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的时代背景下,生态哲学思想产生了,它是当代社会反思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哲学形式,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则从实践的角度解释人与自然间的对立与统一、异化与和解,主张在实践中促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因而理解和挖掘马克思人化自然观中的生态哲学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面临生态危机寻求解决方案的时候,生态理论领域展开了马克思是否具有生态学思想、马克思是否主张人类中心主义等相关问题的争论,这表明了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呼唤,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是离不开马克思的思想。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哲学立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学思想。实践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是生态自然观,主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人道主义相统一。实践唯物主义的目标是要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加以控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和解。共产主义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社会。  相似文献   

3.
巩英洲 《社科纵横》2010,25(4):102-106
从对追求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视野来看,马克思自然观中有着极其丰富和深刻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而且是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哲学思想。马克思把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放在对资本主义的社会批判中深刻地揭示了当代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源,把自然的复活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认为只有人的全面解放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这一深邃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对建设当代人与自然和谐之道和人与自然和谐社会都具有现实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一部重要著作,其内容深邃博大,不仅包含着丰富的经济、政治、哲学、美学思想,而且还蕴藏着丰富的生态自然观,对人与自然的论述独到而深刻,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为了阐述劳动异化理论,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异化现象,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科学地阐明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问题,强调了自然界对人的本质确证的重要意义,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的本质统一性,提出了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这些思想…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5,(3):143-145
马克思在批判和继承过去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尤其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人本学)的基础上引入科学的"实践"范畴,进而在建立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确立了"新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品格,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在理论上区别开来。因此,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是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关于自然界、人、社会的内在本质及其发展轨迹论说的一把钥匙。笔者认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正是最集中地展现马克思实践观的最基本特征,即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统一的特征的文章。  相似文献   

6.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先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任务.生态文明的许多内涵及其思想原则.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作过论述.尽管马克思没有使用"生态文明"这一概念,但这些论述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马克思分析了人、自然和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这实质上是指出了生态文明观念的哲学基础.马克思提醒我们要从人的社会实践的角度了解自然的价值,而生态文明观念恰恰是人、自然和社会在实践领域的一次综合.  相似文献   

7.
本体论是哲学研究的基础性理论.马克思虽然在其著作中没有专门论述过本体论问题,但却持有一定的本体论立场.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可称之为一种实践的、人性的本体论.在马克思那里,实践是自在世界和属人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也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是生成论,而不是预成论.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胡莹 《学术交流》2012,(9):25-28
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运动当中,美国学者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在生态学维度上重新梳理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当中蕴含的自然-人-社会三者有机统一的生态唯物主义思想,而自然-人-社会三者有机统一的生态唯物主义思想就是福斯特重建马克思生态学思想的哲学基础。在福斯特对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进行生态学向度上的重新阐释过程中,将哲学视角扩展到马克思理论当中被人忽视的思想,进一步展现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理论的完整性和深邃性,帮助世人向马克思本人的本真思想迈进了一步,使世人在生态学领域"靠近马克思",同时也为解决当下的生态危机困境提供了哲学范式上的致思。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及论述,阐明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及实现形式和途径,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和作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促使我们在哲学层面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马克思自然观的深入研究成为历史的必然.马克思著作中关于自然观点体现的归纳,对生态文明思想研究有重要指导意叉.  相似文献   

10.
回归现实生活 --哲学视野的根本置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代哲学是一种科学世界观,现代哲学则是一种生活世界观.从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即是从科学世界回归生活世界,从本质主义转向生成性思维.回归生活世界是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现代西方哲学家们所理解的生活世界只是人的日常生活或日常的语言交往;而马克思认为生活世界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是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董事及董事会既是公司治理的主体,也是公司治理的客体,处于公司治理承上启下最为核心的地位.董事及董事会不可能具有独立性或中立性,这是由每位董事与生俱来的身份差异决定的.现行公司法一味强调董事和董事会的独立性,而相应的董事选举制度设计并不支持董事的独立性要求,致使董事角色错位,严重影响了公司治理的效率.应明确承认不同类型的董事由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提名选任,并由提名人对被提名人的职务侵权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王越芬  郜娜 《社科纵横》2010,25(10):120-122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22年,政权由一时强大到失去执政地位,退守台湾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党建的失败是其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本文旨在从党的建设的角度,通过分析国民党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三方面的失败,阐述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高洪 《日本学刊》2006,(3):32-40
日本民主党作为最大的在野政治势力,十年来一直在日本政治局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6年4月,民主党因“伪造电子邮件”的政治败笔又经历了一次新的整合,素以手腕老辣、信念坚毅著称的小泽一郎终于走上前台。随后,作为两大保守政党间新一轮较量的千叶县国会议员补选以民主党候选人的胜利结束。民主党的变化给日本保守政治局面带来新的波澜,但无论是对于民主党还是小泽一郎来讲,只有主张相对温和与稳健的内政、外交政策,才有可能走出自己的困局。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9,(11):104-109
历史学与现代社会科学的相互影响和彼此融合,是开展学术研究以及推进社会科学各学科发展的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关于社会科学与中共党史研究的交融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研究中还存在着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缺乏从整体上关注和审视党史研究的社会科学化取向。因而,通过研究个案的学术史梳理和考察,为不断深入推进党史研究的社会科学化取向提供新思路。这是不断完善党史研究方法论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8.
尚会鹏 《日本学刊》2007,(2):95-108
本文从“心理—社会均衡”理论出发,认为作为日本人的基本人际状态的“缘人”,认知的参照群体不像中国人的群体那样具有恒定性,而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自我认知的文化机理是:“个我”与“群我”的融合;“表我”与“里我”的熟练切换以及序列、位置对于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这种文化机理构成一种“缘人”的“自一他协调”式的自我认知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亦有弊,在社会发生了较大变化的今天,日本人的自我认知模式也出现了变化的迹象。  相似文献   

19.
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范式的演进经历了从极"左"的理论范式到改革的理论范式(或过渡的理论范式),再到当代的理论范式的转变。决定这一转变的是这种理论所置身于其中的全球化环境和实践的转变,以及从事这一实践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这种变化的环境和实践的科学判断。面向全球化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范式仍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吴占军 《日本研究》2007,44(3):71-76
经历了黑船袭击阵痛的日本,很快确立开国思想.仔细分析幕末日本的对外意识,从其最初就与东亚"华夷秩序"保持暧昧关系,到"脱亚入欧"醉心于西方列强制定的弱肉强食原则,最终发展为走上侵略亚洲、争霸世界的军国主义不归路,可以得出日本这一选择决非偶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