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作为科学的研究方法之一,假说-演绎法虽被广泛应用,但关于其内涵却存在分歧。何谓假说-演绎法?究竟是否包含假说的提出?有学者认为假说-演绎法包含假说的提出;有学者却持否定立场,认为假说-演绎法并不涉及假说的提出。前一种观点把假说-演绎法视为假说的提出及其检验的方法;后一种观点则把假说-演绎法理解为从假说中演绎出预期结果,进而对假说进行检验或确证的方法。为了明晰假说-演绎法的具体内涵,一方面,文章从科学哲学文本考察的视角对比了正反两方观点;另一方面,对假说-演绎法的概念渊源、词典解释及造成概念误读的两种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最终给出了假说-演绎法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2.
科学证据的效用与其他证据的效用相比有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它是一种非逻辑必然的因果关系,并且强调的是所有证据的效用合力。证据效用的差异通过不同类型的证据效用体现出来,它既取决于常规同类科学证据的数量多寡以及常规不同类科学证据的质量优劣,还取决于预测性科学证据的新颖性程度的差别。  相似文献   

3.
手指运用与儿童数能力的关系密切,已有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解释。功能主义的观点认为,手指表征和数量表征是相互联系、共同发展起来的,它们在功能上相互交织;具身认知的观点认为,抽象的数量表征来自于身体经验,即手指活动;神经联系的观点认为,支持手指活动与数量加工的神经网络接近或者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叠。每种理论解释都有若干证据支持,但也有不同程度的质疑。功能主义理论无法解释那些失去双手的人同样可以获得正常的数能力的现象。具身认知的观点则动摇了"脑是心理的器官"这一基本常识,神经联系的观点还需要对手指活动与数量加工的神经网络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所谓“判决性实验”(Crucial Experiment)是指那些对于某些(科学)理论(或假说)能够提供决定性的支持或否定证据的实验。一般地说,判决性实验可以描述为:设有两个彼此竞争的假说H_1和H_2,它们各自具有相应的可检验性蕴涵O_1和O_2,且O_1和O_2相互排斥,通过设计一个实验考察其结果,如实验结果为O_1,则表明实验否定了H_2而证实了H_1,如实验结果为O_2,则反之。这样的实验就是判决性的实验。表面看来,这种意见无可非议,人们普遍相信,付诸于实验的结果是能否接受某个理论的有力证据,而当两个假说相持不下的时候,设计一个公认的实验来检验无疑是最好的判决方法。然而,事情似乎并不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5.
在卡尔纳普之后,用概率的理念与方法研究科学证据和确证问题,受到许多学者的重视。在此尝试对与科学证据有关的几个重要问题从概率角度进行理解和解释,包括:证据陈述中出现的"比较级"问题、考虑到证据存在时假说的"可接受性"问题以及以信念为基础的相信假说的"合理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北方人》2007,(9)
尽管还没有找到足够的证据来推翻"第一次走出非洲"的假说,但一些新的化石证据已经在提示人们,应该以更广阔的眼界来审视这一问题。大约200万年前人类祖先最早离开非洲。走出非洲后,他们先在南亚定居,最终到达欧洲和更远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自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被提出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就一直受到学界热议,对"假说"的争议颇多。自上世纪90年代人们对"假说"进行了重新解读,提出了新的认识,进入了"新沃尔夫主义"时期。新的认识支持"假说"关于语言范畴影响思维范畴的理论,认为使用不同语言的人的概念框架是各不相同的,并因此影响他们的思维模式。而我们通过对英汉情感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发现该概念隐喻化在英汉两种不同语言中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表明在抽象概念隐喻化的背后存在某种共性的东西使人们具有相似的抽象思维,即体验——概念隐喻的哲学基础。根据体验哲学的观点可以推论出不同的语言并未影响不同的隐喻化思维。因此体验哲学理论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提供了有力的否定佐证。  相似文献   

8.
有学者认为,当前我国传媒人员的收入、学历、社会阅历等等总体上远高于受众的平均水平,这使得媒体在新闻选择、关注焦点、谈论话题上处于俯视状态,从而产生一种"俯视效应".该观点由于缺乏实证材料的支持而只能是一个有待证实的理论假说.以广东省惠州市都市报纸<东江时报>为例,运用问卷调查与内容分析等方法,对"俯视效应"假说进行研究发现,<东江时报>采编人员平均工资远高于惠州市城区职工平均工资,但该报新闻报道及该报采编人员均不存在俯视倾向,研究结果不支持"俯视效应"假说.  相似文献   

9.
证伪主义及经济学的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学的使命是什么?这是当前许多经济学者所关心和争论的问题。从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哲学出发,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证伪主义要求任何理论(假说)要成为科学,应该具有可证伪性,即可能被事实推翻却没有被推翻,也就是假说必须得到真实世界的检验,必须能够解释真实世界。经过分析表明,经济学要成为科学必须满足科学划界观的要求,必须能解释世界,得出可被经验验证的假说,也就是说经济学的使命就是:解释世界、推测行为。同时,现代经济学的发展恰恰就体现于经济学能对世界上存在的大量经济现象和人类行为作出可被经验验证的解释上,体现于其释能力和推测能力的不断提高上。也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所谓的经济学帝国主义。此外,还提出了进行经济解释的一般方法步骤。  相似文献   

10.
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方法看效用价值论在研究中存在一些问题,而专门从这一角度与之商榷的文章不多。本文则是从这一角度与效用价值论的观点进行讨论。笔者首先分析了效用价值论偏离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来分析商品价值和把马克思主义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简单化、片面化的错误,然后分析了效用价值论在科学抽象法认识和运用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科学证据研究中,存在"正相关"和"高概率"两种科学证据的概率定义。从这两个定义出发,能够比较清晰直观地解释科学证据的许多相关问题,如科学证据中的"比较级"和"可接受性"等。然而,两个定义自身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缺陷:"正相关"不是证据的充要条件,"高概率"也不足以使证据之为证据。  相似文献   

12.
库恩是历史主义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他既不满意于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哲学 ,也不赞同波普的批判理性主义的证伪主义的科技哲学。他力图结合科学发展史本身的大量事实 ,勾画出一种动态的发展模式 ,在科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对科学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纵观他的整个哲学思想 ,他的理论体系在逻辑上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作者主要就他的范式理论 ,利用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从三个方面给予了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13.
证据在诉讼理论与司法实务中的重要地位毋庸质疑,诉讼过程实际上就是证据的运用过程,证据的运用直接决定着诉讼的结果。从当事人及代理律师的角度对民事诉讼中证据的运用做一宏观上的把握,分析了如何运用证明对象、证明责任、免证规则、举证时限、证据规则、证明标准等一系列具体证据制度,实现诉讼目的。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历来十分强调发展的问题。纵观邓小平的发展思想 ,其鲜明的特点为 :注重重点发展、全面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这种科学发展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非法证据能否采纳为定案依据问题在诉讼法学界一直存在着激烈的论争,从世界各国的司法实践来看,各国的具体做法截然不同。从非法证据的概念入手,在阐释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等国非法证据适用原则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我国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相关理论,认为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必须建立我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制度,提出了建立非法口供、非法物证、非法衍生证据排除规则以及非法证据效力相关配套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16.
科技论文参考文献的作用及引用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参考文献是科技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体现科学的继承性,为作者的论述提供科学依据,并因引用文献节省篇幅而使论文内容精练、结构紧凑。本文主要阐述了科技论文参考文献的作用和著录原则,指出了科技期刊引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科学革命论在阐述现代科学演进中作为主流思潮的同时,其意义在无限扩展中导致认识上的诸多困惑。本文批判了科学革命这一基础概念被滥用而陷入的困境,提出对科学革命论的质疑和淡化。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对科学革命论予以修正,用科学发展论构建现代科学演进的概念图景。  相似文献   

18.
创新概念进入科学哲学论域的认识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科学创新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理论框架,从现实的生活世界出发,以实践作为其研究的逻辑起点探讨科学的哲学问题,实现了科学哲学研究的生存论转向.  相似文献   

19.
县(市)科技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础,如何发挥科技对县(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持和促进作用,成为县(市)政府部门的重要课题。通过对辽宁省部分县(市)科技进步态势的相关指标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其科技投入、科技产出和自主创新等指标的具体情况和基本特点,总结差距和不足,为各级政府制定县(市)科技进步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40年代开展的神农架探察是中国现代科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这次探察初步揭开了神农架的神秘面纱,为后来神农架的开发提供了论证基础,开我国单纯的学术考察与实用考察相结合之先河。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有关对这次科学考察的背景及结果报道甚少,众说纷纭,错误甚多,组织者贾文治编撰的《神农架探察报告》至今未曾刊布。本文作者经过20余年的调查、实物收集和人物探访,对这次考察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了解,同时对《神农架探察报告》作了校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