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赵祥 《江淮论坛》2014,(5):44-53
本文基于熵值法的实证分析发现,当前我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区域城市化水平失衡以及城市化各维度之间的发展失衡。首先,我国城市化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东部沿海—中部—东北—西部”渐次降低的发展态势,东部沿海地区在各分项城市化发展上均表现出较高的水平。其次,我国城市化各维度发展也严重失衡。东部沿海地区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之间的失衡最为明显,东北地区人口城市化与社会城市化之间的失衡情况最为严重,中部地区的土地城市化速度最快,与产业城市化之间的失衡情况最为严重,西部地区各分项城市化的水平均不高,城市化进程的主要问题是产业城市化水平过低,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有效支撑不足。同时,社会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是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的主导城市化维度,土地扩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进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引导力量;而以人口城市化为主导维度的城市数量最少,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的人口城市化水平明显偏低。本文还在上述发现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研究、阐述中外学者关于城市化的内涵、规律、速度和道路争议的表现,分析争议的原因,认为应从质、量两个方面定义城市化,结合国情分析大城市优先发展规律对我国的适应性,采用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性标准来衡量城市化的速度,并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建设和谐城市为最终目标,创新我国城市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再城市化: 深度城市化与逆向城市化的同步推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地区有各自不同的发展路径 ,再城市化的发展路径应是深度城市化与逆向城市化的同步推进。深度城市化就是经济国际化 ,农业产业化 ,镇村市镇化 ,居民知识化 ,社会保障化。逆向城市化就是降低城市人口密度 ,发展城市农业 ,发展废物零排放产业、废物利用产业、清洁清洗产业 ,大力发展郊区住宅产业。文章最后就发达地区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提出了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4.
当前,理论界针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争论颇多,我国城市化政策也几经演变及实践。本文通过评析当前理论界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争论和我国城市化政策的演变及其实践,阐述了中国城市化发展必须在城市内涵发展的基础上,优化城市结构体系。并结合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政策导向,认为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政策选择应该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城市发展市场化为主要手段,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从全局出发,规划城市生长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优化城镇结构体系;立足现有各级城市潜力挖掘,增强城市功能和吸纳能力,循序渐进地推进我国城市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前30年主要是政治主导的城市化。"计划经济体制"和"户籍管理制度"是我国政治型城市化的基本特色和成果。改革开放的30年可称为"经济型城市化"。在经济型城市化大潮中,最有代表性的是2004年前后,全国183个城市提出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城市强大的关键在于有没有适应城市生存环境、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的"真正的城市人"。以文化问题为主要矛盾的"做人关",是中国城市化更加艰险的道路和难以平稳度过的阶段,并在最深的意义上关系到人在城市中奋斗、付出、追求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辛章平  宁海林 《兰州学刊》2006,(10):163-164
本文对我国现阶段积极推进农村人口城市化的紧迫性、制约因素以及现阶段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综合阐述和分析,以期为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实现途径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论21世纪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基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于国际环境的发展变化和中国的具体国情,21世纪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进程将是一个极具特色的巨大系统工程。它的内容极其丰富,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从全局发展的战略视角来考察,至少有三个战略基点需要深入研究和实践。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既是加速度,又应是"均衡城市化"的速度,所谓"均衡城市化"的速度,即国民经济发展目标要求的通过城市化供给与需求相均衡,而实现的城市边际聚集效益等于边际聚集成本动态均衡的城市化速率;二、中国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是新型工业化下产业结构演进所引致的市场需求;三、中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空间布局是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乡)城市化。城市的区域化是中国城市化宏观布局的新发展,区域城市化是微观方面的每个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变化,即城郊结合型的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运动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其过程首先始于城镇化出现,而后是都市化,之后两种现象同步发生。城市化的原动力是人们对自身欲望的追求,推动力是能够满足这些欲望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两者结合成为城市化的动力。农业剩余启动、生产力发展推动城市化运动,工农业的比较利益使得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中新的消费需求使得城市化运动加速。  相似文献   

9.
推进南京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城市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走向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也是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在地域空间上的一种必然反映。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和第三产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当前相对较低的城市化水平严重限制了第三产业成长的空间。本文以南京市为实证,拟探究城市化与第三产业之间内在的互促机制,并就如何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提出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0.
从城市化的一般理论和经验出发 ,分析城市化的形势 ,提出城市化的方针 :城市化与工业化并举 ;城市化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并举 ;强化城市中心功能与发展小城镇并举 ;扩大城市规模与提高城市质量并举。在此基础上 ,强化宏观政策、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对策是 :科学规划 ,注重特色 ,因地制宜 ,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化研究--兼论新型城市化道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化走过了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严格控制型城市化道路,经济转型时期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下的多元城市化道路,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呈现出许多问题;围绕中国城市化道路,国内外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中国城市化进程、动力机制、模式、规律、特征,以及与城市化相关的问题.城市化趋势与城市化研究成果显示出,中国的城市化已经步入一个新的快速增长时期:城市化进程规律、经济全球化趋势、知识经济时代以及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都要求中国选择一条新型城市化道路.这条道路关系到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格局,必须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西方城市化的理论与实践有很多值得中国加以借鉴的方面,但是,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中国的城市化不能直接套用西方的城市化理论与模式。本文的创新在于,在对西方城市化理论批判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西方城市化理论的三大局限。并通过比较研究,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城市化理论与实践误区的三个不成熟特点及中国本土化城市化理论建构的困境与建构入径。本文认为,创造本土化的城市化理论和实践模式,是引导中国新一轮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3.
王秀玲 《河北学刊》2006,26(4):195-197
“十一五”是河北省城市化战略提出后的第一个完整的规划实施周期。世界城市化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城市化水平达到30%的时候,将进入城市化发展的加速期。目前,河北已进入这个区间,今后五年无疑将是河北城市化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如何加快河北城市化进程,走出一条具有河北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经济的增长必然会加速城市化进程,反过来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经历了四个阶段,当前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增长进程也呈跨越式发展的态势.随着2008年以来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经济增长的轨道发生了深刻变化,原有的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增长动力正在衰减,以新型城市化为代表的经济发展方式成为未来中国新的经济增长引擎.新型城市化要求做到推动农民工市民化,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构建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提高城市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5.
<正>确分析与准确把握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真实态势,对于科学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围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学者们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形成了不同的观点。通过梳理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相关研究及其主要观点,对相关研究方法及其存在问题进行剖析,对研究方法的适用性及其结论的合理性做出评价,并对我国城市化水平研究提出方向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释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城市化一词的出现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理解不同。其实质是一个以人为中心、受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多变的软硬件系统化过程,是从传统向现代全面转变和变迁过程。不仅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并向城镇的聚集,而且是城镇在空间数量、区域规模、功能作用诸方面的扩大,以及城市经济关系、居民生活方式改变的过程。城市化与城镇化、农村城市化、农村城镇化及城乡一体化等相关新概念有所区别。从区位论、结构论、人口迁移论、非均衡增长论到生态学派论,从梯度推移、增长极与地域生产综合体论到产业集群论的演进,体现了城市化发展理论的深化。不同学者对城市化“推拉”动力机制认识不同。不同阶段和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地区,动力机制相异。中国现阶段城市化动力机制包括农业工业化推动、比较利益驱动、农业剩余贡献和制度变迁促进等。  相似文献   

17.
张鸿雁 《江海学刊》2012,(5):109-116
中国的城市化是在西方城市化理论影响下发展的,以政府为主导推进下的高速城市化,使当代中国社会处于深刻的快速转型期。当中国城市社会来临的时候,我们不仅缺乏对中西城市化与社会文化发展的比较研究,更缺乏对西方城市化理论的反思与扬弃,而事实已经告诉我们,对西方城市化理论的批判,是建构中国本土化的城市化理论的前提与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阐述了半城市化概念及其研究进展,并以地处区域经济发展较快、城市化迅速推进的泉州为例,探讨了该地区的城镇化特征、驱动机制、存在的问题等,提出在该地区发展必须关注乡村居民点的整合、强化乡镇企业集中入园的引导、建立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标准等措施,加强时泉州地区建设用地的引导.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公民社会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城市化而来的多样化变迁,对过去国家垄断需求满足的体制和结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此为公民社会的滋生、发育和成长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仔细探究过去三十多年中国城市化进程,不难发现,不仅卷入城市化的人群庞大,而且方式多样,从而也出现各种各样的公民社会实践,最显著的表现就是一些原先没有的民间社会组织涌现,以满足多样化城市化人群的多样性需求,比如由农村流动人口自己组织的维权组织、商会、同乡会,还有一些城市居民组建了一些民间组织,去帮助作为弱势人群的农民工如何适应城市社会,提升他们的发展能力.日益增多的民间组织首先是弥补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带来的服务失缺,因此更多的是与政府合作;其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获得与政府、企业老板和城市居民有一定对话能力,以更好促进利益均衡和社会公正.正是在这样的带有一定张力的合作中,展现出城市化中的公民社会实践活动.但是由于现行体制的局限以及中国公民社会实践时间短等原因,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还比较缓慢,还没有成型.不管如何,公民社会实践应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0.
从"半城市化"到城市化:农民工城市化路径选择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过近30年的发展,农民工已成为中国社会一股影响广泛的社会力量.不过,农民工群体在获得巨大发展的同时,目前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它至今仍然无法融入城市社会,处于一种"半城市化"状态.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长期以来都没有把农民工城市化置于社会发展的宏观构架中去考虑,而是视其进城经商务工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如此一来,农民工城市化进程自然就没有一条清晰的路径可循.因此,要实现农民工由"半城市化"向"完全城市化"的转型,寻找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就成了中国当务之急的问题.从目前情况来看,要实现农民工城市化这一目标,中小城市(尤其是县城)是最为可行的路径选择.尽管这一路径选择目前仍然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它都具有最优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