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7 毫秒
1.
著名的俄裔作家纳博科夫的英语作品《洛丽塔》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埃德加.爱伦.坡的诗歌《阿娜贝尔.李》的戏仿。作者先重构了一个场景,在后来的叙述中又将这场景一一颠覆。作为场景中的经典元素水、偷窥和爱情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水是非理性的象征,而偷窥则抑制着非理性,使其回归理性,作者通过这个另类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怅惘。  相似文献   

2.
在《骆驼祥子》中,祥子和虎妞“恋爱”婚姻生活具有相对独立性,是对才子佳人模式的戏仿。老舍的戏仿从思想上对以才子佳人婚姻模式为代表的市民婚姻文化心理进行了批判,从艺术上对这种叙述模式形成颠覆作用。  相似文献   

3.
高岩 《学术探索》2014,(4):105-109
戏仿作为一种叙事策略,在很久之前就出现于欧美的小说创作之中,但人们对戏仿的评价并不高,甚至认为它是一种很不严肃的低层次的表现手法。戏仿者在选择素材的时候,通常都会选择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进行延续或者戏谑性地再创作,《哈姆雷特》就是经常被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作家进行超文戏仿的一部经典作品。本文针对戏仿作品的各个组成要素展开讨论,并结合《哈姆雷特》的现代戏仿作品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这一类别作品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东岳论丛》2017,(6):164-170
《野草》第四篇《我的失恋》是一首戏拟之作,仿拟的是东汉张衡的《四愁诗》,通过戏仿,诗人有意追求的反讽效果既产生在严肃形式与现代白话口语之间,更产生在新旧语境与新旧表达之间的符号体系的生成变化之中,诗篇见证了生命冲力化成创化之力后的行动的过程。这一点与艾略特的早期诗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5.
乔伊斯通过使用圣经戏仿,或直接引用,或采用反讽的手法,加强了《尤利西斯》戏谑风格,重塑现代西方人扭曲空虚的心态。由于小说思想与主人公间的冲突性,《尤利西斯》与《圣经》间的关联性变得晦涩难懂。本文以乔伊斯的原版《尤利西斯》(1986年出版),萧乾、文洁若翻译(1994年出版)和金隄翻译(1994及1996年出版)的中译本为研究文本,对其进行研究。试图通过解析《尤利西斯》对《圣经》的戏仿,从而更好地理解乔伊斯的原本意图。  相似文献   

6.
牟春 《兰州学刊》2009,(6):35-39
柏拉图在《会饮》篇中描述了喜剧和悲剧、神学和哲学这两对重要的矛盾。苏格拉底则是这些矛盾的焦点。不过通过独特的反讽。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理解和超越了所有的矛盾,并把矛盾的两极看作是一个具有张力的整体统一于自身。而通过对这些矛盾的戏剧性设置,柏拉图暗示,哲学的目标在于揭示作为整全的日常生活世界的丰富意义。  相似文献   

7.
《芙蓉屏记》是明代传奇小说集《剪灯余话》中的一篇作品。它是一篇公案小说 ,也是一篇爱情婚姻小说。它高超的艺术手法尤其是情节的设计和人物的塑造深为读者所喜爱。  相似文献   

8.
贺方婴 《江汉论坛》2014,(3):110-114
柏拉图的《会饮》中最精彩的部分,当属经苏格拉底转述的女先知第俄提玛的教诲。苏格拉底宣称第俄提玛是自己的老师,然而,这位神秘的女先知更像是个虚构的人物,因此研究者们历来主要关注第俄提玛的教诲本身,而非这个人物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思想含义。从考察《会饮》在苏格拉底回忆女先知第俄提玛的讲辞之前,化用史诗《奥德赛》中奥德修斯恐惧"蛇发女妖"的意象入手,可以论证《会饮》中第俄提玛的形象典出在《奥德赛》中给予奥德修斯教诲的女神基尔克,通过辨析女先知第俄提玛的形象喻义,借以考察《普罗塔戈拉》与《会饮》的内在联系,把握作者柏拉图的用意。  相似文献   

9.
晁福林 《文史哲》2005,(2):26-33
上博简《诗论》第21号简简文认为不可以称赞《诗·大车》篇表露的那种“嚣”的道德精神状态。原因在于“嚣”的状态不符合恰当的“度”。我们可以通过简文从一个侧面看出孔子的情爱观念。鼓励大胆追求爱情与提倡男女情爱应掌握一定的“度”,要符合“礼”,这构成了孔子情爱观的两个基点。本简采用以诗解诗的方法,通过对《湛露》篇的分析,说明对于《大车》一篇不可称赞的原因所在。这种独特的解诗方式,展现了孔子启发弟子深入思考问题的匠心。  相似文献   

10.
张静 《社会科学论坛》2008,(11):109-112
本文将柏拉图文艺思想与斯宾塞爱情组诗《爱情小唱》相结合,通过研究,笔者发现《爱情小唱》在诗歌主题、形式上有所创新与柏拉图文艺理论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笔者从《爱情小唱》中赞颂心灵主题、追求不朽主题及创作灵感三方面受到柏拉图文艺思想的影响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1.
商贾形象在唐人小说中虽然相对暗淡,但其中也不乏优秀之作。《郑绍》是一篇反映唐代普通商贾爱情婚姻生活的小说,作者通过讲述商人郑绍在爱情婚姻中的矛盾﹑无奈以及因此而饱尝的痛苦,深切地反映出当时社会新旧价值观念交替之际,普通商贾身处其中的尴尬地位。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认为,五四新文学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倾向。这种浪漫主义倾向刻意地理想化人物和生活,掩盖了现实的真相。20世纪40年代,通过"新文艺腔滥调"的提法,张爱玲申明了自己对于浪漫主义的排斥,而特别能够体现张爱玲对浪漫主义的态度的,是她创作于50年代的小说《五四遗事——罗文涛三美团圆》。在这篇小说中,通过戏仿和影射五四一代的人和事,张爱玲表达了对于浪漫主义的嘲讽和批判。  相似文献   

13.
唐人小说中的爱情题材以其曲折生动的情节结构、风采各异的人物形象取得了艺术上的巨大成功,成为众多题材中最令人瞩目的一种。其中的《李娃传》、《霍小玉传》和《莺莺传》更以其对女性心理的细腻描绘和理性认知,成为爱情题材中的皎皎明珠。本文试以文本分析为着力点,通过对上述作品中三位女性性格特征的研究,得出结论:成长环境影响她们性格的形成。性格特征决定了她们的爱情追求和爱情结局。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通过对巴金中长篇小说中的爱情描写的分析,探究巴金小说爱情描写的独特性和它在作者整个创作中的位置与意义,并从一个侧面揭示巴金创作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不同阶段的特征.爱情线索与作者的“曲笔”《灭亡》《新生》和《死去的太阳》,是巴金早期的三部中篇.主要表现大革命时期,走向社会的青年革命者的斗争生活,特别是他们的精神状态。但三部作品都贯穿着重要的爱情线索。这些爱情的描写,在作品中各有其用,而其共同之点是把爱情作为一种“曲笔”,借以充分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和体现其创作目的.《灭亡》,从根本上说不是恋爱小说,巴金渲泄的不是爱情上的苦闷,也不是一般地表现革命与恋爱的矛盾。主要是抒发对罪恶社会极端曾恶的感情,表现在现实面前极端愤懑的心境,同时赞颂杜大心为信仰而牺牲一切的崇高人格.这些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杜大心与李静淑的爱情描写来达到的。作者曾自述道:“我创造李静淑出来给我解决爱与憎的问题”①。“我曾用了一点曲笔,加了一点爱情故事,而且造出杜大心与李静淑的关系来。”他还指出《灭亡》第十章《爱与憎》(主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当代最著名的乡土爱情剧,《乡村爱情》自推出以来,已走过了十多个年头。十年弹指一挥间,《乡村爱情》已在一代中国人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但社会大众对《乡村爱情》的评判却是"冰火两重天"。爱之者认为,该剧是一部遵循农民路线,讲述乡土情感故事的轻喜剧,责之者认为,《乡村爱情》是一部有意回避乡村现实难题,贪图制造奇幻爱情图景的"伪现实主义"之作。社会各界围绕《乡村爱情》的纷纷扰扰,已超出了一部普通电视剧的理论范围,孰是孰非、孰美孰丑俨然成为一时无法评判的"烫手山芋"。本文试图从《乡村爱情》电视剧的原初人物形象和内在叙事机理入手,通过推究《乡村爱情》的剧情发展脉络和深层次矛盾症结,渐次破解当代乡村爱情剧的症结与困境。  相似文献   

16.
《诗经.国风》中的爱情诗和《圣经》中的《雅歌》,作为东西方爱情诗歌的源头,有很多可比之处,通过对《诗经》和《雅歌》爱情诗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初民的爱情观和爱情的本质,以及不同民族文化传统对爱情的影响制约,指出人类最纯最真的感情都具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7.
《萨勒姆女巫》历来被简单地视作一部影射麦卡锡主义的政治讽喻剧,强烈的时局讽喻性限制了它的艺术性。然而,笔者发现该剧多处巧妙戏仿圣经典故来加强戏剧效果。戏仿衍生出的语境转换的压力实现了对圣经神圣意象的倒置,解构了清教权威,突出了逐巫案的荒谬并以此反思清教和人性,这种深层文本关系赋予该剧永恒的艺术魅力和道德关怀。基于此,笔者在概述戏仿理论的基础上,分析该剧通过戏仿圣经建构的倒置的圣经意象,揭示文本深层的艺术手法和道德关怀,展现其独特永恒的艺术魅力和思想主旨。  相似文献   

18.
湘妃和虞舜的感情传说是中国最早的爱情故事,反映在《尚书》《山海经》《孟子》《楚辞》《史记》《列女传》等六大系文献中。在西汉时期汇编的《列女传》中,它被列在105篇传记的首位,称为“元始二妃”,在发生的时间和编载的时间上都是最早的。从最初的记录开始,湘妃故事就包含曲折复杂的多层情节,具有明显的爱情因素,列为两性关系的正面典范,在中国文化观念中占据正统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长篇小说《上山·上山·爱》表达了李敖对现代化爱情的深刻认识。文章通过对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分析,指出作者在爱情观上的五大原则,即灵肉平等论、纯快乐论、爱情理性论、爱情达观论、攀登过程论。  相似文献   

20.
李朝威的《柳毅传》是唐传奇中一篇优秀名作。这篇小说,无论从思想内容或艺术表现形式上说,都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别具一格,是中唐传奇中的佼佼者。唐传奇取材于婚姻爱情的作品很多,其中以严格的现实主义去反映这个社会问题的作品有《霍小玉传》、《莺莺传》和《李娃传》。这些小说中主人公的命运,都取决于其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态度,她们或以顺从维护而取容,如李娃;或以反抗而被践灭,只留下一阙哀怨的悲歌,如霍小玉、崔莺莺。《任氏传》是一篇特殊作品,他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以人狐的恋爱去表现非礼教的倾向,但任氏、郑生、韦崟的生活,格调不高,且小说以任氏不得善终为结局,只可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