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9年<人民检察院组织法>首次提出,1982年宪法确认的法律监督,是我国国家制度建设中具有承上启下重要历史意义的立法事件.由于种种原因,法律监督的历史意义未受到重视,并导致法律监督的基本理论和制度没有获得应有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必要制定一部<法律监督法>,以更加全面认识我国法律监督产生的历史价值,促进我国法律监督的基本理论研究.没有<法律监督法>的法律监督不但不合理而且不现实.  相似文献   

2.
高鸿钧 《求是学刊》2014,(3):84-93,173
法律全球化表现在不同维度,既有自上而下的法律全球化,也有自下而上的法律全球化,还有新商人法那样特定领域"横行"的法律全球化。法律全球化对民族国家政治秩序和法律体制提出了挑战。当代关于法律全球化的主要理论范式对于思考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具有重要启示,但它们也存在某些缺陷。在法律全球化中,中国既面临挑战,也面临机会,只要深化改革,推动开放,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并对构建合理的国际、跨国和全球政治与经济秩序,做出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法律的基础是什么,这需要从其历史基础、社会关系基础以及道德与宗教基础三个维度来考察。实证主义法学派是把法律视为政治工具,自然法理论则把法律视为道德工具。而历史法学派则把法律看做群体记忆的表示,历史发展中的社会特质。实证主义法学理论与自然主义法学理论之间的紧张关系在最近几十年中开始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缓和,然而,自然法学者与实证主义最终在对法律规则的解释上还是分离的。实证主义与法律自然主义之间的争论所缺失的是对法律历史维度规范性意义的认识,这种冲突可以在历史具体情形中得以解决。历史在其动态意义上与政治和道德、意志和理性一起成为法律的基础。必须援引历史才能对法律产生一种适当的理解。将历史法学加入到流行的政治法学派和道德法学派中去,以一种新千年的眼光来看待处在危机中的西方法律传统,以及西方法律传统与其他法律传统的融合。上述三大学派的融合,即或许可称做整体性法学。  相似文献   

4.
法律与全球化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持人语:全球化已成为当代世界的标志性特征。全球化问题由西方学术界提出和讨论之后,很快就成为国际学术界普遍关注和研究的论域,并且构成了近20多年来国际学术界最为重要且最具热度的论域。以全球化时代的法律问题和法律全球化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法律与全球化研究,更是当今国际法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热点领域。从目前的情况看,美国、英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法律与全球化问题研究的中心。在这些国家,由于法学各学科和各学派的学者纷纷把全球化作为理论研究的新领域,法律与全球化问题不再像十多年前那样主要由国际…  相似文献   

5.
作为当代美国法律文化特色的工具主义法律观,其兴起得益于一场法律的工具主义改革.面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的急剧变革,普通法遭遇到了严重的危机,甚至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负面力量.为解决这场危机,美国爆发了一场法律的工具主义改革,其主张是革新普通法的观念,以工具主义法律观取代形式主义法律观.这场改革拉近了法律与社会的距离,奠定了美国法律实质化特色的基础,并对后来的法律理论与实务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代美国几乎所有主要的法学流派在根本上都对法律持工具主义态度,在法律职业与法律教育的实务中也更是处处体现了工具主义法律观.  相似文献   

6.
法律全球化的实现途径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玉军 《求是学刊》2004,31(1):80-84
文章考察了当前比较有典型意义的几种法律全球化理论,区分出实现法律全球化的几种途径,特别是以现代商人习惯法为基础实现法律全球化的途径,借以回答法律全球化是否可能,将以何种方式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实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正义观,对于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启示.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恩格斯正义观问题的研究,一方面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研究视阈,概括了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基本要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当代价值;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未能全面深入地解读马克思恩格斯文本著作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它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理论取向;二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的生态文明观意蕴;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结构的基本要素.中国学者时马克思的生态文明观的全面继承和创造性发展,以及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发展的伟大实践,都充分显示了马克思的生态文明观在现时代的科学价值和强大生命办.  相似文献   

9.
权威的正当性问题是政治哲学和法律哲学的核心问题.拉兹构建了服务性权威观,并将服务性权威观的依赖论、常规证成论和优先论这三个命题运用到法哲学中,倡导一种有限且敏于语境的法律合法权威观念.他认为法律是否具有合法权威以及所具有合法权威的范围因人而异、因具体情形而定.这一理论观点否定了公民服从法律之一般政治义务的存在,其理论旨趣在于捍卫公民的自由.  相似文献   

10.
论法律推理中的利益衡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仲衡 《求是学刊》2003,30(6):81-86
法律推理中的利益衡量是法官解决疑难案件的重要思维视角和思维方法,本文探讨了法律推理中利益衡量产生的司法实践条件和理论背景,分析了它的概念及运行过程,阐述了研究法律推理中的利益衡量问题所具有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俄罗斯法治进程中,受国家制度变革的影响,不同时期主导性法律观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从十月革命前到苏联时期,再到当代俄罗斯联邦,主导性法律观在历时态上展现出一个演变过程。宗教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主导十月革命前法律观念,政治因素则成为苏联时期法律观念的风向标,当代俄罗斯受理性主义法律思想的影响,社会因素成为法律观念考虑的主要成分。与前两个阶段相比,当代俄罗斯法律观根本性的转变,基于理论基本立场变化,法律工具论色彩淡化,法律的阶级属性让位给社会性,人本化的法律价值取向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6,(4):86-89
法律渊源理论可以区分为法律形成立场和法律适用立场,前者具有为立法者和立法活动提供思路、帮助认知法律、进行法学研究的功能,后者具有对法律实践活动尤其是司法裁判活动提供最直接的指导、补充和丰富了法律方法论的功能。两者区分的原因在于对"法律"的理解不同,是法律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产物、对不同法律思想的回应。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世界的法律发展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趋势与图景。法律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仍在继续推进,法律全球化、区域化的潮流来势迅猛,法律本土化、民族化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些发展趋势不仅会影响整个世界的法律总体格局,还会影响各个国家国内法律变革的方向。中国的法律家与法学家应当认真面对和思考当今世界法律发展的趋势与潮流。一、法律现代化以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为推动力,从十七八世纪的西欧开始,世界各个地区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或先或后地发生了空前急剧的历史变革。这一空前急剧的历史变革过…  相似文献   

14.
论自然物的法律主体资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海涛 《社科纵横》2004,19(3):79-80
从传统法学理论而观 ,法律主体只能是人或“模拟人” ,以自然物充任法律主体是不可接受的。本文欲探讨自然物之法律主体资格问题。择其要者可分为 :自然物成为法律主体的理论依托及实践可操作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加入WTO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经济全球化也必将给法律制度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法律制度、特别是经济贸易法律制度将逐渐表现出共通性。探索经济全球化与法律共通性的命题成为国际经济法学研究、比较法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法律修辞与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传新 《求是学刊》2012,39(3):84-90
论者通常把修辞与逻辑对立起来,很少论及二者如何统一于论证过程,而在法律领域尤其需要这种统一.法律的学科特点在于其推理前提的开放性和结论的封闭性,因而在法律推理过程中,需要通过修辞将开放的前提集合论证为可接受的封闭性前提集合,也需要通过逻辑根据封闭的前提得出必然的结论.文章通过对法律推理过程及其特点的分析,论证了法律修辞与逻辑的统一性,即逻辑是修辞,是最具说服力的一种修辞;修辞也是逻辑,是在无法直接进行演绎推理时所备选的逻辑.其目的都在于提高法律推理结论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主义法学作为后批判法学的一个分支,在美国的理论界和司法领域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女性主义法学在批判传统法律理论和现行法律制度的时候,运用了意识觉醒、女性主义实际推理和询问妇女问题的方法。这种法律观(包括其法律实体观和法学方法论)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陷,因此无法与传统的理论相抗衡——这也决定了女性主义法学无法实现其解构传统法律文化的初衷。  相似文献   

18.
从历史上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总是与马克思主义观紧密相连;从逻辑上看,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研究的意义至少表现在学术、理论和实践三个层面。"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在研究方法上应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现实与文本相联系、个别与一般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社科纵横》2015,(4):83-85
《法律与宗教》一书不仅论述了历史上法律与宗教的复杂关系,而且也在法学理论层面剖析了法律与信仰之间内在的、深层的联系。其中有一些经典的法律名言令人回味无穷,也将时时引导作为一个法律人应该如何让看待处理生活中法律与宗教之间的冲突。例如"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而没有法律的信仰……将蜕变成为狂信"。特别是"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信仰、上帝和法律三者之间紧密结合构成了西方文明的核心。西方的法律文化深受宗教尤其是基督教文明的濡染。但在西方社会关系中法律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正如伯尔曼的所言:"法律不仅包含有人的理性和意志,而且还包含了人的情感,人的直觉和献身,以及人的信仰。"从我国现实的国情来看,来探讨分析法律与宗教之间的冲突,在现实和法学理论上都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法律传统是招致法学之争的惯常因素。中国法经过近代变革承袭了成文法传统,而正是大陆法学理优先、注重法体系结构的特点,引发了以经济法的生存与归宿为核心的学术纷争。同时,前苏联传统法学中的法部门划分理论、现代经济法理论以及意识形态法学的深重影响,也是引发中国经济法之争的重要原因。透过对法律传统与中国经济法之争的分析,可以进一步窥见法的历史和现实的内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