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文选》五臣注在从单刻本发展到与李善注的合刻本后,正文注释的位置发生了调整变化,而五臣音注的形式与其位置又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位置的变动,合刻本调整了部分五臣音注的形式,使之仍然符合五臣单注本音注的基本体例:一是为避讳改"反"为"切";二是当音注后增添校语或正文注时,增"音、切、声"字;三是当音注后正文注被移走时,删"音、切、声"。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 《左传》一书,晋杜予之旧注由于望文生义,多有失笔之解,如不知“伯、子、男”为三族之亲对“郑伯男也”及“伯姬来朝其子”之失解是一类;由于断句之误,如“单公、子愆期”读为“单公子、愆期”,又是一类。还有其他之误,笔者已各有专题的考释,论证过,不在本篇里一一列举了。本篇主要的是择出录笔志音之字,对此旧多以“同声假借”为解,而注释者杜予氏有时却有所疏忽,为这种录笔所误,在这里举出几例,说明读古代典籍不能尽信古解,读者须独立思考,始能求其古旨真义。  相似文献   

3.
一、可疑的大禹治水故事夏后是中国第一个有起讫记载的朝代,开创者名叫禹,史称"夏禹",他是黄帝的后裔,可信,因为在游牧社会里没有高贵血缘而进入贵族行列的可能性本不存在,那是由游牧文化的血缘特性决定了的。"夏后"应该读作hogou,即"回鹘",读音已经显示出民族背景。"夏"应读作ho,这是古音,吴越方言如此读法,"后"读"诟"音,也是古音。  相似文献   

4.
维他命水、苏打水、弱碱性水、深海水、离子水……从最初的矿泉水,到如今市场上五花八门的号称有各种保健作用的"功能水",让人有选择困难症。与普通的饮用水相比,这些水有何功能?聚焦:富氧水补氧不靠谱,消化道不可获取氧以饮用水为基质,加压充入氧气而制成的"富氧水",声称通过消化道黏膜渗透方式吸收水中的高浓度氧气,能达到高效的补氧作用。对此专家认为,富氧水"补氧"功效纯属忽悠。  相似文献   

5.
张湛《列子注》继承了玄学"有"和"无"关系问题的讨论,参同佛教之"空"以"虚"为"无",把"至虚"作为万有的宗主,建立了"贵虚"理论。其终极目的则是,神思凝寂、不为外扰以保全,忘怀解脱以入"至虚"之域,超越生死以达"水火可蹈"的类于佛教涅槃的境界。佛教通过对"空"的理解,否定现实客观物质世界,得出一切皆是虚幻的结论,目的是消除人们对于情世间和器世间的执著,从而解脱众生的烦恼。由此看来,佛教之"空"和张湛之"虚"在其哲学构建中处于相同的理论地位,起到相类似的作用,具有不可忽略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6.
日本的"万叶假名"与中国的汉字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用汉字的音和意记录日语。而韩国的"吏读法"类似于"万叶假名",韩国的"吏读文"也是利用汉字的音和意记录韩国语。韩国从公元前后开始学习汉语,用汉字记录了本民族的语言,韩国人采用了"口诀式"、"书记体"、"吏读文"等多种方式。日本人也效仿这种方式创出了属于自己的文字。可见在日本的"万叶假名"的形成过程中,"吏读文"给予它很大的帮助,可以说没有"吏读文"就很难想象"万叶假名",同样没有汉字也很难想像"吏读文"和"万叶假名"。  相似文献   

7.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命大将蒙恬率大军北逐匈奴,占领"河南地",并以黄河为国防线,"因河为塞",修长城、筑亭障,以防匈奴南犯。其间在今宁夏北部筑有一座城障,名为浑怀障。何以"浑怀"名障?至今尚无解释。本文试从区域历史、北胡称谓和中央王朝民族政策等方面进行综合求证,认为"浑怀"是"怀浑"的倒文(读),是中原封建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怀柔政策的表示。  相似文献   

8.
王船山的"明德"释义有三个方面:释义的核心坚持了"明德"是天之所赋德性和人的本原善性,释义的心路主旨是返回先秦原本和回归经典原意,继承了朱熹以理气解释"明德",但不赞成朱熹将"明德"释义为"心"。其学术方向既走正学与开新之路,也注重以复性与返本为宗旨,更多地是以"返本"为宗旨,即返回经学和儒家经典。  相似文献   

9.
《淮南子》一书"极"、"栋"、"柱"三字存在相互"代用"的情况;结合同书相关神话、该句语法、古注来考察,"四极废"之"极"字原本是"柱"之代用字,该句当释为"(擎天的)四根柱子倒了"。  相似文献   

10.
《太平经》的中和思想可称为"中和之道",它包括"阴阳中和"与"天道中和"。中和之道的内容很丰富,其理论特征有宗教性亦有哲学性,但宗教性是基本的。从当代哲学思想看,"中和之道"讲的实际是"人道",即关于人及其社会的学说。因此,"中和之道"是《太平经》人学思想的理论形态,是一种独特的宗教人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彭华 《殷都学刊》2014,(3):85-96
"巴蜀文化"是华夏禹域重要的区域文化之一,"蜀学"是巴蜀文化的灵魂与精华。蜀学的灵魂与精华,可以通过对儒释道三教、经史子集四部、文史哲三科的梳理而予以揭示,其重点体现于其思想与理论。大致而言,蜀学在哲学方面向有"深玄之风",但又"玄而不虚";在史学方面,特别注重"文献之传",尤其重视"通观明变";在文学方面,往往能开一代风气,且可表仪一时。蜀学之神韵与风骨,呈现为以下三端:经史为基,儒学为本;学风崇实,经世致用;融会贯通,赫然名家。未来蜀学之发展,应当继往而开来,即在"打通古今"、"融通三教"、"会通中西"十二字上用力。  相似文献   

12.
贾庆军 《殷都学刊》2011,(3):136-141
在考察黄宗羲关于"天"的概念时,我们会发现他提到了两种"天"的概念:一是他认为"天"即"气",是万物的始源;一是他认为"天"即"理",是万物的主宰。这两种概念是不冲突的,毋宁说是互补的。无论是"气"之天还是"理"之天,终归是一天。"理"之天不过是"气"之天的一项重要功能的体现。而这就展示了东方哲学的独特逻辑,即部分与整体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王威威 《兰州学刊》2011,(11):11-14,21
"势"是韩非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具有复杂的意义。韩非为了回应当时学者对慎到"势之足以治天下"的攻击进而论证"贤势之不相容"、"势之足用"的观点而将"势"区分为"自然之势"和"人设之势"。"自然之势"并不是学术界一般所讲的"世袭的王位",而是指不可改变的事物变化的趋向,包括社会的变化趋向。"人设之势"存在于纯政治的框架内,指君主由于其所处地位而拥有的权力和权势,以赏罚的权力为主要内容,也就是韩非所说的"二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米芾与康有为的"卑唐"观念入手,通过分析两人"卑唐"的历史环境、原因、目的和意义,探究其差异和影响。两人皆由"学唐"走向"卑唐",前者无意于建立"卑唐"理论,而后者则是带有目的性的建构。米芾通过用笔、结构、章法等方面对唐人进行了批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尚意"书风的发展;而康有为目的性的"卑唐",为打唐碑对书坛的笼罩做出了新的创举,壮大了碑学的势力。  相似文献   

15.
"生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观念,它最早在《周易》中被系统地阐述。其基本内涵可概括为"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日生"、"天地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言"天道生生",其实是立"人道",要求人间的"盛德"、治世的"大业"应该坚持"恒久"、持续的精神。这一观念对当今世界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宝贵的智慧资源。  相似文献   

16.
"讨厌"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论述了"讨厌"的成词过程、语义演变。明清时期,它由短语融合成复合词,演变途径为:动宾短语/兼语短语〉复合词。"讨厌"最初表达"令人厌恶",清末发展出"厌恶"义、民国时期发展出"嗔怪"义。认知凸显和高频使用是其词汇化和语义演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刘纪新 《兰州学刊》2011,(10):102-105,156
纪弦的创作风格形成于"大陆时期",这个时期的诗歌在其一生的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纪弦也是在穆旦之前身体意识最为鲜明的中国现代诗人,他的诗中还蕴含着深邃的"存在之思",身体意识与"存在之思"在诗歌中水乳交融。一方面,他把身体从某些新月诗人的颓废中提升起来,使之饱含着形而上的精神,成为"诗性身体"。另一方面,他又将深邃的"存在之思"与鲜活的身体融合,踏出了一条通过身体探寻存在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哈业胡同"露八分"是曾经流传于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哈业胡同镇的一种即将消亡的语言。它的出现与"走西口"移民有关,可能是由晋、陕流传于本土。哈业胡同"露八分"是借助汉语语言在每句话的每个汉字前加前缀音而形成的一种"衍生语言",它有着固定的发音规律。  相似文献   

19.
《老子》思想意蕴是对人生终极价值追求的境界问题。"道"是最高境界即天地人一体之境,它是自我不断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过程。人突破世俗中有限的"我",复归于人性本然之德,进而入于整体之道即完成自身心灵的复归与超越。首先界定"道"与"德"的内涵并分析两者何以能成为"境界"?而后具体阐述"三重境界"的实现问题。  相似文献   

20.
刘文艺 《兰州学刊》2013,(6):179-183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难想象,这一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应有之义,而在这一"推进"的过程中,逐渐清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内涵就显得尤为必要。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定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西方优秀文化成果为"三重内蕴",以对内有强大的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对外有强大的世界吸引力和影响力为"两着力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单一内核"的整体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