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当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就发生了语言接触。对语言接触的研究称为接触语言学。语言的接触会产生各种现象,包括语言趋同、借用、词汇重组。语言相互影响最常见的是词汇互换。语言接触的影响会进一步涉及语言基本的特征,如语法和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藏语、汉语是汉藏语系中两种十分重要的语言。藏汉语结合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集中在历史比较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藏汉语社会语言学结合研究主要涉及语言接触。本文从语言成分借用、双语兼用、混合语等方面对近60年来的藏汉语接触研究进行梳理,指出其成绩与不足,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3.
英汉语言玛赛克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接触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作为这种现象之一的英汉语言玛赛克在当今我国日益普遍和广泛,几乎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文化特征。针对这一有趣的语言现象,本文首先从科技、校园、社会生活三大方面作了归类分析,然后从社会语言学、语言心理学和理论语言学三个角度探寻其出现和存在的必然性,最后得出结论这种颇具魅力的语言玛赛克现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语言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初期,社会语言学在中国开始研究并结合中国实际,以中国国内语言与社会生活为主要研究对象.该学科产生以来,在语言变异、语言变体、语言接触、双语研究、言语交际和语言规划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通过梳理社会语言学研究在中国30多年来的发展脉络,认为中国社会语言学当前和未来研究的前沿课题为语言变异、语言接触、语言规划、语言运动和城市语言调查.  相似文献   

5.
中国有丰富多彩的民族语言,不仅仅是汉藏语的故乡,还分布着阿尔泰语、南岛语、南亚语等多个语系的多种语言。这些语言跟中国以外的印欧语等一起构成世界的语言。毋庸置疑的,语言学应该以世界的语言作为根基,而不是仅以哪一个语系的语言作为支撑,否则,所得出的语言学理论就是褊狭的,不足以代表全人类的智慧。近些年来,中国语言学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民族语言学研究也大大地拓宽了眼界,开始展示语言学研究的巨大潜力。我们组织了以“民族语言学的新视野”为专题的笔谈,以期为民族语言学研究的同道们鼓与呼。王士元教授研究领域广泛,影响巨大,从早期的实验语音学研究到开创性的词汇扩散理论,再到拓展到语言学的跨学科,携几十年的经验与洞察,指出多元心态的重要性。另外三篇笔谈都是基于在研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或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展示新视野里可能的具体前沿研究案例:陈保亚教授论述了如何基于中国的民族音乐与语言来展开语言与音乐的共演化研究,孔江平教授阐述了中华民族语言文字接触融合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汪锋教授提出了语言接触研究的语言生态面向及研究路径。我们期望这些经验与探索也能为民...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语言学界在研究语言与生态之间相互关系问题上,长期认为豪根理论与韩礼德理论为两种研究范式,同时将语言生态学与生态语言学称之为等同术语。豪根理论与韩礼德理论这两种研究范式实为两个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相对独立的学科分支,即语言生态学和生态语言学,它们有各自研究的对象和任务。无论是语言生态学还是生态语言学,都是很年轻的学科,严密、完整的学科体系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对语言生态学和生态语言学两个概念进行辨析,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西方语言学和中国语言学是两种不一样的传统,两者的历史又是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无论是对中国语言学的研究还是对西方语言学的研究,实际上是语言学研究的两个方面.既要借鉴西方学者的理论,也要汲取我国汉语界的语言研究成果,只有将中西语言理论结合起来,才能对复杂的语言现象作出更为合理的解释,提出更具解释力的理论框架,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8.
讨论了汉英翻译教学中如何把英语衔接理论与汉英对比语言学结合起来的问题。指出,既然翻译牵涉到两种语言,那么汉英翻译教学必然牵涉到英语语言学和汉语语言学。通过教学案例说明,在汉英翻译教学中,重点应该放在两种语言的差异、而不是共同点上。  相似文献   

9.
布拉格学派是结构主义三大流派之一,其语言学理论为世界语言学界广泛接受。布拉格学派既重视理论研究,也积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除重要的音位学、词法学、语义学研究外,布拉格学派学者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对标准捷克语的规范化、语言培养、语言接触等社会语言学领域进行探索和实践,所形成的理论对当代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贡献巨大。  相似文献   

10.
生成语言学试图通过研究语言揭示人的心智,决定了其理性主义语言观和独特的研究方法;社会语言学以生活中实际的语言材料为研究对象,从另一个角度对语言变异现象进行研究。两种语言学流派互相补充,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语言,发现语言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外来词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是社会和文化交流的产物。史有为先生的《外来词——异文化的使者》是一部兼顾实用性和科学性的探讨外来词问题的著作。该书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对外来词进行研究,从历时和专题相结合的角度为人们构建了一个清晰的框架,使人们从纷繁中找到头绪,从总体上审视汉语外来词。  相似文献   

12.
试论现代汉语外来词吸收方式的变化及原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汉民族在吸收外来词的时候,创造了各种方式,并根据时代的变迁不断进行调整优化,对外来词进行吸收与融合,表现了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巨大的包容性、创新精神和对外来文化的融汇能力.现代汉语在吸收外来词的时候,由于语言、文化、社会的各方面原因,其吸收方式在各个时期也随之发生变化,表现在三方面:从纯音译(早期)到意泽;音译的表意化倾向;纯音译的回潮与字母词的涌现.这些变化的出现是由现代汉语的特点、文化心理和社会进步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决定的,而面对当代外来词的一词多译现象,可以建立"柔性规范",采用"异形并存"和"异格并用"原则来解决.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民汉语言接触中产生的借词入手,探讨分析了民汉文化的交流,进一步印证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在语言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结合具体例证对语言接触在词汇系统中的影响进行讨论,提出并论证了以下问题:借词这一基本概念的定义、内涵和外延;对词汇受外部语言影响引起的各种复杂变化进行分析归类;论述借词和词语输入之间的关系并解释两者之间进行区别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东乡语借入了大量的汉语词。汉语借词不仅丰富了东乡语的词汇系统,同时也给东乡语语音系统和语法系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使东乡语语音和语法向汉语靠拢。挖掘借词藏在暗处的效用比描写它在明处的作用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6.
语言接触是不同的语言或方言在一定的环境中,长期的或短期的频繁交际而产生的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一种语言现象。汉语青海方言词的产生就与周边民族语言的接触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研究语言接触是涉足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发生在近代中国的中英语言接触,就书面材料来讲,字典的编纂要早于其它的形式。自1820至1920这一百年间,英汉字典(词典)版本的更新及各地新字典(词典)的出现,字典(词典)中所记词义的更换、增补、反复等现象,足以说明语言接触产生的新词及这些新词融入到汉语词汇的血液中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可以说,每一次翻译都是一次文化解说。因为这如何选择、如何定型的过程正体现了中西方思维的差异和碰撞。  相似文献   

18.
借词是语言、文化接触的产物。然而,借词的研究价值不限于两种语言文化的研究,对借入和借出语言的历史研究也有特殊的意义。回鹘式蒙古文文献汉语借词的音译情况给我们传递了元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截然不同的声韵母信息。  相似文献   

19.
基于语用和语言的互动关联,语用上的强调可能会渗入语言而成为语言自身的构成部分,语言会用某些显性语法形式标志被强调成分并使其范畴化。意义制约着汉语语词的历时流向,其主要表现之一是有相同或相似语义特征的语词往往会呈现为相同或相似的演变趋势。汉语的增量语词有通过语法隐喻、从其他认知域投射到言域中演变为强调标记的可能。这可通过增量语词的基本类型,如持续量语词、延及类语词、复加类语词的某些演变范例给以说明及解释。汉语的虚化成分并不单纯,从增量语词演变来的诸强调标记既有作用上的相似性,也有价值上的对立性,造成对立的主要原因是诸强调标记从它们的源词那里继承了某些特征,并且可能演变出了新特征。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词汇词、语法词为切入点,重新审视汉语词类划分这一老大难问题.词汇词、语法词的划分可以澄清人们在词的同一性、词的兼类、词的活用、名词化等问题上的模糊认识,从而化解争端,从根本上解决汉语词类划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