱势群体住房困难,应明确政府角色,以促进社会公正、有利于社会整合为政策目标,构建以“廉租房”为首要资源配置方式的城市住房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9.
科技创新对中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但以往文献鲜有研究科技创新对社会公平的影响。本文以科技创新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作为研究内容。理论方面,基于Solow经济增长理论构建数理模型,进行归纳分析。实证方面,运用2008年、2010—2013年和2015年CGSS与省级面板匹配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并对中介机制进行识别,最后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1)基于企业自主发展维度,由于行业间与企业间研发能力等科技创新水平差异,将导致收入不平等的加剧;(2)基于政府主导干预维度,由于政府通过抽税补贴等产业政策拉大了行业间与企业间科技创新水平,将导致收入不平等的加剧;(3)科技创新能够加剧收入不平等程度;(4)进一步通过异质性检验发现,科技创新对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是基于区域内人力资本水平、政府规模以及地理属性等多种因素影响的。因此,建议科技创新在促进经济发展效率的同时,也要控制其对社会公平的扭曲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住房问题的特殊性出发,在西方文献的基础上讨论了住房市场中国家干预的形式以及西方社会学家对住房市场中国家干预的相关理论解释,为分析中国当前的住房问题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