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商丘古城是一座很有科研价值的龟城,其城郭、城湖、城墙三位一体"天圆地方"的格局,是在谙熟水土地脉、悟彻历史文脉、尊重地域个性基础之上融"法天象地"原则、"天人合一"精神、"取象比类"方法与"象、数、理、气"逻辑于一体,精妙运作于城市设计、规划的一个典范之作。商丘古城"龟象"城池格局既是殷商文化濡化的具体表现,蕴涵着博大精深的人文内涵,又是商丘"三商之源、华商之都"历史地位的有力佐证,沉淀着悠久厚重的历史底蕴。商丘古城为龟城的论断,将对商丘古城"申遗"、西周宋城考古与"联合申遗"乃至商丘城市形象塑造等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商丘古城:"世界遗产标志"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表象符号的图形看,商丘古城“外圆内方‘古铜钱币格局…与“世界遗产标志”如出一辙,都是人类古老文化中“天圆地方”哲理的应用;从表象符号产生的时间看,前者出现在公元1540年,要比后者出现的1978年早438年;从表象符号的文化渊源与文化内涵看,两者同出一理,都是中华古老文化的运用与体现。如此说来,商丘古城之于世界遗产标志,便有了一种“家”的感觉。有鉴于此,我们把商丘古城称为“世界遗产标志”城。  相似文献   

3.
在对商丘古城旅游资源定量与定性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古城旅游产品和旅游景区的重点开发规划,并从保护规划、交通设施和服务设施等方面探讨了商丘古城旅游开发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生态理念来观照寿州古城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利用,并以寿州古城文化遗产正阳关"肘阁抬阁"为例,对其起始渊源、历代传承、传承现状和存在问题等进行了分析,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三方面探讨了"肘阁抬阁"的生态构成.寿州古城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在对其保护与发展过程中涉及传承人、传承技艺等艺术本体因素以及经济、文化、社会等非本体因素,因此要同时兼顾内在传承与外在发展的问题.此外,在保护与发展中必须以人为本,重视文化遗产的原生态,要根据生态理念的内涵明确寿州古城文化遗产传承的活态性和可持续性,希冀为寿州古城其他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平遥古城的原真性保护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真性是验证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则。根据“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念、原真性的含义,探讨了平遥古城原真性保护中注意的几个问题:维护古城的原真痕迹;保持古城应有的人气;合理利用资源、保持社会稳定发展。正确处理社会发展与原真性保护的关系,使平遥古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城保护与西部大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归纳了中国古城的历史特点;提出了现今在历史古城保护方面诸多认识上及做法上的新问题;指出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保护古城,须遵循四性原则原真性,整体性,可读性,可持续性.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掀起,如何有效地保护西部地区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历史保护的教育,以及筹集必要的保护资金,已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7.
苏州古城的世界遗产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即将在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引发了苏州古城保护的热烈讨论。从丽江古城、平遥古城的保护与发展经验来看,现状苏州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地并非易事。调整发展对策、寻找保护与发展的新思路,是推动苏州古城保护,迈向世界文化遗产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8.
古城是在历史文化的影响下经岁月的沉淀而形成的,古城旅游景观无不浸润着传统文化的营养.当代中国古城旅游景观规划中传统文化内涵的缺失问题越来越受到旅游规划学界及艺术学界的关注,本研究以中国传统理论范畴"意境论"作为指导,对旅游景观概念进行了探析,建构了古城旅游景观意境的审美机理,解析了凤凰古城包含天象、建筑、风水、人文活动等旅游景观意境的构成要素,以期能更好地挖掘古城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通过阐述视觉文化的内涵并梳理其渊源,将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与视觉文化相结合,以"丽江古城形象"为研究个案,作为纳西文化研究的文化窗口。东巴象形文字、丽江古城标志性景观、丽江古城明信片、丽江古城影视作为"丽江古城形象"的凝视对象,对少数民族形象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视觉凝视与文化中,既有游客与文化的相遇与碰撞,影像与文化的相遇与碰撞,也有文化与文化的相遇与碰撞。视觉文化研究应该阐释与破译民族文化生成和发展过程中赋有的文化符号与意蕴,揭示民族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以深入理解该民族的生命、生命与文化本身。  相似文献   

10.
丽江古城的魅力是由古城的"道",所反映的"器",以及"道"与"器"的关系变化所决定的.换言之,丽江古城物质文化实体是在不同时期所反映出同时代的纳西族精神文化,二者相互作用,贯穿始终,二者的共同点可归结为"和而不同".这构成了丽江古城特有的文化,使之成为中国西南边陲以至世界上的一颗耀眼明珠.  相似文献   

11.
晋阳的历史年龄已有 2 4 99年 ,晋阳兼称太原则已有 2 2 4 9年了。太原 ,尽管宋初统一战争中有堕晋阳而建太原之沿革 ,惟从地名学、从原始居民传承、从政治地缘等视角看 ,由晋阳到太原 ,都是一座持续发展之城 ;战国赵、十六国前秦、北朝东魏、北齐、唐、五代后唐、北汉七朝都或别都 ;向为中央肩背而国家安危兴亡所系及其“表里山河”天下独有之地理形势 ;地处古来华夏族旱地农业文化与戎狄游牧族草原部落文化接合地带 ,是以为民族融合之会归及其多元文化 ;具有太原老陈醋、晋祠大米、汾酒、太原葡萄酒、并州快剪刀等独特的传统工艺与特产 ;典型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造就了一代代典型历史人物及其典型的社会性格 ;晋阳古城待发掘的恢宏遗墟及其城郊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西安地区各朝代古都文化之主要内涵与基本特点,结合大量史料,对西周、秦、西汉、隋与唐王朝都城之规制、建设、平面布局、主要建筑之思想理念进行剖析。分析认为:西周都城文化充分反映了周代礼乐文化;秦都城文化体现了大一统的精神;汉长安城文化以尊儒思想为主体,整合了前朝相关理论,并有所创新;隋唐长安城文化表征了多元文化的开放气象。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长安文化的形成,对长安文化的地域范围、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长安文化涵盖的区域划定在秦之内史、西汉之三辅与唐代之京畿道范围之内;长安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经历了孕育期、萌生期、形成期、繁盛期和后续发展期5个历史阶段;长安文化的内容主要涉及宫室建筑、祭祀礼制、宗教活动、学术艺术、服饰饮食、歌舞竞技等6个方面;长安文化的研究成果丰硕,但其学术性和理论性有待提升。分析结果表明:为深入推进长安文化研究,应当加强领导与整体筹划;突出重点、着力推进长安文化中周秦汉唐古都文化研究;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群众性普及工作。  相似文献   

14.
书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教育组织模式。流坑董氏家族书院始创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鼎盛于两宋,衰落于元代,复兴于明清。千余年间,流坑先后创办了名为书院、书屋、精舍等各类学校40余所,培养出文武状元各1名、进士34名、举人200多名。流坑董氏家族书院教育的发展,主要特点有三:一是教育目标的两重性;二是教育经费来源多样性;三是师资来源的家族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先秦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为轴心来论证古代城市文化的形成原因,以《诗经》为材料阐述古代城市文化的精神历程和时代特征,解说了古代城市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形成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它指出了先秦之际,在个体与群体,自然与社会的杂揉中,形成古代城市文化发展的一条线索。  相似文献   

16.
绍兴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都城,始建于越王句践七年(前490),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这座由越国大夫范蠡主持兴建的古都,在城市选址、规划理念、空间结构和都城模式等方面,充分体现了周代的建都礼制.秦汉以后,这里相继成为山阴、会稽县治,会稽郡、越州、绍兴府(路)治和东扬州、浙东观察使、两浙东路治所,是一座始终以行政中心功能为主的传统城市.25个世纪来,从城市地理环境、人口数量、用地规模、功能布局到城市肌理诸多方面,按照城市自身规律发展,保持了非常明显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这种城市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又不断累积、丰富、深化了城市文化的内涵和历史记忆,推动着城市文明的进步和深入.  相似文献   

17.
刘宋"分荆置郢"与夏口地位的跃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朝刘宋实施的"分荆置郢",对于"分荆楚之势"效果最著.而对于武汉城市发展史来说,夏口由荆州江夏郡郡治所在地升为郢州州治所在地,地位较前得到跃升;郢州成为荆、扬之间的缓冲地,对于荆州影响建康政局的能力是一个致命的削弱;夏口城市的军事功能大幅提升,南朝宋的灭亡,齐、梁、陈的兴替,南北争衡,隋的统一战争等战事均与夏口相关;古郢州城垣和城市经济得到发展,夏口一带迅速成为人口集中的一方都会,从而迎来武汉城市发展史上的"郢州城"时代.  相似文献   

18.
在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清廷不得不寻求变革。无论是戊戌变法还是清末新政都将学习西方当成第一要务,直接导致了西学的兴盛、中学的颓败,国粹派应时而兴。国粹派是晚清重要的学术文化派别,不仅致力于宣传民族主义思想、复兴传统文化,还孜孜以求于对古籍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国粹派较早地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提倡并践行着文化遗产的保护。国粹派保护文化遗产的方式多种多样,除征集、购买古籍外,还亲自访查古籍、示范编撰古籍,并将宣传和传播古籍当成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鉴于近代中国文化遗产流失严重,国粹派呼吁通过制定文物保护法来保护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9.
两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时代。其特殊性首先表现在:政治上积贫积弱,受到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 政权的滋扰,远不能与以前的朝代相比。但同时,它又是一个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发展的时代,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占有很 重要的地位。它的政治的特殊性与经济文化的繁荣同时体现在它的立法过程之中。两宋的立法,尤其是经济领域的立法,也 就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法,在中国古代的法制建设史上具有重要的开创性的意义。两宋的经济立法吸取了前代的法律中 的合理有用的成分;同时,两宋的经济立法的专门化对宋代乃至后世经济领域的立法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成为宋代以降 立法的典范与蓝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