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 顷日,读了《广东社会科学》1986年第二期发表的辛朝毅同志《陈白沙哲学本体论的再认识》以及1987年第一期发表的章沛同志《必须正确评价陈白沙哲学思想》和刘焜炀同志《陈白沙是“唯物主义者”吗?》三文,有些感触,故撰此文以争呜之.陈白沙到底是个什么哲学家?章沛同志认为陈白沙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一些同志则持相反意见.我认为,陈白沙是一个从“客观”唯心主义转化为主观唯心主义的唯心主义者,即从“道心分立”转化为“道心合一”的唯心主义者.他的这个转化是“研究得道”(即“收拾‘此’”)的动的功夫得来的,而不是“涵养得道”的静的功夫得来的.  相似文献   

2.
<正> 笔者曾在《陈白沙是“唯物主义者”吗?》(《广东社会科学》1987年第1期)一文中论证了陈白沙不是唯物主义者,而是唯心主义者.基本意见是:当陈白沙倡言“为学当求诸心”的时候,他是主观唯心主义者;当陈白沙视孔子为“道”的化身的时候,他是客观唯心主义者.现在,再就下面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章沛同志在“关于陈白沙的哲学思想问题”一文里,就陈白沙哲学体系中,道底范畴,道的规律性,道心关系,以及所谓涵养后“我道合一”问题等各方面加以论述,反对人们把陈白沙列为唯心主义者,而认为他的哲学思想,“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哲学”。我对于章沛同志的论据,有不同的意见,现在提出来讨论。首先,就要搞清楚在陈白沙哲学体系中,具有根本性问题的那个“道”,是否如章沛同志所说的:“具有客观实体意义”,“是宇宙万物  相似文献   

4.
陈白沙作为儒家心学一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陆象山和王阳明、湛若水之间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最负盛名的岭南哲学家之一。本文试通过阐述其为学目的、为学手段、力学境界的思想,从伦理学角度对其基本思维方法作一探究。和绝大部分的儒者一样,陈白沙的哲学活动是以“为学”为中。动的。“为学”在儒家也即是“做人”。忽略这一点,就无法把握陈白沙哲学精神的实质。这一点乃是从伦理学角度理解陈白沙学术精神的核心所在。蔡元培先生说:“我国伦理学者,多实践家,尤当观其行事。”①这入木三分地抓住了包括陈白沙在内的儒者学和…  相似文献   

5.
章沛同志在《关于陈白沙哲学思想的讨论》一文中,是从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来论述陈白沙的本体论“范畴体系”的。第一个方面,是物和心的关系。他说:“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而心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便是唯物主义;相反,则是唯心主义。”章沛同志所表述的这个划分“唯物”与“唯心”的公认的标准,当然是对的。当具体地谈到陈白沙的哲学思想时,章沛同志为陈白沙哲学思想的本体论“范畴体系”立了这样一个公式:“道——人——心”,并由此得出结论说:“这里反映了白沙本体论的三个层次,道中有人,人中有心。道是本体的,心是派生的。这就非常明确地说明了,白沙的本体论思想是唯物的,而不是唯心的。”第二个方面,是人能否认识道的问  相似文献   

6.
《陈白沙哲学思想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以下简称《研究》),是章沛撰写的广东哲学思想史方面的专著。这本书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在全面地掌握关键材料的基础上,为陈白沙是主观唯心主义这一断定翻了案,指出了陈白沙的本体论的真正面目是“自然道论”的朴素唯物主义。同时,对陈白沙的哲学思想体系的各方面,也作出了崭新的论断,因而是一部有其特色的专著。作者根据历史观点,肯定了陈白沙是明代杰出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上承宋儒理学的影响,下开明儒心学的先河,在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地位和作用。作者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判定了陈白沙哲学性质的内在矛盾,即既有唯物又有唯心;并对其意义作了具体分析。作者运用了辩证逻辑的对立同一思维律,在肯定陈白沙的“自然道论”的同时,又进一步分析了他的自然观、本体论思想与作为“道的认识结果”的涵养论思想之间的内在矛盾,并且指出  相似文献   

7.
<正> 陈白沙是我国明代中叶的著名学者,在我国哲学史上,应当占有一个适当的位置。但是,应当承认,过去,我们对陈白沙哲学思想的研究,是很不够的。1958年至1959年,广东哲学界展开了一场对陈白沙哲学思想的专题讨论,前后近两年时间,发表论文近十篇,在讨论中,章沛同志认为陈白沙是唯物主义者,而大多数同志都认为陈白沙是唯心主义者。二十五年以后,章沛同志将他当年写成的、系统阐述他的见解的约二十万字的专著《陈白沙哲学思想研究》,公诸于世,并且说他的观点仍然和二十五年前一样,“无须作什么改动”,这就不免要引起一场新的讨论。这个讨论,有助于我们对陈白沙哲学思想作进一步深入的探索,从而进一步充实我国哲学史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理论与实践”第二期刊出了章沛同志的“关于陈白沙的哲学思想问题”一文后,接着在第四、五期合刊上,又有李锦全、陈玉森二同志撰写了“陈白沙哲学思想是唯物论的吗”一文,对章同志论述的诸有关问题提出异议。我认为这样的讨论对于整理中国哲学遗产是有好处的。现在谨根据我在读白沙诗词的过程中所发现的白沙哲学思想,把它初步补缀成篇,用以就教于章沛、李锦全、陈玉森等同志及研究哲学史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陈白沙“自得”说与湛甘泉“随处体认天理”说的师承关系 ,并对陈来先生关于白沙与王阳明、白沙与甘泉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提出商榷 ,认为 ,只有甘泉学才是白沙学的真传。甘泉“随处体认天理”说真正师承和发扬光大了白沙学说 ,并真正奠定了江门学派在明代心学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刘宗贤 《东岳论丛》2001,22(2):85-89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描述明代中期思想领域的变化云 :“盖自弘治、正德之际 ,天下之士 ,厌常喜新 ,风会之变 ,已有其所从来……。”这里 ,所谓厌常喜新的风会之变是从陈白沙之前开始孕育 ,而至陈白沙始有明显表现的。是陈白沙结束了朱熹学说的一统天下 ,而在阳明之前开明代心学风气之先的。之所以如此 ,固然有其时代背景 ,亦与陈白沙个人的生活经历、理想追求与道德情怀密切相关。从陈白沙时代的哲学意趣 ,陈白沙的处世哲学及人生境界等方面来分析 ,可以说明他是如何在个人的心性体验中把道家的人性自然、精神自由思想巧妙地融于儒家哲学中的。而在人生哲学中融会道家思想 ,正是陈白沙对宋以来理学发展的贡献 ,是他开风气之先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一、白沙诗论主旨与江门自然之学陈白沙是一个具有自己的思想体系的理学家兼诗人,其诗论渗透着他的理学思想。白沙在《与湛民泽·第九》中申明了他的学说宗旨:“此学以自然为宗者也”,“自然之乐,乃真乐也。宇宙间复有何事?故曰,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在白沙的宇宙观中,“自然”是一个  相似文献   

12.
<正> 章沛先生在他所著《陈白沙哲学思想研究》一书中,提出“白沙的自然道论,是朴素唯物哲学本体论”观点,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我觉得陈白沙哲学本体论,就其体系而言,是比较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本体论.本人不惴浅陋,就此谈点个人看法,以就教于章沛先生及诸行家学者.  相似文献   

13.
<正> 广东陈献章,别号白沙先生,他的哲学思想上承宋儒理学的影响,下开明代心学的先河,在广东可说是首屈一指的哲学大师.他的思想,自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开始,直到现代中国,一直被视为“心学”、“唯心主义者”,没有异议.我的专著《陈白沙哲学思想研究》对这个几乎是“定论”的看法提出了异议.接着是《广东社会科学》1986年第2期发表了辛朝毅同志的《陈白沙哲学本体论的再认识》一文,就白沙哲学的本体论问题与我进行商榷.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不同意见的争鸣对学术研究是有利的.因此值得欢迎.  相似文献   

14.
邹建锋 《船山学刊》2009,(1):145-147
通过对康斋和白沙在学习方法、日用工夫、生活态度和感情的纽带四个方面的学术比较。笔者认为陈白沙不是吴康斋“别派”。而是重要的嫡传一派,是康斋学南传的主要一支。康斋与白沙有直接地学承关系,居于白沙与阳明的先驱地位,是明学的启明者与前驱。明代理学由白沙开始,进入“精微”的心学时代.吴康斋则是明代理学的开山人物。  相似文献   

15.
陈献章 ,字公甫 ,别号石斋 ,广东新会白沙里人 ,明代著名学者 ,世称白沙先生。清道光年间广东新会人阮榕龄将白沙先生生平与诗文系年编成《编次陈白沙先生年谱》二卷。该书体例严谨 ,收罗白沙诗文丰富 ,1 987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陈献章集》即用该书作为参校本 ,可见该年谱对研究陈白沙行迹的重要。然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 ,该年谱亦有失检之处。《编次陈白沙先生年谱》卷二成化二十一年乙已条云“□月作《丁氏族谱序》 ,邑长丁彦诚宰县于兹六年矣”。按 ,《西关丁氏族谱序》在白沙全集的各版本中均有保存 ,惟不注写作年代及作者题衔。 1 990年 …  相似文献   

16.
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陈白沙(1428-1500),名献章,字公甫,号石斋,广东新会人。后迁居广东江门郊区白沙乡,世称白沙先生。1998年12月9日,是他诞辰570周年。江门(五邑)炎黄文化研究会于12月27日至28日,在江门市召开了隆重纪念会,并举办了“陈白沙与江门学派”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中国大陆各地以及香港、澳门、台湾、日本学者八十余人。广东省及江门市有关负责同志也出席了会议。会议主要就陈白沙江门学派如何定位、其学说内涵、人文精神以及白沙的诗歌创作成就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白沙…  相似文献   

17.
<正> 陈白沙是我国广东古代首屈一指的哲学家,他提出了当时是崭新的完整的哲学体系。 陈白沙哲学思想从来就是众说纷纭的争论问题,在生时已经是这样。因此,迫得他老人家临终时还要写了如下的诗句,为自己辩护:“学仙终被谤,学佛岂多修,弄艇江门月,闻歌碧玉楼。” 近代的哲学史研究者,大多沿袭了《明儒学案》的观点。把他说成是“心学”,从而进一步引申为“主观唯心主义”等等。这个从黄宗羲处拿来的看法,看来在解放前后,在国内外,似乎相当一致。 1958年,我使用了辩证逻辑的范畴体系新方法,对陈白沙的哲学进行了范畴体系性和完整性的研究,对白沙的哲学本体论观点提出了他是朴素唯物观点的新看法,写成了  相似文献   

18.
问题解答     
问:你刊连续刊载了有关“陈白沙哲学思想”的讨论文章数篇,到底陈白沙是怎样一个人?读者曾启佑答:中国理学从宋代发展到明代,即被封建帝王利用做为巩固其专制政权的工具。如明成祖曾命翰林学士胡广、杨荣、金幼孜等,编撰五经四书和宋儒性理大全,颁布学校,后又规定士子诵习程、朱的四书释义,所以“理学”几乎成为当时的“官学”。  相似文献   

19.
<正> 在明代心学的思想潮流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除了王阳明的“致良知”之学,应该说还有陈白沙(陈献章)的“自然”、“自得”之学.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说:“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至阳明而后大.”(《白沙学案上》)陈白沙在王阳明之前致力于扭转明初“一宗朱熹”的学术风气,开一代心学之流,其在心学发展中的作用不仅是通过湛若水影响和启迪了王阳明,而且,他所建立的学说体系融汇了道家自然之“道”的思想情趣,在理论上亦是独开一面.本文即有意于探讨白沙心学的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20.
陈白沙的思想上承周敦颐、程颢、邵雍,而与程颐、朱熹不同。这个不同主要表现在对成圣境界——“孔颜乐处”理解的差异上。白沙糅合儒、庄、禅三家思想,在此基础上对上述命题进行了超越性阐释,以自适任情取代“孔颜乐处”的道德伦理内涵。这充分表现在他的生活实践方面。另外,白沙心学的超越性也体现出宋明理学本身的矛盾,揭示出理学到心学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