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辛亥革命时期妇女解放运动发展轨迹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意义的妇女解放运动,从戒缠足,兴女学开始。十九世纪末期是它的启蒙阶段,辛亥革命前后形成高潮。十九世纪末叶的维新变法中,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诸维(?)志士相当自觉地把妇女解放看成是维新变法的一个组成部分。一八九八年七月下旬,维新派在上海创办了第一份妇女刊物《女学报》。二十世纪初,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组织力量,准备进行推翻清王朝的民主革命,在这个伟大的社会变革中,涌现了一大批妇女解放运动的革命先  相似文献   

2.
民国初年的康有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有为是十九世纪末倡导维新变法的主角,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而辛亥革命后,却对资产阶级的共和民主,极端反感,幻想使封建君主制度再现于中国。为什么一个曾领导过维新变法的先进人物,会堕落成“复辟的祖师”呢?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自古以来,女子教育毫无地位。康、梁、严、谭等资产阶级维新志士倡导维新变法,把兴办女学纳入变法总体之中。自1898年6月在上海正式开办第一个女学—经正女学,一直到辛亥革命前夕,兴办女学成为当时一种高尚的事业。  相似文献   

4.
“变”是1895—1898年维新变法期间关系到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百年来维新变法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对维新变法时期“变”的问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体看来不甚理想,还有不少模糊的、简单化的观点有待澄清和深化。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证了维新变法的复杂性,提出:“变”是甲午战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议题,统治集团中的主要人物都在开始思考变法的问题;变法中的两派斗争不是“变”与“不变”的斗争,而是谁来变、怎么变以及变什么的分歧;对变法起决定性作用的人物主要不是康有为、梁启超等没有实权的下层官员和知识分子,而是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及中央和地方的一大批握有实权的高级官员;“百日维新”只是变法中的高潮期,不应理解为变法只进行了一百天,百日维新之前和之后的变法活动应该联系起来看,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更好地理解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发生、清王朝为什么会灭亡,并从中得出有益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5.
一、立宪运动的历史条件与分期 1立宪运动发生的背景从一九○三年到辛亥革命前,中国政治舞台上,出现了一个资产阶级立宪运动。它可以说是前段资产阶级维新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也可说是改良主义运动的一部分。但它既不同于改良主义思想的传播运动,如戊戌变法前维新变法思想的宣传运动,也不同于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变法的政治运动,而是在具体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发动的一次改善政治经济地位的运动。立宪的问题提出较早,在戊戌变法以前的维新思  相似文献   

6.
中体西用思想是一种流变发展的文化观念,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得到不断地充实发展。在维新活动中,中体西用思想是维新人士宣传维新理论、拉拢中间势力、反击顽固势力和推动变法深入的理论基础。变法的最终失败并非中体西用理论的失败,而是中国传统局限与历史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甲午战败后,在民族危机的逼迫下,酝酿已久的维新力量渐趋活跃。各路维新志士函电往返,分析时局,商讨对策。1895年后,一个有着共同变法意愿的群体,逐渐登上中国社会的政治舞台。然而,这一由民族危机催生出来的变法群体颇为复杂。其中,由康门师徒构成的“康党”与其他变法派官绅的关系离合对戊戌维新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造成双方关系离合转变的关键在于“康党”有着与其他变法派不尽相同的学术思想、变法理论和结党做派。  相似文献   

8.
从鸦片战争开始,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瓜分,造成了中华民族的空前危机。在这严重的关头,为了拯救民族危亡,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提出了变法维新的思想,他们认为,要变法,就必须改革旧的封建教育,培养维新人才。康有为、梁启超就是他们的代表。本文仅就康、梁的教育与人才思想作一粗浅的论述。 (一)关于变法、人才、教育之间的关系问题康有为认为“今日中国之敝,人才乏也,人才之乏,不讲学也。”所以,“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梁启超也认为“变法之本在育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在他们看来,教育是国  相似文献   

9.
所谓“维新方略”,是指以康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戊戌时期为推动维新变法运动而采取的政治手段及策略。从1895年发动“公车上书”,到1898年“戊戌政变”爆发,短短的3年间,维新派先后采取了:上书皇帝,打动圣衷而变法;开学会,“合大群”以挽世变;办报刊以“开绅智”、“开官智”、“开民智”;兴学堂以培养变法人才等“维新方略”。对此,史学界已作详尽的阐释。而笔者则认为:除了上述方略之外,戊戌时期维新派还曾经模仿日本明治维新,以湖南为中心,设计实行过“腹地自立”,建立变法基地的维新方略。这一计划虽然没有最后成功,却对维新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 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划山东为其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新狂潮。其他列强也相继效尤,瓜分中国,亡国灭种的惨祸再一次降临华夏大地,为救亡图存,变法自强,维新志士心怀“胶东之耻”,加快了维新变法的政治步伐。1897年冬,康有为赶赴北京,递“上清帝第四书”,北京城内再度出现维新变法的热潮。但令人疑惑的是,在此前后,维新派的核心人物却没有奔赴北京,而是纷纷云集湖南。1897年11月梁启超应时务学堂之邀,离沪抵湘。1898年2月,谭嗣同也离开官场,由鄂返湘。梁、谭二人,再加上在湘的康才常、皮锡瑞、樊锥等维新志士,形成了一个强大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不缠足运动(韩国)尹美英一、维新派的不缠足运动戊戌时期,资产阶级维挟平等,恢复妇女的“自有之权”必须实现妇女形体上的解放与思想上的解放。他们认为,形体上的解放,是妇女解放运动的先决条件;而思想上的解放,则是妇女解放运动的关键所在。戊戌时期维新...  相似文献   

11.
从爱国走向维新:刘光第思想发展轨迹宋兴华刘光第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他作为一个正直清廉的土大夫,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步入中国近代改革的历程,最后为维新变法献出了生命,年仅三十九岁。对于这位爱国维新人物,史学界的评价并不一致。以往有一种有...  相似文献   

12.
维新变法与近代教育的发展王钦法甲午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进一步半封建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以公车上书为标志的资本主义政治文化终于在中国形成时代的潮流。在大规模群众性爱国救亡运动基础上,资产阶级维新变法、图存救亡思潮蓬勃兴起,为中国近代教育开始真...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人物,他与其师康有为共同发动了中国历史上震惊宇内的戊戌维新变法运动,成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又以其学识之博、著述之丰、讲学之多和影响之大成为近代中国公认的著名学者和演讲家。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他自幼聪敏过人,11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1890年就学于康有为,几年中不仅打下了雄厚的旧学基础,而且也完全接受了康有为的改良主义思想,走上了维新之路。1895年他随康有为赴京参加会试,与康一起发动了“公车上书、创办了维新刊物《中外纪闻》,组织了维新团体强学会,表现了他优秀的文笔、过人的口才和杰出的才干,成为康有为维新变法的得力助手。1896年,梁启超又赴沪办《时务报》,任主笔,他以条理明晰、平易畅达,极富感情和鼓动性的“新文体”大声疾呼变法,文名蜚声海内,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和维新改良运动。1897年赴湖南,任时务学堂总教习,参与组织南学会,创办《湘报》,推动了湖南的维新事业,培养了一批维新事业的人才。1898年初春,应康有为之召赴京,以满腔热忱倡办维新团体保国会,演说变法救国之路。“百日维新”开始后,梁启超屡上书奏事,又被光绪帝召见,受命办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日本,先后创办《清议报》  相似文献   

14.
黄遵宪是维新变法思想的启蒙者,他通过他的《日本国志》,把对近代中国思想界影响最大的西方进化论和民约论。首先介绍到中国来,又是把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经验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黄遵宪也是戊戌维新运动的领袖之一,他在湖南厉行新政,在变法改革过程中,极力宣扬民权思想,提出地方自治理论。他上承林则徐、龚自珍、魏源,下启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无论从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角度,抑或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角度,他都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这就是黄遵宪的主要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5.
唐才常(1867—1900),湖南浏阳人,与谭嗣同是“二十年刎颈交”,同为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激进派的代表人物,时人称为“浏阳双杰”。过去,人们对谭嗣同维新变法思想研究较多,而对唐则研究不够。本文拟对唐才常维新变法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变法思想的内容和特点作些初步探讨。 一 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到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短短几年间,中国社会迅速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深渊。《马关条约》的签订,开始了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更加严重的新阶段。资本输出代替商品输出,成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主要形式。帝国主义列强争先恐后地掠夺中国利权,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瓜分豆剖”的危险从“渐露机芽”发展到“迫在眉睫”。中国人民与封建主义、特别是与帝国主义的矛盾空前激化。严重的民族危机强烈地激发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爱国救亡的决心。十九世纪60—80年代还处于思想伏流状态的维新变法思潮,迅速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政治运动。代表甲午战后发展起来的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小批爱国知识分子是这一运动的领导力量。唐才常是他们中的姣姣者。《马关条约》签订的时候,唐才常正在武昌两湖书院读书。“和约已成,所约条款,非是和倭,直是降倭,奸臣卖国,古今所无!……窃恐天下瓜分之兆,已先见于台湾矣  相似文献   

16.
民主与科学是五四运动的伟大旗帜。但是 ,近代中国知识界追求民主与科学的抗争历程并非始于五四运动 ,而是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认识和奋起的过程 ,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就是围绕这两大主旨发起的。五四运动则是中国先进的知识者们追求民主与科学的第四次奋起 ,也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次壮举  相似文献   

17.
文廷式,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变法求才、兴学育才、破格用才的人才思想是其维新变法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特别是他的人才立国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试论李提摩太在戊戌变法中的作用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李提摩太在戊戌维新运动过程中的主张、言行和所作所为,指出李提摩太是拥护和支持中国的维新变法的  相似文献   

19.
维新时期以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为代表的湖南人才群体,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他们向忠君思想和封建皇权发起了猛烈的冲击,对社会平等、自由的民主思想表现了极大的热情;他们强烈地谴责清王朝的残酷和罪恶,提出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反动统治;他们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主张学习西方长处,变法图强。这样,湖南维新人士就将爱国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中国近代爱国主义阶段。  相似文献   

20.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经过这次变革,日本一跃成为亚洲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明治维新的巨大成就曾引起中国维新志士的极大关注和向往。为了把中国引上独立富强之路,他们对于明治维新的经验,进行过大量的宣传和介绍,并力倡实施之。戊戌变法运动的主将康有为,就是一个学习宣传明治维新经验的积极倡导者。戊戌变法前,为了挽救中国的危机,宣传变法。康有为曾写过很多文章,进行过多次演说。这些文章和演说多以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为依据,为中国的维新运动大造舆论。例如,从1888年至1898年的十年间,康有为写过七篇上清帝书,几乎篇篇涉及日本明治维新问题。特别是后来撰写的《明治政变考》,尤为典型。该书记述了日本从明治六年至二十三年推行新政的经过,康有为对“每日本一新政,皆发一义于按语中。凡中国变法之曲折条理,无不借此书发之。”该书在变法运动中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