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进入到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也在不断提升,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在这种教育模式下难以形成开放性的思维,其创新意识与综合能力也难以得到有效开发。因此,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学校、教育部门和老师都要积极地转变教育模式,在课堂和课外灵活运用各类方式,实施创新性的教育。本文主要分析和研究了新时代教育模式的创新方式,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提高课堂教育的创新性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赵筱红 《职业》2012,(14):46-47
目前,市场上人才竞争的主流已由学历文凭竞争转向素质能力竞争,用人标准向注重实际能力转变,社会在需要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同时,更需要大量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懂技术会操作的应用型人才。为此,早在2002年,笔者所在的江山市职教中心就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依托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新世纪对也对医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内在要求标准。优秀的医学人才不仅要求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良好的医学人文素养。但目前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现代医学教育过分偏重专业知识的培养,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医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这种教育方式与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医学宗旨背道而驰。本文以兰大医学学生为主要调查目标,探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现状及存在问题,深入分析思考,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4.
"复合型人才"这一概念的提出给众多中职院校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了更为严格的标准。中职院校作为一种特殊的院校形式存在,其在人才培养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需要中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教学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李雅洁  万玉 《职业》2021,(3):47-49
随着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为实现技能人才培养的供需平衡,本文首先面向需求侧建立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企业人才标准以及个人可持续发展内在动力的标准人才模型,探讨实现现代化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通过深层次、多维度分析,明确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共建体系的实...  相似文献   

6.
胡晓珍 《现代妇女》2013,(10):171-172,165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正逐步转变为人才的竞争,因此,作为人力资源获取的第一环节——招聘,也越来越受到企业领导层的重视.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对企业人才招聘进行了分析,首先阐述博弈论的基本内涵及在企业人才招聘过程中的模型设计,然后对模型进行了详细地分析,最后对如何有效人才招聘提供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而高校又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随着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与之相应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也应有所创新,以适应新的教育发展趋势。本文探讨了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宋玮华  崔正旭 《现代交际》2014,(11):241-24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的不断提高,使得科技不断提升,这也令高校毕业团队在符合社会对人才数量需求的同时,也要求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知识结构乃至综合素质要求的提升,重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均过硬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高职高专院校成为了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舞台,如何培养和输送符合市场经济发展标准的合格型人才,成为了高职高专院校急需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大学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工作的中坚力量,也是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引导者,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引导大学生学习态度转变中的作用,是转变大学生学习态度,形成良好学风的关键因素.通过加强对大学生学风建设,思想励志和科学指导,树立科学求真的学习态度,是培养品学兼优大学生的基础,也是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地增加,中职院校为社会培养众多的技术性人才,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二十一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激化,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为了增强企业的实力,就必须引入更多的优秀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做好人才储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成为和世界紧密联系的整体,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也由计划经济体制改革转变为市场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法随之发生转变,这就要求中职学校也要紧随时代步伐,改变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文就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研究,并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1.
姜珊 《职业》2010,(30)
一、研究概念界定 1.人才的界定 人才的内涵十分广泛,不同时期不同的人对人才的界定也不尽相同.2003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对人才规定了三个标准:一是有知识有能力:二是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三是在政治、精神和物质三个文明建设中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产学研"结合——高职发展的必然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是由传统学院式教育模式向政府主导下的就业导向模式转变,以适应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社会转型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现代职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要培养高技能人才就必须在职业院校运行过程中强化以市场为导向,重视院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重视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这也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所转变,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方式也受到影响。教师和校方要充分了解大数据为计算机教学带来的影响,并探索当前教学模式中计算机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用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创建科学的评价体系等方式,不断优化计算机教学方法与手段。  相似文献   

14.
彭聪  王桂玲 《职业》2017,(16):42-43
当今世界,谁拥有的人才资源越多谁就越能赢得竞争的主动权,我国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大,这让我们认识到,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从过去的培养知识型人才向培养技能型人才转变,时代的变革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面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企业必须由劳动密集型向技能密集型转化,技工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那么技工学校的素质教育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呢?本文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5.
姜菁 《职业》2003,(1):4-6
机构名称变化传达出的信号 在知识经济来临的时代,知识的价值和人才的重要性已经被广大企业管理者所高度重视.面对国际竞争,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成为我国企业管理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在如此大背景下,前几年还鲜为人知的"人力资源管理"这个名词也在短时间内流行起来,成为媒体、学术界的热门话题.而在现实中,不少国企"人事部"的牌子这两年也换成了人力资源部.机构名称的变化,显然传递出一个信号--国企在人才管理上正在实现一种管理思想的转变或者说是一种跨跃.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社会发展新时期,改革深入新形势下,学校对人才的教育培养也随之开始进一步完善、科学的探讨。学校倡导大力实现由片面强调学生强身健体到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转变,由仅仅局限于原有的较为封闭的教育模式到积极开创新型教学方案转变。为此,将拓展训练注入学校体育教育课程中,具有充实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现实意义。从而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适应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大学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工作的中坚力量,也是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引导者,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引导大学生学习态度转变中的作用.是转变大学生学习态度,形成良好学风的关键因素。通过加强对大学生学风建设,思想励志和科学指导,树立科学求真的学习态度,是培养品学兼优大学生的基础,也是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8.
李黄珍  靳静  孙祺童 《职业》2016,(25):6-7
工匠精神对任何行业都很重要,目前,我国正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因而对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这就需要技工院校培养更多优秀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9.
沈玉梅 《职业》2011,(12):145-145
职业素养是社会和企业选用人才的第一标准,中职学校作为中职生走向社会的桥梁,本应保证学生向职业人的顺利转变,但社会现状并不如此。在就业市场上,出现就业链条不畅和循环不良的状况,主要原因是学生的职业素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相匹配。因此,对学生职业素养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提出建议和措施,保证学生顺利求职,使人才供需双方顺利对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乌兰 《职业》2010,(11)
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后,人才培养目标也早已转变. 我院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就是培养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工作能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