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共同富裕的重要范畴和创新发展,是人民共同期盼之美好生活的重要维度。其重要意义在于它是中国共产党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价值追求,是对近代以来“积贫积弱”与“艰苦奋斗”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与“物”融合发展的应然之义。全社会精神文化资源富足丰裕、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健康充实、人的精神境界崇高、全民族高度文化自信构成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想样态。为此,应加强精神文化供给侧改革,应需供给优质精神文化资源;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精神文化发展成果共享;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筑牢共同价值信仰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
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奋斗目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人们在思想、情感、心态等层面达到的一种丰沛且充盈的状态,主要包括国民素质普遍提升、精神资源普遍富足、精神境界更为高远、社会心态更加积极健康等内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回应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的内在需要。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强化思想理论引领、提供高质量高品位精神文化产品、完善促进精神生活富裕的规章制度等,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深入分析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及其推进路径,力求为进一步促进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3.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乡村文化振兴是解决城乡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作为指导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政策文本,中央一号文件中沉淀着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容指向,也是党中央引领中国人民走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遵循。通过构建“政策工具-政策目标”二维框架,借助 NVivo 12 Plus 质性分析软件对1982-2023年间共25份中央一号文件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乡村文化振兴政策存在基本政策工具应用全面但结构失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素分布不均、政策工具与目标要素融合程度不够等问题。未来应优化基本政策工具使用结构、平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素分布、推动政策工具与目标要素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特征与表现.一方面,它为青年精神生活的理性构建提供了更为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现代性社会化的后果使青年的精神生活世界变得多元而复杂,价值观与文化的多元化使青年感到迷茫并逐渐产生异化现象,传统与现代精神生活的断裂日益明显.现代性背景下青年精神生活遭遇了价值取向功利化、道德信仰虚无化、心理生活自私化和文化生活庸俗化等困境.探究其原因,主要有社会层面和音年自身两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与指标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于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显性指标,精神生活的内隐性和弥散性特征,使人们对如何评价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较难形成共识。“精神生活富裕”是指族群(国家)和国民个人因物质生活相对丰裕、教育健全、文化传统开放和认知系统科学等因素促成的积极和开放的总体性心理状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则主要是指国民个体在追求文化生活、审美情趣、自我价值、科学知识和群体认同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较好公共文化资源保障和所享受到的相对公平的发展机会,体现为一种基于国民个体文化权利之上的文化获得、文化参与、文化享受与文化发展机会上的丰裕和平等。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涵和特征入手,探析其与物质生活富裕、精神生活富裕内涵与外延上的差异,并确立了一个包含2个维度、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指标体系。针对地区差异、城乡差异、人群差异所导致的相对精神文化资源的不均衡和文化机会的不平等,要进一步完善“底线公平”保障,以公平促进效率,同时要在经费转移支付之外重视整体性发展要素的横向转移,加大东中西部区域间的政策调节力度,弥合区域间差距;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和旅游行业吸纳就业和富民安民的作用,缩小城乡差距;公共政策应从需求侧鼓...  相似文献   

6.
厘清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表现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形态表现为:在教育对象上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教育方法上善于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的“文化治理形态”;完善精神谱系、发挥精神引领作用、克服精神缺钙风险的“精神治理形态”;明确价值导向、培育价值自觉、树立价值自信的“价值治理形态”;在个体层面加强心理问题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在社会层面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心理治理形态”。坚持以系统思维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形态,注重整体和各个形态内部的优化趋向,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各形态共同发展并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7.
人的心理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孕育心理和谐,心理和谐造就和谐社会。人的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精神基石,人的心理不和谐引发社会不和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8.
民间信仰作为民众生产生活经验的累积和心理信仰的表现,是一种区别于官方文化、上层文化而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响的、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反映民众精神生活层面的社会文化现象。青海门源汉族的民间信仰主要展现了人们的求吉避祸心理,表达了向往健康长寿、家人平安、生活美满、社会安定的良好愿望。  相似文献   

9.
作为共同富裕的重要构成,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涵包括全民富裕、全面富裕、渐进富裕、高度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理论的内在规定,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特征和精神动力。当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面临着精神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全面、不协调的挑战。为了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应从夯实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筑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基础、提高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容质量、创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供给方式、健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共享机制五个方面发力。  相似文献   

10.
社会文化心态是一种将分散的社会普通成员的心理要素 ,经过某种整合 ,汇集而成并以整体面目存在和流行于广大普通成员之中的集体性文化精神状态 ,具有一定的大众性 ;作为文化心理环境意义的社会文化心态 ,其精神内核表征为群体性的社会态度 ,因此 ,具有极强的倾向性特征 ;就意识内容而言 ,社会文化心态主要是对人们日常社会文化生活的反映 ,故表现出明显的届时性 ;由于社会文化心态是属于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而成的状态结构 ,因而还具有非线性品格  相似文献   

11.
法律意味着秩序,宗教意味着信仰。没有法律,人类便无法维系当下的社会;失去信仰,人类则无以面对未来的世界。在所有已知文化当中,都存在着法律价值与宗教价值的相互作用,都存在着宗教神性和法律理性的相互影响。西方宗教神性与法律理性互动先后经历了由契合到冲突再到和谐的历史轨迹:远古时代,西方宗教神性与法律理性往往是混同合一的,法律理性借助于宗教神性得以展开;到了中世纪末期,宗教神性与法律理性不断冲突,法律理性从宗教神性中分离出来;然而两者的长期分野却使西方人陷入了空前的精神危机,迫使两者重新融合,并达到全新和谐,来共同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正义和推动法治进程。西方宗教神性与法律理性辨证互动的历史轨迹为当代中国的法治发展提供了借鉴:中国的法治建设不仅需要进行制度上的建设,而且需要对整个政治文化、法律文化进行重构,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论人文关怀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能够促进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建构;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我们党对人的发展问题的高度重视,不断地加强和改善思想工作和社会建设的方法方式,用人文关怀塑造人们积极的心理品质,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共同富裕由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共同构成,精神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核。精神富裕不单是精神生活丰富的满足和享受状态,也是一种精神生产的能力和过程。中国追求精神富裕融于追求共同富裕的奋斗历程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呈现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革命精神、改革开放时期的进取精神、脱贫攻坚时期的公平精神以及共建共享共治时期的自觉精神等时代特征。这些时代精神激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的内在驱动力。新时期追求精神富裕必须要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行多元协同治理、树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在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4.
文艺复兴之后,西方近代理性主义者秉承时代意志,在科学理性精神的感召下,崇尚理性,贬低信仰。然而,作为刚从中世纪黑暗中走出来深受基督文化影响的哲学家,又试图用理性去阐释、补救信仰,从而构成了西方近代文化中“理性的冒险”景观。实质上,在理性与信仰之间不存在调和的余地,马克思主义的无神论应该是我们的唯一抉择  相似文献   

15.
1 所谓需要是指人在生理上或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不仅有对食物、空气、水分等的基本生物性的需要,而且还有各种物质需要,如生产工具、各种生活消费品等,以及精神生活的需要,如交往、文化知识、政治生活、信仰和理想  相似文献   

16.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长征精神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对理想信仰的坚信、对革命道路的自信、对创立未来美好社会制度的自信、对跟党走的自信。实现中国梦的新长征路,是当年红军长征的继续,弘扬长征精神,能够使我们夯实走好新长征路的道路自信根基,坚定理论自信指引,强化制度自信保障,厚植文化自信力量,坚定跟党走的自信。  相似文献   

17.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有其现实必要性和理论依据。马克思提出的未来社会每个人都精神富有的“自由人联合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的“天下大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促进每个人全面发展的理念,都体现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新时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因凝聚推动共同富裕的坚强价值动力、彰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表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基因,而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而要推动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在增强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认同的基础上,丰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产品供给,夯实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社会根基。  相似文献   

18.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劳动价值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引领。共同富裕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劳动价值观培育能够为共同富裕何以可能提供理论指引、何以实现提供精神动力、何以推进提供方向引领。共同富裕视域下的劳动价值观培育,要以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弘扬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为基本内容,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依托,以人的发展与共同富裕相统一为基本原则。从明确重要地位、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培育活力、强化物质保障四个层面着手,在价值凸显与问题呈现中将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劳动价值观培育落到实处,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相似文献   

19.
索洛维约夫的宗教哲学原旨是通过理性回到信仰,即为信仰而认知;其宗教哲学基点是确定理性的限度,为非理性和神秘性留下余地;其宗教哲学构建是希望超越抽象理性,实现一种理论与实践、哲学与宗教、理性与信仰、知识与生命的哲学综合。他的宗教哲学思想是深入地理解俄罗斯哲学、理解俄罗斯文化以及俄罗斯民族精神的钥匙。  相似文献   

20.
社会环境与信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和文化现象 ,信仰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实现和发挥作用的。人生活在确定的社会环境中 ,社会为人的信仰提供了可能 ,也提供了限制。人的信仰同其生活的社会环境是一致的。信仰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和文化现象 ,既受自身条件的限制 ,也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健康的信仰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在社会实践中要坚定正确的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