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诗经》的四言句式与周代诗歌的四拍式节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严格、详尽统计的基础上 ,论述《诗经》中四言句和杂言句的比重 ,从而认为 :《诗经》整齐划一的四言句式的形式 ,主要是受了内容之外的与节奏有关的强大因素制约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兮"字及其他语助词在先秦诗歌中的运用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这与诗歌散体化的句式密切相关.屈原骚体"兮"字规整与突出的使用,是骚体突破四言句式、字数加长之后,使散体句式趋于诗化的一种表现.随着诗歌语言的骈偶化进程以及五言等诗体的不断实践,骚体句式本身具备了内在固定的节奏与规整的诗行,"兮"字因在句中作用的减弱而出现失落的现象,表现在唐前骚体句式上的变化就是无"兮"字句腰六言句式的大量使用以及骚体句式的驳杂.骚体"兮"字的表征作用及其限度,说明判断后世骚体不能唯"兮"是瞻,"兮"字同然是重要的表征,但不是唯一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汉魏两晋四言诗的新变和体式的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言诗随着语言的发展实字化以后,由于单句语法意义的独立,失去了诗经体四言丰富多变的富有节奏感的句序。而在汉魏到两晋长达四百年的重构体式的探索中,实字四言所找到的新句序主要是与二二节奏最相配的对偶及排比句的连缀。对偶的单调性和高密度造成了使用单音节虚字和连接词的困难,使四言最适合于需要罗列堆砌的内容,自然就成为颂圣述德应酬说理之首选。于是,向诗经的风诗和小雅寻求减少对偶,自然承接的句式,就成为必然趋势。但陶渊明复归诗经体的成功,却说明实字四言重构体式的失败。玟是东晋以后四言衰亡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4.
四言诗演变为五言诗,在句式上不仅是增加了一个字,而主要在于由四言的二二节奏变为五言的二三节奏,即产生了一个三字顿的节奏单位。因此,从三字顿的产生和节奏特点入手,将有助于进一步弄清五言诗的形成及其句式特征。  相似文献   

5.
《千字文》是我国古代识字教材中的精品,其句式整齐押韵,用韵采用隔句押韵,使用了换韵形式;文中融汇大量典故,使其成为内涵丰富的四言韵书。  相似文献   

6.
柳永和李清照都是婉约词的代表作家,可是在创作风格上仍有许多差别,本文拟从他们迭字运用技巧方面的差异,探索其语言艺术的特色。柳词用迭字272次,除去重复者有99种。李词用迭字37次,除去重复者有30种。柳词与李词用迭形式表现出各自的特色。首先,看柳李在用迭部位上的不同特点。从用迭句式看,柳永自二言至十言,九种句式都有迭字;李词八言和十言两种句式未见迭字。柳词用迭最多的是六言句和七言句,两种句式各有71次,分别占总数26%;其次是四言句64次,占总数24%;其  相似文献   

7.
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音分平仄是我国古典近体诗歌的基本要求,也是形成诗歌语言“整饬”特点的重要原因。从意义节奏和韵律节奏的对称、句式特点以及虚词使用等语言的三个方面对孟浩然199首近体诗进行穷尽性研究,发现孟涪然近体诗在语言形式上并不完全呈现“整饬”的特点,而是“整饬”之中蕴含着“疏淡”之羡,从而证明固定句数和字数,讲求押韵和平仄并不是形成近体诗歌语言特点的全部依据,意义节奏与韵律节奏的对称、句式特点以及虚词使用情况也是形成诗歌语言特点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句式是诗歌文本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决定诗歌文本形式特征基本性状的直接、基础的形式构件。古诗句式,由于其长短不同,韵律节奏不同,形成不同的形式意味。本文利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分析古代形式批评资料,认为二言质木啴缓,声音和色泽皆质朴;三言句式径直而端正;四言句式优游委婉;五言质朴、亲切、安恬、平淡天真;六言句式甘美妩媚,呆板少顿挫斡旋;七言华美、庄重、敏捷迅疾、浩荡慷慨;八言句式较六言更为呆板;九言句式字数繁多,没有充沛的气势的驱动,繁多的文字反而会成为累赘,很难浑然一体,成为四言与五言的简单叠加。四言、五言、七言是古代诗歌的主要句式。齐言诗中七言是古代诗歌容量最大的句式,八言、九言、十言、十一言和十二言,鲜有感人至深的诗作,只有特殊语境存在少数有感染力的诗句。  相似文献   

9.
枟诗经枠“四言体”的结构呈现为一种“二二 ?四”式语音-节奏框架。其压模范围覆盖了周代诗乐舞诸范畴 ,形成了汉语四言结构的“绝对压模”时代。“诗体”的典范---枟大雅枠诗组规整的句式 ,其实是周代“双音钟”制约下的雅乐节奏的折射。而雅乐节奏的源头 ,则是文王时期所创的井田耦耕节奏影响下形成的岐周民谣的节奏框架。“诗体”的存续归根结底要依靠井田制的有效运行。而庞大的井田制 ,其根基其实建立在小小的木质农具周耜之上。因而 ,当战国初期“中国铁器时代”到来之时 ,井田崩溃 ,雅乐亡佚 ,“诗体”也走上了消亡之路 ,汉语四言结构的“绝对压模”时代终告结束。  相似文献   

10.
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用于科举考试的特殊文体,士子们在行文中独具匠心地使用多种句式。各类句式的合理选用及灵活搭配不仅使文章铺陈渲染、汪洋恣肆,而且使汉语各节奏形式相互套叠,从而表现出独特的句式韵律。本文主要结合吴洁敏的“汉语节奏套叠理论”分析八股文中“骈散句”“长短句”“排偶句”这三种特殊句式的韵律特征,旨在为八股文的韵律研究提供一些佐证材料和研究思路,并强调我们应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继承八股文中可取的写作手法,使其语言艺术魅力得到发扬。  相似文献   

11.
反递句式的形成要有小句衔接系列标记"不但不b,反而c"等;反递句式的语义信息结构由"背景、预期、结果、认识"四部分构成,这四部分都出现是完整句,反之是非完整句。从结构上看,7类前引标记与4类后续标记的匹配有28种具有形式标记的反递句式,实际存在4种模式。从语义信息上看,反递的核心是主观预期与结果相反。从语用上看,反递既可以是客观事实,也可以是主观认识。从认知上看,反递句式的语义信息结构受到独立象似动因与主观性动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整散结合?整散结合指的是整句和散句的结合使用。整句指的是句式比较整齐的句子,例如排比、对偶等,散句则是句式比较自由的句子。整散句的结合使用能使文章节奏明快,舒缓自如,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充满着抒情和论证的气势。  相似文献   

13.
文言文使用的语言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音韵、修辞及表达方式上,都有诸多不同,尤其词、句差别更大。因此,语言差异就成为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障碍。语言分析的落脚点是词义和句意。词义和句意涉及到文字、词汇、语法、音韵、修辞等各方面,但分析时又不能面面俱到,要抓住主要之点,因词因句而异。有的需要追本溯源,与本义挂上钩;有的需要从语音入手,因声求义并讲明语音与句式的关系;有的需要分析词在句中的位置,辨析词性、成分;有的需要抓住语序,分析语意重心和句式;有  相似文献   

14.
公安文书语体中的句式具有模式化的特点,把握好这一点对于准确运用公安文书语体来说非常重要。结合具体案例,从长句与短句、主谓句与非主谓句、顺装句与倒装句、紧句与松句等六组句式的分布情况入手,着力分析公安文书严谨规范的句式特点。  相似文献   

15.
早期歌谣与谚语是两种各自相对独立的文体,汉代以后二者不断交叉,渐至没有严格的区分,形成文学史上最古老的文体之一。谣谚文体属性是一种民间口头文学,具有民间性、口头性和集体性的特征。与民间性、口头性和集体性的属性特征相适应,谣谚在艺术上具有篇幅短小、韵律和谐的特征。篇幅短小一是句式短,以四言、五言为主;二是句数不多,以一句、两句为主。谣谚属于韵文文学,讲究韵律,节奏明快,可以合乐而歌、载歌载舞和讽诵咏叹。谣谚的功能特征可概括为谶示神谕与预示吉凶、记录民俗与反映民情、总结经验与传授知识、歌颂善政与批判虐政、施行教化与批评恶俗等。谣谚的属性特征、艺术特征和功能特征是谣谚区别于其他文体的重要标志,这些特征从谣谚产生之初就已具备,一直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大学新生所使用的英汉中间语 (English -ChineseInterlanguage)中出现的三种句式特征 :大量使用简单句 ,主语有问题的句式 (包括主谓单复数形式不符 ,分词逻辑主语与主句主语不符的句式 )和不完整的句式 (包括残缺句和融合句—incompletesentenceandrun onsentence)。同时文章还分析了这些句式特征产生的原因 ,即回避心理和学生母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节奏、句式和诗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三个范畴.节奏和句法为实,诗境为虚,看似互不关联,可是实际上三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诗歌的音义节奏与句子结构是诗境营造的语言基础,而诗境则赋予诗句以生命和感发人心的力量.然而,每种诗体有没有其独特的节奏、句式、诗境,每种诗体节奏能催生什么样的句式,新节奏与新句式的结合又会产生什么新的诗境,提供何种难以言传的审美体验?为了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文章进行了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参照传统诗学对节奏的研究,较为精确地描述各种诗体的节奏.二是借鉴语言学句法论,仔细分析不同诗体节奏所催生的种种独特的句式,从而在时空、读作者关系的深层上探究各种诗境的生成方式.三是用节奏和句式分析的结果来阐释古人对各种诗体、诗境的直观描述,以求从感性的"知其然"迈向理性的"知其所以然".通过较系统地研究中国诗歌的节奏、句式、诗境的演变过程以及内在互动关系,也许能为古典诗歌传统提出一种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8.
悼祭文是祭文中的一类,特指悼祭死者的文章,与同属哀祭文体的哀辞、诔文、吊文等有所不同.其文体形成于汉魏之间,经过六朝的发展,大盛于唐宋.早期悼祭文形式自由,韵语与散语皆可用.晋、南北朝时期的悼祭文以四言韵文为主,讲究音律,句式骈俪,有一定的格式规范.唐宋时期作品和文类大为丰富,除传统的四言韵文外,还有骚体、赋体、骈体、散体等.元、明、清三朝承继唐、宋,诸体均有发展,其中散体悼祭文的创作最为出色.  相似文献   

19.
汉代经学的昌盛使四言诗有着很高的地位,并成为汉代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也产生了一些典范作品, 成为四言诗的尾声余响。由于汉代四言诗在思想内容上的缺陷和四言本身的局限,因此四言诗发展到汉代便衰微 了。但是,四言句式却被转化到汉代其他文体中继续存在。汉代其他一些韵文体如赞颂、碑铭以及辞赋等,在文体 上往往采用四言体或利用四言句式与其他句式搭配而成。四言诗在汉代的转化或流变,是促进这些文体发展的重 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假设关系句式及其逻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如果……那么”为代表的假设关系句式,不但可以连接复句,也可以连接单句和句组。连接假设复句时,不但可以表达联言或假言判断,还可以表达假言推理。连接单句时,有的表达简单判断,有的表达复合判断。连接句组时表达演绎论证。利用假设句式就会对利用语言表现思维的实践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