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拒绝言语行为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规律。汉语间接拒绝言语行为的实施主要受社会地位、社会距离、社会权力、环境、价值取向和民族个性等变项的影响。在中国社会,受社会格局、价值取向和传统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汉语拒绝言语行为形成了独有的特色,汉语言语行为的使用成为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人类学家霍尔提出的语境论认为中国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而西方大多数英语国家属于低语境文化。文章在语境论的框架下,阐述了英汉请求策略特点及其差异的深层文化根源。英语请求语多样化的语句层面策略与汉语中语篇策略的广泛应用,体现了低语境文化多用明码信息,高语境文化惯用暗码信息的特点。同时,与处于低语境的英美文化相比,中国文化对请求策略影响因素人际距离、社会权力和强加度的认识与感知呈现两极化。  相似文献   

3.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联系的加强,除地理距离和制度距离等因素外,文化距离成为影响双边贸易关系的重要变量。孔子学院和华人网络构成的社会网络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两国的文化距离,减轻文化距离对双边贸易的抑制作用。构建以文化距离为核心解释变量,社会网络为调节变量的实证模型,基于2008—2018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52个国家的贸易数据,探讨社会网络调节下文化距离对双边贸易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政策调整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英语中的compliment(称赞语)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语言现象.它具有缩短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维护人际关系的社会功能(邹为诚1990).在汉语文化中也有“多礼敬人”之说.这里的“礼”其中就包含了称赞的言语行为.这说明在英汉两种文化中,赞美的言辞具有同样的社会功能.但是,英语中的compliment和汉语中的称赞语都属于交际范畴.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人们对同一种言语行为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心理,遵守不同的话语规律和文化规范.一、从compliment的概念意义说起Webster’sDictionaryoftheEnglishLanguage(1979)给compliment下的定义…  相似文献   

5.
对中美“直接请求”言语行为的跨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直接请求”言语行为为讨论对象,从社会距离和相对权势这两个角度来比较中美“直接请求”言语行为的异同之处,并以两国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为出发点对这两者的异同处进行讨论解释。  相似文献   

6.
消费者生鲜农产品购买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解释水平理论出发,通过四个消费者行为学实验,揭示社会距离对购买意愿的影响,并发掘其背后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近社会距离能显著提高消费者购买意愿;感知风险在社会距离对购买意愿的影响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心理距离与信息解释水平处于同一个水平时,能有效提高购买意愿;强连带背书容易导致消费者以情感系统为基础进行信息处理和加工,增加购买意愿。制定合适的营销策略,不仅能为卖家带来更好的收益,而且能够为生鲜电商打开新的市场。  相似文献   

7.
影响汉语批评语用策略选择的社会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影响汉语批评语用策略选择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权力、社会距离和事情的严重程度。但三者在不同语境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社会权力、社会距离两因素决定了交际主体与对象的关系,一般社会权力的作用大于社会距离,社会权力是首要因素;当社会权力和社会距离同时起作用时,与批评场合有关,公开场合社会权力作用更大,而私下场合时社会距离的作用更大。当相对权势大的一方违反这一原则时,会被认为是有意拉大双方的社会距离,是“打官腔”、“耍派头”。事情的严重程度是批评者在考虑了前两个因素后才会考虑的第三位的因素,作用次于前二者。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汉语拒绝言语行为中的性别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汉语中男性和女性在拒绝策略上存在差异;男性比女性使用更多的直接拒绝策略,而女性则比男性使用更多的间接拒绝策略;女性在拒绝时比男性使用更多的礼貌策略.这些性别差异可以从社会文化角度来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9.
原生态文化事实上是将文化与自然相互嵌入从而衍生出的一个概念,当原生态被用来界定某一群体的文化时,这一文化便会丧失其变通、流动、多元、偶然和过程的所有特质,这样一个物化或者本质化之后的文化镜像如果被虚拟地投射到某一群体上,则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借用“社会诗学”这一概念审视原生态文化,意在说明,人适应环境,利用环境感知和呈现物质观念的“诗学”策略和手段能够合理解释人与生态、人与自然异质杂陈的关系,也能够说明文化流通、包容、多元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对汉语和英语在社会文化和语言文化两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运用语用学的语境理论、格赖斯的合作和礼貌原则以及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注意语用翻译策略,找出汉语和英语之间的语用差异,在译文中找到相应的等值语,实现语用等值。  相似文献   

11.
英汉歉语言语行为的语用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歉语是英汉语言交际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言语行为,在中西文化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确地对于自己的过错做出道歉,给他人以“面子”,为自己争得“面子”,从而在言语交际中赢得有利地位,都需要我们了解中西文化中歉语的类型及其差别。各个国家的语言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歉语进行了不同的分析,并对其进行了定义。英汉歉语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语言性歉语和非语言性歉语、口头歉语和书面歉语、正式与非正式歉语等。英汉歉语的语用功能和语用策略也有所不同。英语或者其他的非本族语学习者需要根据自己的语用需要和语用目的来准确地选择歉语策略,从而在言语交际中避免语用失误,做到礼貌得体的交际要求。  相似文献   

12.
在跨文化交际中 ,英语“sorry”和汉语“对不起”使用频率很高。从语义和语用两个层面对其进行对比分析 ,就会发现在道歉义上 ,两者大体对应 ;而在表示歉意的程度和使用场合上仍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比中西社交指示语中的称谓语,根据其礼貌程度将其分别划分为三个礼貌等级,再根据语用等效原则,提出了在翻译中应该遵循的译文和原文礼貌等级一致的礼貌等效翻译假说,并举例说明其在翻译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首先概述了社交指示语的概念、国内外研究概况,接着陈述了汉英礼貌原则并以此为理论依据,从人称指示、称呼语、敬语谦词三个方面分析了汉英社交指示语的异同。指出了跨文化交际中应当重视社交指示语的用法差异,以使交际顺畅进行。  相似文献   

15.
汉语道歉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向别人道歉;女性更易于选择"直接表达道歉"的道歉策略,使用正式、得体的道歉语;而男性道歉策略的选择则受到社会因素如社会距离、社会权利等的影响;女性更爱使用程度副词,如"真"、"十分"等。  相似文献   

16.
英汉拒绝言语行为的社会语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调查研究汉语和美国英语拒绝言语行为与社会因素的关系.调查的理论框架是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理论.本文语料收集采用了"语篇补全测试"的问卷调查法.被试者是中美非语言学专业的大学生.数据分析集中在中心言语行为,辅助言语行为和修饰语上.我们采用了根据言语对面子的正负影响来评估礼貌值的方法.由于中美的社会因素观不尽一致,我们增发了社会因素评估问卷,受试者仍是中美大学生.本研究结果基本上没有驳斥而是再次证实和扩充了Brown-Levinson理论.Brown和Levinson的权力、距离和难易程度以及本研究增加的情感因素影响中美拒绝言语行为,但影响的方式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7.
礼貌是东西方各社会各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人们表示礼貌的方式方法以及用以判断礼貌的标准是存在差异的,意即礼貌受文化的制约而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对汉英两种语言在礼貌实现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目的在于减少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误解和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18.
从中美两所大学各选取30名学生作为受试者,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他们在8种道歉情景中的策略选择进行了研究。统计数据表明,中美大学生的道歉策略选择具有很多共性,比如直接道歉使用频率都是最高,这充分体现了该策略的普遍适用性;表示关心、最小化责任和拒绝道歉等策略使用得都很少,这是因为前两种策略具有场依附性,而后一种策略本身就违背了道歉应遵循的礼貌原则。但与中国学生相比,美国学生使用拒绝道歉的策略要更频繁些,这是由两国不同的语境文化、等级观念和政治现实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从跨文化角度看英汉社会称谓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称谓是人类言语交际中不可忽视的部分。称谓语不仅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亲疏关系以及一个语言群体的文化习俗。社会称谓系统是人际称谓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用来称呼家庭成员以外的社会成员。本文着重讨论英汉社会称谓语中存在的差异以及其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200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数据,考察了中国城市居民与外来人口之间的社会距离问题.结果表明,越是处于城市上层的居民,越对外来人口表现出亲和与宽容倾向,两者之间的主观社会距离越显接近;越是城市下层的居民,反而越表现出排斥倾向,两者的主观社会距离也越显疏远.本文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同类相斥”悖论,即,同质性程度越高、越是属于或接近于同一阶层地位的不同社会人群,他们之间就越呈现出疏远和排斥倾向.本文从利益相关论和制度构建论的角度对此种现象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