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明科 《东岳论丛》2005,26(4):98-102
中国现代作家对现代文化具有各自不同的建构:在茅盾是经济与物质,在巴金是博爱与忏悔,在老舍是市民,在张爱玲是人性,在沈从文与徐是爱与美,在赵树理是大众与民间。  相似文献   

2.
<正> 《老张的哲学》是老舍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优秀长篇小说之一。它在老舍小说的创作道路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一) 《老张的哲学》奠定了老舍以后的小说创作以市民、特别是以北京市民为描写对象的基础。作家的整个创作过程,是一种艰苦的探索过程:在探索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探索主观世界。他既要寻求自己独特的创作个性,也要探索适合于发挥个人特长的客观世界。“作家总是选择与他的创作风格一致的题材来写。”(老舍:《题材与生活》)老舍选择的是市民生活、特别是北京的市民生活。他的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大都属于这一部分。市民,是个范围十分宽阔而又极为复杂的社会阶层。其中三教九流、五行八作都有。以  相似文献   

3.
老舍的小说构筑了一个独特的现代市民社会。透过老舍笔下市民社会的世态人情和世事变迁,可以看出老舍对"市民形象"的清醒认识,也可以看到老舍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独特的文化心态。他一方面深感民族的愚弱而神往古老民族在现代意识的拯救下获得新生,一方面又对古老文明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衰败表现出难以按捺的焦灼;他既站在现代意识层面上重新审视传统文明,又从传统文明的角度批评现代文明带来的人性沦丧;他既抨击古老民族血液中的沉淀物,又力图让传统美德溶进时代潮流中去,从而显示出他在新旧交替时代的觉醒和困惑。  相似文献   

4.
一、过去:巴金研究的准备与沉落严格地说,巴金研究工作的真正历史应该从八十年代开始算起。尽管随着巴金第一部中篇小说问世以后就不断有评论巴金其人其作的文字出现;尽管其间屡有新文学掌旗人鲁、郭、茅诸公对他作过评论,有老舍、李长之、沈从文、巴人等名家评论过他的作品,又有胡风、钱杏邨、刘西渭、常风等批评家与之发生过论争,但,从二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末,这类文字大多属印象式批评,无论精芜,  相似文献   

5.
1 研究者对茅盾作品中的审美理性特征,大体上都是认同的。但是深入的阐发似乎尚待深化。有人曾就文化类型比较视野认为:茅盾是以政治、经济型为主,心理文化型为辅;巴金是以思潮、情感型为主,人性、文化型为辅;老舍是以风俗、文化型为主,而以政治、伦理型为辅的作家。我则加以改动认为,茅盾是理性、社会型的作家;巴金是情感、伦理型作家;老舍则是智慧、风俗型的作家。如果从三十年代共时的目光审视,也不妨把沈从文纳入到艺术的视野中来。他的创作却以诗韵、文化型为特征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茅盾、老舍、丁玲、废名、萧红五位小说家进行“经典”新释。茅盾的《幻灭》和《虹》形象饱满,结构宏大,把个人命运有机地组织到历史大事件中去,使历史材料中深藏了“人”的主题,具有饱满的历史感;老舍终其一生表现了北京的近现代市民社会,着力对中国市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性进行了批判;丁玲五组描写近现代女性形象的小说,可以作为理解丁玲的一条线索;废名的晦涩其实是与他的创造、创格联系在一起的;萧红的小说则以个人化的感觉和文字为特点。  相似文献   

7.
1978年底,74岁高龄的巴金老人总结了十年浩劫的惨痛教训,开始了长达五卷的《随想录》写作。这是他在中国文坛反封建的声音沉默了半个多世纪后的再次大爆发。老作家回顾了极左政治下,老舍、冯雪峰、赵丹、丰子恺及爱人萧珊等一大批知识分子惨遭迫害的悲剧。在这些怀念和哀悼文章中,巴金的痛悔之情不能自己。他认为像老舍这样从“五四”过来的民族文化精英,因追求人格的独立和完善不愿趋炎附势,结果不幸成为极左政治下的最早牺牲品。而巴金自己却在“造神”声中一度失去了理智的判断、丧失了健全的人格,为此他感到深深的愧疚:“老舍同志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没有能挽救他,我的确感到惭愧,  相似文献   

8.
吴光芸 《人文杂志》2007,(1):164-169
市民社会既是国家与社会分离的产物,又是建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础。市民社会的建构取决于在公共领域中产生的各种参与网络、社团组织、公众舆论和公民精神的发展,以实现国家与社会力量的协调与均衡。而结构维度的社团组织和价值维度的社会资本都是市民社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没有横向合作的自治社团组织的存在,难以培育出具有公民精神的公民;而缺乏具有公民品质或精神的公民,缺乏具有一定社会资本的社会文化环境,也不可能具有自发形成的社团组织。因此,具有公民精神的公民和自发形成的社团是市民社会的外在表现形式,而社会资本则体现了市民社会的内在本质,也是市民社团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因此,有必要培育社会资本,增强社团的自治性,以促进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9.
历史不了情:阿Q精神话题的“当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百年中国新文学的行进途中 ,阿Q作为被改造的“国民性”的一种文化原型 ,被不断地读解、模仿、再创造 ,透发着延绵不断的“当代性”信息。第一个十年中以文学研究会乡土作家群的作品为代表 ,其阿Q相多系对阿Q原型的不断补充和反复昭示。 3 0年代的老舍、巴金、张天翼等塑造的多系市民阿Q ,为阿Q精神话题开拓了新的疆域。抗战时期在姚雪垠、老舍、路翎笔下出现的阿Q多有觉醒的契机 ,但深入骨髓的文化惰性仍然扼住了他们的新的人格的形成。高晓声、林礼明、刘震云等新时期作家笔下的阿Q则多带有“阔起来”和“爬上去”的特点 ,为国民性改造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市民小说是一种反映市民特别是中下层市民的生活、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的、以广大市民为接受主体的小说。它跨越了通俗文学和新文学的界限,实现了雅俗之间卓有成效的整合,成为沟通二者之间的桥梁,这在张恨水、老舍、张爱玲、苏青、池莉等作家的作品中有明显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杨椿与《明史》、《明纪纲目》的纂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椿作为《明史》和《明纪纲目》纂修官,在二书纂修过程中,提出了鲜明的史学考椐主张,当时却未被清廷和史馆总裁所采纳。然而,在《明史》刊刻成书40年之后,清廷对《明史》和《明纪纲目》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考订改修,其内容却是与杨椿当年提出的主张如出一辙,这说明杨椿具有独到的学术眼光和史识。杨椿在清朝官方明史学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史学思想应该引起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汉藏史集》是研究元代和明初西藏历史的一部重要的藏文资料,但是关于该书的作者达仓宗巴·班觉桑布(stag-tshang-rdzong-pa-dpal-vbyor-bzang-po)的记载很少,不为学术界所知,影响了对该书的研究的深入。本文通过对元末明初西藏地方的政治和宗教状况的分析,探讨班觉桑布生活的历史环境,再结合藏文《至尊宗喀巴大师传》的记载,考证出班觉桑布即是该书记载的嘉乔贝桑穴skyabs-mchog-dpal-bzang雪,在宗喀巴推动“宗教改革”的初期,是宗喀巴的一个重要的合作者,对宗喀巴创立格鲁派的准备工作有相当的贡献,在当时的西藏佛教历史上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3.
邬彩霞 《阴山学刊》2012,(2):114-11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存在着区域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社会差别等问题。同时,由于地域限制、历史等因素,以及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再加上我国当前社会保障制度还不是很完善,需要救助的动态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还很多。这就促使我国慈善事业有了较快发展,但总体而言仍处于起步阶段,某些方面还存在很大问题。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暴力慈善"、"诈捐索捐"、"慈善作秀"等事件在网上频频出现,慈善领域陷入尴尬境地,慈善事业无疑需要进一步振作和完善,这就要求全社会特别是施救方与受助方做出共同努力。其中,慈善家讲究行善方式、修正慈善行为,受助群体摆正心态、走出困境、回报社会等问题摆在了日益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荣 《学术研究》2001,(11):24-27
2001年9月21-22日,“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阐释”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国内外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就《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研究与现代阐释,全球化的源起、实质和特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和全球化等问题展开讨论,交流了意见和看法。一、《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研究与现代阐释随着学术界“回归马克思”的呼声日益高涨,重新解读马克思的文本成为当务之急。《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地位是勿庸置疑的,与会学者探讨了《形态》的版本研究与现代阐释问题。1.文…  相似文献   

15.
狩猎采集社会研究一直是社会人类学和考古学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有其独自发展的特点.总结20世纪60年代以来关于狩猎采集社会的研究可知,人类学的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方法都是通过对狩猎采集社会的研究而获得的,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被视为人类社会最自然和本质的生活方式.从进化论到现代性的讨论,狩猎采集社会研究已经为社会和文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诸多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16.
王譞 《阴山学刊》2014,(2):62-66
古典园林作为一类意象频繁出现在中国各类文学体裁中,园林艺术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中古典小说对园林的展现最为详尽细致.有关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前期阶段集中在园林空间与小说叙事研究上,其实质是对小说空间叙事的延伸.之后转向对小说中的园林意象与园林文化的研究上,并以此来对作品进行更深入地解读.  相似文献   

17.
有岛武郎是白桦派作家中最富有思想性的作家 ,然而心中充满矛盾与苦闷。长篇小说《一个女人》正是其内心矛盾的产物。叶子是作者的化身 ,正是由于有岛自身的内心矛盾与困苦的争扎 ,注定了叶子的悲剧命运。因而说 ,《一个女人》的悲剧性是具有其必然性的  相似文献   

18.
健康城市及其发展:社会宏观解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梁鸿  曲大维  许非 《社会科学》2003,3(11):70-76
本文认为 ,与快速推进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相比 ,我国健康城市活动的发展相对滞后且影响不广 ,最主要原因是我们对健康城市这一公共健康理念的理解尚停留在卫生层面上。文章对健康城市的作用原理、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其在我国发展的社会环境作了宏观的解析。  相似文献   

19.
陈芬 《江汉论坛》2002,3(7):15-18
理性是复杂而多义的,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的角度看,分别有本体理性、科技理性和价值理性。本文回顾了科学、技术与理性结合的历史,讨论了科学、技术与理性的关系,分析了科技理性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是一种主-客两分的对象性思维方式,具有精确性、功利性和对客体探求的无限扩张性,是观念性与行为性的统一。作为社会发展强大力量的科技理性,需要伦理道德的规范和人文精神的引导。  相似文献   

20.
隐私与隐私权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德良 《社会科学》2003,23(8):51-58
隐私与隐私权问题 ,既关系到主体的人格利益 ,也关系到其财产利益 ,尤其是在“信息就是金钱”的今天 ,隐私 ,作为一种个人信息 ,已经越来越具有更大的商业价值。然而 ,很少有人注意到隐私作为一种信息的经济价值和以隐私为对象的隐私权越来越具有财产权属性的客观现实 ;这将不利于对隐私和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本文认为 ,隐私 ,在本质上是一种个人不愿被公众随便知悉的其与公共利益无涉的私人信息 ;其功能或价值是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随着信息逐渐成为商品 ,隐私不仅具有维护人格尊严的根本性价值 ,也逐步具有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带来财产利益等方面的工具性价值 ;隐私政策 ,在本质上是社会的价值理念和隐私利益关系在立法政策中的反映 ;隐私权是主体对其隐私利益的支配权 ,在内容上包括隐蔽权和利用权 ;在性质上不仅具有人格权的属性 ,也越来越闪耀出财产权的光芒 ,它日益体现出复合型权利的特质 ,但在本质上属于人格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