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因为不同的文化语境和文化基础,中、西文论形成了不同的学术规则、话语和意义生成方式.但同为旨在把握人类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探求文艺奥秘的一种途径,二者只有是否适用而无先进与落后之别.但是,五四运动截断了中国传统文论之"根",致使中国文论最终走向西方化,而西方化后中国文论也最终导致中国文论话语的丧失.为改变中国学术界"古与今文论的断裂、中与西文论的隔膜",我们主张中国文论的中国化或日语境化,即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语境化及西方化的中国现代文论的中国语境化.  相似文献   

2.
刘天路 《东岳论丛》2003,24(5):35-40
作为高等教育机构,中国基督教大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世俗化的趋向。基督教大学中国化的进程,更进一步地推动了这些学校世俗化的发展。中国基督教大学在适应中国社会的教育需求、努力提高其教育水平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试图防止世俗化趋向影响其基督教性质,以实现其"更中国化、更有效率、更具基督教性质"的目标。这些努力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未改变中国基督教大学之中国化、现代化和世俗化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3.
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着力打造和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概念范畴、学科体系和话语系统,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只有通过充分建构比较视域、科学总结实践经验和自觉接续中华文化之慧命,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才能在实践基础上,真正概括和提炼出思接古今、融通中外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这些足以体现时代特征和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人无限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能够为中国历史和当代中国社会深刻而伟大的变动、为我们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益的理论阐释、学术建构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4.
清诗处于唐诗、宋诗两座古典诗歌的高峰之后,以学问见长而与之鼎峙.清诗学问化较先前时代的诗歌更为明显:一是以专门之学(主要是朴学)入诗;二是诗歌体现出学术意识和学术精神;三是典故运用的经常化和偏僻化.其原因应从古典诗歌自身的发展机制以及与之相关的清代政治文化等外部因素来考虑.清诗重根柢学问,力纠明代诗坛空疏不学之弊,但始终未能克服学问有余而诗性不足的缺憾.  相似文献   

5.
文翁兴学化蜀,不仅开创了中国地方官立学之先河,而且开巴蜀学子入京师受业经学博士之风气。儒学及其经学传入巴蜀,与蜀地固有文化相结合,形成以儒为主,融合诸家学术的蜀学,并得到长足发展。西汉以后,受文翁兴学化蜀的影响,蜀地儒学得到长足发展,历代杰出人物不绝,并在与各地文化的交流中,与时代思潮、学术流派紧密联系,融贯互通,体现为后世儒学和传统思想文化的大发展。扬雄、杨终、杜甫、宋庠、吕陶、范祖禹、魏了翁、宋濂、杨慎、钟肇鹏等历代著名人物对文翁兴学化蜀,传播儒学做了充分肯定,亦体现了巴蜀儒学的流传发展。蜀地尚文好学之风蔚然兴起,巴蜀学人除积极学习中原儒家文化、教授于巴蜀外,也重视各家文化,将儒与各家学术有机结合起来,由此推动了巴蜀地域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整个中国文化及各时代思潮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3,(10):100-104
文学经典化过程是文学作品的动态价值汰选过程。从学术源路看,文学经典化的论争有本质论与建构论之争。无论对文学经典予以过分地政治化解读,抑或固守审美自律的本质论经典观,都存有一定罅隙。文学作品的经典化,是文本生产、文学传播、文学史书写以及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观念共同运作并集各种权力斗争相互交织的结果,建构当代文学经典应从文学自身艺术品质、文学史和文学接受三个维度去把握。伴随消费文化的兴起,当代文学经典化需着重把握文学经典化尺度标准的相对性与冲突性之问题、文学经典化中的话语权力与功利主义之关系、文学经典的继承与发展之问题等。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已走过了90余年的风雨征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90余年的发展中呈现出了色彩斑斓和丰富多彩的画卷,并产生了独特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大体上有三种主流形态,即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与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种形态,它是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和马克思的新发现(即唯物史观)三者之总和;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先驱进行艰难探索的理论成果;“实践唯物主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三种形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这对繁荣和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 ,其中国化和当代化是题中之义。哲学视界中的当代起始于 2 0世纪中后期 ,一直延续至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化 ,即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是其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应用和发展 ,创造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和邓小平哲学理论都是行之有效的当代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化和中国化 ,作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多个角度指明"化"之观念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化与道、化与易、化与神、化与教四对范畴的解析,指出"化"的独到内涵;区分出"作为过程的化"、"作为结果的化"以及"作为方式方法的化";重点强调"人作为化之存在"以及"人性可化"的理解方式;指明"化"之观念所具有的中国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术史的对象是九十年的研究历史,其内容异常丰富,但至今尚无一部专著.目前研究现状基本是就某一专题的一些零星综述.因此有必要对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和学术要求进行探讨,对一些关键性概念、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史"的不同,也都要给予厘清.  相似文献   

11.
赵庆云 《云梦学刊》2010,31(5):17-21
《美国侵华史》的撰著出版,以及曾彦修、刘大年围绕《美国侵华史》的一次未曾公开的学术论争,为我们认识新中国建立初期史学研究及学术争鸣提供了一个极佳视角。在意识形态语境下,学术与政治纠结是学术界的常态,学术论争往往偏离学术轨道而带有政治攻伐的意味。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杂揉政治因素的尖锐的学术批评,对于学术研究的推进仍有正面意义。  相似文献   

12.
高校科研与科研管理工作现状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10年来,我国高校科研及科研管理工作取得了不小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调整、解决的问题。"职称科研"、"膨化学术"等现象一直为世人所诟病;重管理、轻服务,用同一标准来评判不同层次和类型高校的科研成果自然有失公允。强化高校学术组织职能,调整、优化高校学术组织模式,强化、细化高校科研评价机制,倡导、培养诚信精神,是做好高校科研及科研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混合方法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学术界新兴的一种研究范式,它结合了量化和质性两种研究方法的优点,便于研究者更全面更科学地探究复杂的现象和问题.将混合方法运用于管理学研究领域,对于丰富中国管理学研究范式,提升管理学学科建设水平,构建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的管理研究方法论等,均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葛志毅  高东利 《河北学刊》2012,32(2):177-184
《庄子·天下》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的意义久被学者们所认识,但诸如:《庄子.天下》对道术体性的真正期望何在?其在论列旧法世传之史、邹鲁六经及百家之学时,其背后的学术内涵是什么?其对百家之学究竟是肯定还是否定?原因何在?所有这一切最终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有何等影响?这些问题至今似仍罕为学者所尽数参透,因而有必要再予诠衡论析,考订评量。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中国古代政教制度实践对社会文化的辐射、影响之大,必须予以充分关注。  相似文献   

15.
蔡觉敏 《云梦学刊》2009,30(6):25-29
《当代学术史研究》一书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一、旁搜远绍,觅当代学术史研究之路径;二、以问题为中心的独特研究方法;三、点面结合,扫描当代重要学术现象与个案研究并存;四、尚学术争鸣,辨证“当代学术史”学科特点;五、铁肩道义.显学者之视野与良心。  相似文献   

16.
伍铁平是我国当代著名理论语言学家,模糊语言学、比较词源学的开创者.在语言学界较早举起学术批评大旗,围绕"学术"和"学风"这两个影响学术发展的要害问题,对我国语言文字学界的伪科学和不正之风进行了大胆揭露与批评.其学术批评活动,对净化语言文字学学术环境,维护国家语言文字政策,促进语言学科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国内外学术界,学者们对“中国模式”、“北京共识”、“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四个概念都有过不同程度的讨论,但是在孰优孰劣上争议较大。有的主张中国道路,有的主张中国模式,有的赞成中国经验。这种情况启示我们,应当知道,从本质上看,北京共识是关于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的某种认知和态度,中国模式则是由中国经验构成的,中国道路又是由中国模式构成的,中国道路在不同发展时期会呈现为不同的中国模式,并且积累了不同的中国经验,从而形成具有时代性的发展理念和方式、方法,由此来讲,中国道路是一个“总体性”概念,统领了其他三个概念。因此,只有正确地理解这四个概念,理清其本质内涵和相互关系,才能合理地运用它们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也只有如此,才能正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内涵和真实精神,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相似文献   

18.
近代自然科学成果被介绍到中国之后,中国学者将其视为对中国传统思想资源具有特别功能和特殊价值的学术研究方法。对科学作为学术研究方法意识的形成和科学在中国传统哲学研究中的应用两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发现,科学认知范式在开掘中国传统哲学资源中的科学价值、建立新的学科、推动中国传统哲学转型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但对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人文精神可能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李跃红 《河北学刊》2005,25(5):159-163
在国势衰微和西方悲剧及其理论传入的情境当中,中国戏剧界和一些重要思想家对悲剧问题至为关注,形成绵延至今的现代"悲剧情结".尽管由于"现实批判"和"学理研究"的不同取向及其代表人物个体背景的差异,使"悲剧情结"的具体内容各有不同,但在形式上或总体上却有着共同诉求,即推崇悲剧精神,强调直面人生,展示存在本体和超越现象层面.这些诉求不仅关乎悲剧创作,而且关乎所有艺术生产以及个体心灵净化和民族精神提升."悲剧情结"所蕴涵的诉求不仅对当时创作产生重要影响,在今天也依然具有发聋振聩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领域的纠纷不断增加,以高校为被告的诉讼不断发生,其中不仅仅包括行政纠纷、民事纠纷,还出现了涉及学术领域的学术纠纷。这种纠纷发生在高校学术活动领域,以学术权力为内容,与学术主体利益紧密相关,包括高校与学生之间发生的学位授予纠纷、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论文评审纠纷、教师之间因违反学术规范引发的学术侵权纠纷,也有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与高校发生的学术管理纠纷。高校学术纠纷既具有民事纠纷的特点,又有行政纠纷的特点,加之高校法律地位的特殊性、学术问题的高度专业性以及司法机关对相关学术专业知识的欠缺,传统的民事纠纷或行政纠纷解决办法不能正确、合理解决高校学术纠纷。高校学术纠纷的解决应该从规范学术权力、严格学术评价标准,完善学术纠纷申诉制度、仲裁制度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