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陈燕 《学术探索》2009,(3):7-11
在我们提出马克思哲学的“人类学哲学”的理解范式之后,一个重要问题是:这一哲学的存在论基础是什么?找不到这一点,人类学哲学就无以立足。结论是:这种存在论基础是人的社会存在。这是包含人的自然存在、人的关系存在等等于一身的核心范畴。本文从人的存在开始,讨论了人的自然存在、关系存在与人的社会存在。认为它是马克思全部人类学哲学理论赖以出发的存在论基础,这就是说,马克思人类学哲学的存在论基础,不是“物质”,不是“实践”,也不是“社会存在”,而是人的社会存在——人在物质生产和生产关系中的存在,在他所构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中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安之 《家庭科技》2014,(11):16-16
平时上班忙,下班第一件事就是冲进厨房。我家是这样的格局:我在厨房煎炒烹炸,先生在客厅读书看报,女儿在自己房间做作业。各自为政,互不干扰。只有到饭菜上桌,一家三口才坐到一起,说点闲话,吃完饭又各自忙碌。久而久之,我发现三人之间的话题越来越少。那天,下班后我依然在厨房里忙碌,突然感觉身后有人,回头一看,先生居然站在厨房门口。我抬手看表,时间有点晚了,问他:"饿了?马上就好。"  相似文献   

3.
“我看见……”是王小妮诗歌的最常用句式,也是理解王小妮诗歌的一把钥匙。从三个方面考察了王小妮的诗歌:主体“我”(即诗人)的个性特征和与万物齐一的精神境界;诗歌文本所呈现的艺术世界,其核心是对诗人所理解的生命本质的呈现,即诗人之所“见”;主体认识和感悟世界的“看”的直观方式以及“处低”的智慧。  相似文献   

4.
"人作为目的"原本应该是一种教育现实,但是真正的现实却往往是"人被遗忘",于是它才有必要成为我们今天对未来教育的一种合理想象和希望--一种教育理想.针对人被异化为金钱和分数奴仆以及"我-它"关系遮蔽"我-你"关系的现状,教育应当做到"把人当人看",珍视每个人的尊严,最大限度地适合每个儿童;应当"使人成为人",引领人超越自身,"相遇"在"我-你"关系中.  相似文献   

5.
韩民青 《学术研究》2001,46(1):13-21
人的哲学、社会哲学、哲学人类学可称为"三大人类哲学",它们的兴起是近年国内哲学研究领域中一个不争的事实.人的哲学、社会哲学、哲学人类学赖以形成的客观依据是什么?如何准确把握它们各自的性质、对象和内容?如何正确认识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何在准确界定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展开更深入的研究和积极建设这些关于人类研究的哲学学科?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较广泛、深入的研讨.  相似文献   

6.
“我们都是目光的猎物”:福柯与视觉文化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规训权力的目光与"人文科学"(精神病学、心理学、临床医学、犯罪学等)是一种共谋和相互支持、相互加强的关系,它们是一起"发生"的:"人"的诞生是他被规训权力的目光所捕获以及相应的知识生产的产物,或者说,"人学"和"人"都是在这种规训权力的目光下、在"被看"中诞生的."人"并不是观看的主体,相反,他是目光的猎物.福柯把其对视觉文化的反思提升到了一种对西方现代文化、现代性、现代权力进行根本性批判的高度.  相似文献   

7.
从语言叙事到图像叙事的转向,视觉图像对意义的直观性承载与传播改变了主流价值观认同的主客体经验关系,展开视觉图像的表意样态就成为主流价值观认同的题中之意。主流价值观认同是通过图像对现实世界的视觉表征来完成的,图像符号的能指和所指构成视觉表征的表征轴,图像符号的生产者和观看者构成视觉表征的交流轴,视觉表征的四边形结构指向了主流价值观认同的表意样态。生产者和观看者的视觉素养解决的是主流价值观认同的主体性能力问题,媒介视觉素养为生产者和观看者的主流价值认同提供了体外化技术延展。观看与被观看在视觉表征关系中的权力配置是视觉体制的基本问题,观看与被观看的视觉权力架构成为主流价值观认同的体制性力量。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对"看"有着特别的兴趣.这种兴趣首先是他在现象学中引出和培养起来的.在西方哲学史上对看的重视最终却指向了一种特别的看的样式--对理智的直观这种理论的凝视.笛卡尔在这个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将"我思"之直观作为一切确定性的基础.在他之后,看的关系成了表象和被表象的关系.海德格尔在基础存在论中指出了人生存的原初的"看"的样式,从而说明,哲学史上占统领地位的直观这种看的样式,实际上是原初的看的衍生样式.但是这种衍生的看以数学的平均样式成为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科技时代对物的片面的看的方式导致"座架"的形成.在座架中,世界变成一个图像,人作为表象的主体获得对世界的完全的统治.但是座架对人的存在隐藏着巨大的危险.如何摆脱这个危险,是我们这个时代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徐杰舜 《学术探索》2012,(1):97-104
人的本质在于文化,而文化是需要表达的;文化需要表达,而表达则是需要发现的。对人和人的一切行为方式洞察的表达就是文化发现。文化发现作为人类学洞察性的一种文化表达,便赋予我们一个发现文化的使命。发现文化实际上就是人类学的一种应用。  相似文献   

10.
何浙丹 《江淮论坛》2014,(2):87-91,129
画家的"看"是有灵性的身体活动,它诞生于事物之中,是事物的自我观看与画家观看事物相统一的双重视看,也是主动与被动的双重交织。画家的"看"具有自反性,能在身体内完成反思;同时"看"是一种揭示,经由可见性导向作为可见性内衬的不可见性。画家的"看"是他通过身体与事物之间构成的深度体验关系,它本质上并不可见。  相似文献   

11.
闫霞 《兰州学刊》2008,(12):180-183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宋诗虽然没有唐诗的耀眼光芒,也算是别有天地,但是在明代,宋诗是一个被严厉批判的对象。为什么会这样呢?文章拟从四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一、在明人看来,宋诗多劳心之直陈,少形容之妙;二、宋诗过于纠缠于理、道,思维方式上重思辨,违背诗的形象思维规律,创作少兴少象、少情少趣;三、宋人好用典故,好以文为诗,诗主意主理、少韵少味;四、与明人的政治、文化诉求及诗学理想有关。这些因素共同酿成了明人根深蒂固的反宋诗情结。  相似文献   

12.
人们把孔子尊称为圣人,可见孔子的地位与形象之高大。然而根据先秦典籍记载,孔子最初并不是一位圣人,而是一位君子。君子与圣人有何区别,孔子怎样由君子到圣人,孔子为什么会成为圣人,这很值得我们去研究。  相似文献   

13.
毕登程  隋嘎 《学术探索》2013,(2):111-114
像一切原始时期的民族一样,佤族的远古历史也主要曲折地隐藏在它的神话故事和神话史诗中。通过对佤族反映远古时期生活的神话史诗《司岗里》和《司岗格——西念壤》的解读,我们便可弄懂这样几个重大历史问题:什么是司岗里?佤族怎样走出司岗里?为什么走出司岗里的佤族叫阿佤?什么叫司岗格——西念壤?佤族怎样在大洪水后分出另一个大支?为什么耿马、沧源的佤族新支自称为巴饶?弄懂了这些关键问题,佤族远古历史的路径便已基本清晰。  相似文献   

14.
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类高级人才的摇篮 ,高校只有在重视人才的前提条件下 ,大力引进人才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和壮大。为了引进人才 ,需要转变观念 ,在机制上做到人尽其才 ,还要防止“近亲繁殖” ;需要加强管理 ,从思想上、政治上、生活上多方面关心教师 ,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愉快的环境。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时期,客观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民内部矛盾.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矛盾,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社会稳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我国现存的人民内部矛盾,实际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表现.只有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辅之以思想政治等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相似文献   

16.
邓淑兰 《学术探索》2012,(1):124-127
以书、画、诗、文闻名于世的赵孟頫,因以宋室王孙的身份出仕元朝而备受争议,关于仕元也一直是其研究的焦点。本文结合赵孟頫《松雪斋集》及其经历,对学界有关这一问题的某些看法提出异议:赵孟頫是贰臣抑或逆子?赵孟頫是主动出仕还是被动出仕?赵孟頫力求外任是甘于淡泊还是无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管理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营企业带有浓厚的家族化色彩 ,与其它企业制度形态相比 ,家族企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对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管理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在民营企业创业之初 ,这种管理方式有其合理的一面 ,曾经造就了许多传奇式的企业和企业家。但随着企业的发展 ,这种经营方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对企业自身做强、做大构成严重的制约  相似文献   

18.
傈僳族是一个受基督教文化影响较大的民族。由于历史原因,傈僳族没有高度完善的本民族文字体系,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主要以世代口耳相传为主,它的"以小为美"、"以弱为美"心理的形成相当程度地制约了女性在文化、教育、择业、生存等方面的发展,缺乏一种自我的与主流文化对话的平台。但是在实际婚恋生活中傈僳族女性却以一种或隐或显的话语霸权站在幕后、前台拓展了女性在本民族中的生存空间,获得了应有的女性意识和自我表达模式,共同构筑了傈僳族群体的婚恋伦理价值观,彰显了她们强烈的自我言说内涵。  相似文献   

19.
许佳俊  李志峰 《阴山学刊》2020,(2):58-63,93
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派令人高山仰止的大师,其创作中的种种变形意象阐释了人的生存如一只红脚鼹鼠般孤独,只能局限在它的狭隘而又黑暗的地洞中;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可谓中国古典文言小说的高峰,其笔下的人鬼狐妖有孤苦,亦有悲愤。二人在自我的“冷落荒斋”借著书立说抒发自己内心的抑郁苦闷,展示对人的生命存在的热切关怀。作为个体,他们是踽踽独行的孤独者;放大到集体,它们是浮生社会的殉难者;“半窗寒烛”,他们都是力透纸背,企图超越极限的艺术家。透过卡夫卡与蒲松龄的小说创作,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亦真亦假的虚悬世界。  相似文献   

20.
曹滢 《学术探索》2012,(9):108-109
人物故事是特稿选材的一个主要方式,因为人物故事能充分体现可读性和人情味。本文对两个特稿例证的分析说明,没有故事,没有人物,就不是一篇能够吸引人的特稿。这也是记者在日常报道中与编辑部讨论最多的问题:"特稿写什么?"——特稿写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