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过《愚公移山》的人都知道,水北叫做阳,水南叫做阴。所以“汉阴”,就是指汉水南岸。读过姚鼐《登泰山记》的人又知道,山南叫做阳,山北叫做阴。所以“泰山之阳”“泰山之阴”,就是指泰山的南北两面。引申开去,水北、山南都叫做阳,水南、山北都叫做阴。如阳木,是指长在山南的树木;阴木,是指长在山北的树木。(见《周礼·山虞》。)陕西省有个山阳县,地处商山以南;又有个华阴县,地处华山以北。另外,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淮阴,位于淮河之南。……  相似文献   

2.
公元前176年大月氏西迁,导致西域诸国在天山南北重新分布.塞人南下,乌孙西迁,匈奴则从蒙古高原进驻析罗漫山巴里坤草原、吐鲁番盆地等大月氏故地.公元前108年,吐鲁番盆地的小月氏两部落归降汉朝,从吐鲁番东迁酒泉,从而引发了中亚民族新一轮大迁徙.在汉朝与匈奴对西域争夺战中,姑师人从罗布泊西岸北迁吐鲁番盆地小月氏故地,后来分化为“车师前后王及山北六国”.楼兰人则于元凤四年(前77)南下都善河(今车尔臣河)姑师故地,更名“鄯善”.公元前176年,匈奴击败大月氏之时,西域只有二十六国.公元前108年姑师人从罗布泊北迁吐鲁番盆地后,与当地小月氏遗民融合,由一国发展出“车师前后王及山北六国”.东汉班固写《汉书》时,西域诸国发展为三十六国,最后增至五十五国.  相似文献   

3.
韦庄《壶关道中》诗编年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壶关道中》诗云:“处处兵戈路不通,却从山北去江东。黄昏欲到壶关塞,匹马寒嘶野草中。”夏承焘先生《韦庄年谱》光启三年条云:“秋,过昭义相州路归金陵……其集外诗《壶关道中》所谓‘处处兵戈路不通,却从山北去江东’,殆指此也。”此说尚需推敲。《浣花集》卷四...  相似文献   

4.
喀什,因为在新疆南部及整个中亚地区的重要地位,近代成为“探险家”、“考古学家”、“商人”和“传教士”等的“必经”之地。他们写的考察报告、游记和回忆录,大量记录了他们对当时喀什的民风道里、宗教、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见闻,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喀什的社会历史状况。  相似文献   

5.
《新唐书·宁远传》疏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结合中外文献有关记述和中外学者研究成果,考辨了《新唐书·宁远传》所记历史、道里的真伪.本文辨别了钹汗(古渠搜国)与破洛那(汉代大宛)的差异,呼闷城、西鞋城、渴塞城的对音;考证了拔汗那与唐朝关系之演变,指出汉籍所记西域诸城之间道里和拔汗那至长安道里的失误.  相似文献   

6.
乌鲁木齐位于天山北麓 ,准噶尔盆地南端 ,环山带水 ,沃野千里 ,“地处天山之北 ,居四达之冲要”。重要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环境 ,使这里在漫长的历史沉积与前进的过程中 ,发展成为一座新疆的首府城市 ,成为连接内地 ,通往世界的枢纽之地。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古文化 ,一直吸引着中外学者的关注 ,众说纷纭 ,没有统一的定论。 1 992年 ,有过一场关于乌鲁木齐历史的大讨论 ,经过数年的讨论 ,提出了“白水涧道”是“丝绸之路北道过天山的主干道路”和“丝绸之路必然经过乌鲁木齐”① 的新论点 ,进一步明确乌鲁木齐的历史文化内容。正因如此 ,…  相似文献   

7.
广西人移居海外史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人移居海外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唐代,由于国力强盛,海外交通发达,移居海外的中国人更多。据史书记载:“唐威力行于东南,故蛮夷呼中国为唐”;①“唐人者,诸蕃呼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②。这表明那时  相似文献   

8.
元首崇拜源于希腊化世界君主崇拜,由奥古斯都继子德鲁苏斯引入帝国西部的山北高卢诸省。此风之下,这里元首行省体制得以巩固,罗马传统宗教得以渗透,罗马文化生活方式得以衍生,终为山北高卢“罗马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刘精盛  吴青峰 《学术界》2007,(2):108-111
《论语.为政》“父母唯其疾之忧”之“其”历来有指父母和指儿女两种说法,该文认为,“其”指父母,符合原意,而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的翻译“其”指儿女;《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求”解为责求,于义为长,而《论语译注》把“求”解释为“要求”,有不准确之嫌;《论语.八佾》:“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之“易”与“奢”对文义近,是“盛”(盛大)的意思,而《论语译注》解为“仪文周到”,既缺乏根据,又不妥当。  相似文献   

10.
楚国灭巴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巴在商代被称为“巴方”,是距商王朝邦畿不很远的方国之一。西周时,“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从此,巴国成为周王朝的属国,经常输献于周,即所谓“自武王灭商……巴、濮、楚、邓、吾南土矣”。春秋时期,巴人活动于汉水之域,与楚、秦以及江汉诸国交往频繁,“虽奉王职,与秦、楚、邓为比”。然而,由于楚国的崛起,江汉诸国为楚吞并殆尽,巴受楚的威胁和压迫,逐渐向西南方向迁徙。从鲁哀公十八年(公元前477年)“巴人伐楚敢于(?),是后,楚主夏盟,秦擅西土,巴国分远,故于盟会希与”。其江汉故地全为楚人所有,巴人只有退保川东,凭藉巴山菱峡之险与楚人抗拒。由此,巴与中原诸国交往不多,历史文献中,有关巴国的记载也不多,战国时期巴国的史迹便少为人知。巴国在秦惠文王时(公元前337-前307  相似文献   

11.
“西域”—名 ,始见于西汉 ,历代沿用 ,一直到 1 884年新疆建省后才渐废弃。“西域”—般泛指玉门、阳关以西诸地 ,然而二千余年来 ,其所示范围却甚模糊。历朝往往依地理知识 ,控驭与交往范围之广狭而有异。狭时仅指天山南北 ,广时则囊括了中亚、西亚和南亚的印度等广袤地域。本书所称之“西域” ,显然主要指以中亚河中为核心之地区。二千年来 ,这一地区或为中国之一部分 ,或为中国中央王朝之属国、属部 ,或为近邻。总之 ,这—地区之历史 ,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之—部分。古代中国 ,自周代以降迄于唐末 ,一直以渭水流域的长安、咸阳为首都。也…  相似文献   

12.
<正> 指谪公孙龙哲学是唯心主义的,主要是从其《指物论》入手的。有些论者误解“指”、“物”之义;割裂“物莫非指,而指非指”这一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完整主题,迳直把“指”解释为“意识”或“概念”,进而把“物莫非指”说成为“万物没有不是意识或概念的显现”,从而定公孙龙的哲学为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3.
宋代以后,下迄近世,外人习称中国为“唐”,“唐人街”之称,更为世人所熟知。宋人朱或《萍洲可谈》卷二说,“汉威令习于西北,故西北呼中国为‘汉’;唐威令行于东南,故蛮夷呼中国为‘唐’。崇宁间,臣僚上言,边俗指中国为‘唐’、‘汉’,行于文书,乞并改为宋。”又说:“北人过海外,是岁不还者,谓之‘住蕃’;诸国人至广州,是岁不归者,谓之‘住唐’。”不但外人称中国为“唐”,即中国人在海外者亦自称为“唐”。宋人赵汝适《诸蕃志》卷上说:“交趾……王系‘唐’姓。”所谓“唐姓”即中国姓。又说,“占城……‘唐人’被土人杀害,追杀偿死。”所谓“唐人”即中国人。交趾、占城皆东  相似文献   

14.
上海古籍出版社新本《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下册第693页:“平沙有沙人截道……,土人与之相识者,犹被索肥始放。”(新文化书社《徐霞客游记》1932年铅印本,此处亦作“索肥”。) 按:沙人截道而索肥,“索肥”云云,令人费解,以理校之,“索肥”应为“索(贝巴)”之误,形近而讹。 (贝巴),即海贝,亦称作(贝八),它来源于沿海诸国,在云南它曾被当作货币使用过的。《皇朝通考·钱币考》:“云南地多山矿,唐、宋时越在外服,元、明有金银之课,而铜之开采尚少,且民间日用多以  相似文献   

15.
<正> 十九世纪的九十年代,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更加疯狂地瓜分中国。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领袖康有为登上了历史舞台。他大声疾呼:“俄北瞰,英西(目炎),法南膦,日东眈,处四强邻之中而为中国,岌岌哉!”①“二万万膏腴之地,四万万秀淑之民,诸国眈眈,朵颐已久……诸国成来,并思一离。”②于是号召人民起来救亡图存,保国保种。他认为,“果能合四万万人,人人热愤,则无不可为者,奚患于不能救!”③其言词表现了昂扬的爱国精神。尽管他所领导的这次群众性的爱国运动后来失败了,康有为因政变失败又被迫流亡国外,但他挽救祖国危亡的热切愿望,他深厚的爱国感情  相似文献   

16.
略论宋朝铜钱在海外诸国的行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略论宋朝铜钱在海外诸国的行用黄纯艳随着海外贸易的繁荣发展,铜钱外流成为两宋始终存在的突出问题。时人描述外流之盛道:“边关重车而出,海舶饱载而回。”①“海舶之所运,日积一日,臣恐穷吾工力,不足以给之。”②但海外贸易并非导致铜钱外流的根本原因。我们知道,...  相似文献   

17.
《新唐书·渤海传》记载:“高丽故地为西京,曰鸭(?)府,……;曰长岭府,领瑕、河二州。”“长岭,营州道也。”贾耽《道里记》(《新唐书·地理志》七下引)记载:“自都护府东北经古盖牟、新城,又经渤海长岭府,千五百里至渤海王城。”一般公认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及“西方哲学”走向刘杰"西方哲学"一词本应指某种共同的东西,或至少能刻画或描述出西方诸国领先哲学家研究工作的某些共同的特征或"气质"。但在目前,我们难以找到这种共同的东西。今日西方一些著名哲学家对"哲学"的理解彼此根本就不同。应该说对当前西...  相似文献   

19.
《诗品》“晋记室左思”条中“文”指左思的五言诗;“典”不是今人所谓的典故,而是指一种重在表情达意,适度加以藻饰,既不轻靡也不朴野的语言风格;“怨”突出了左思诗歌的感情特质,是缘事而发的哀怨之情;“精切”应作“情切”,即感情深切之意;“讽喻”指用适度修饰的文辞表达愤世之情。袁著《中国文学史》对这段文字的解释不够准确。  相似文献   

20.
<正> 王船山晚年自题墓铭:“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对自己一生的政治抱负和学术活动作了自我鉴定。“张横渠之正学”,指北宋张载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刘越石之孤愤”,指西晋刘琨目睹刘渊匈奴汉国之侵凌,欲奋战以雪“大耻”,却受制于“乱贼”,莫酬壮志的愤慨。关于前者,学术界已有论述,而后者则鲜有专论。笔者不揣浅陋,拟从这方面作一些探索。同时,对于船山如何评价刘琨之诗,也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