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自觉与人才成长--《当代中国概论》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中国概论》是一本关于中国国情和文化的书。对于广大大学生 ,尤其是在中国内地求学的海外和港澳台学生而言 ,了解中国国情和文化是极其有益和重要的。当今世界 ,文化多元化趋势日趋彰显 ,业已成为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信息网络化并列的世界发展重要特征。在这种多元文化的语境下 ,“文化自觉”问题日益紧迫地凸显出来。什么是文化自觉 ?中国著名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对自己最先提出的这一命题是这样诠释的 :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 ,并不是哪一个人的主观空想 ,它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 ,…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与“文化自觉”及其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邵龙宝 《社会科学》2001,(10):52-56
在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战略策略中 ,强调中国的知识分子乃至全体公民应该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至关重要。一“文化自觉”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近年来在多篇文章和多次讲话中提出的一个理念。依我理解 ,这一理念的内涵是 :第一 ,费孝通先生正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看到了我们的生活本身已经进入一个世界性的文化转型期。经济全球化绝不是单一的经济层面的全球化过程 ,它同时是一个文化全球化、政治意识形态也会产生强大的辐射力的过程。这就决定了人文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史无前例的大接触、大交融的时代。第二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  相似文献   

3.
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从根本上说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其生活方式和心理态势的总和。文化首先是民族性的而非世界性的,民族文化之间不存在摸式选择,它具有自己的独特价值,并在自我调整中发展。80年代出现的否定文化民族性的“取代论”、“趋同论”和“重建论”等都不足为训,必须大力弘扬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4.
“文化自觉”意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可以说。文化自觉实际上是对自身承载的文化的一种觉悟、一种科学认识。理论研究不是知识层面的摆设.而重要的是直面现实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5.
企业文化创新要围绕“三个自觉”进行手段和机制创新。前提是一个企业已经具备了比较完备的、独持的、个性化的企业文化体系。在这样一个前提条件下,要想形成一个文化氛围,就必须要在大多数职工中形成普遍的文化自觉,体现在“三个自觉”上,即思想自觉、行为自觉、语言自觉。  相似文献   

6.
1984年,丁守和、蒋大椿两同志发表了《试论文化史研究的对象和途径》一文。文章提出:“能否将文化作为一个总体来研究,设法探寻较之整个历史发展规律适用范围要窄狭,而又比各种具体文化形式(如哲学、文学)发展规律的适用范围较宽的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呢?这样的规律存在吗?我们相信它是存在的”。文章还“希望从事和关心文化史研究的同志,能够留意这个问题,加以深入探讨”。对于前揭论文所提出的这一有待研究的问题,本文作一尝试性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透过文化,人类在不同层面和视角中确证着自己的本质。哲学作为人类的自我意识理论,从古至今,有一个不断向人自身回归的发展逻辑。当代文化哲学建构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回答和解决当代人类文化实践所提出的问题,尤其是面向21世纪人类发展所日益关注的人的存在、人的生存及文化环境、文化进步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等问题,进而在一种自觉的意义上反映和表达人与文化世界关系的理性价值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与人”的关系折射着文化哲学的最基本内涵。哲学立足于人的现实存在与发展而对文化的能动思考,为文化的现实发展与…  相似文献   

8.
“反观看”指文化生产中的一种自觉的女性主义实践,反抗的是性别控制结构以及作为父权制替代品的消费主义对个体的占有性注视.表现为被看者在自己的客体、对象化身份中注入主体性,创作者赋予作为被看对象的主人公以主动权.相对于强调“反观看”的女性主义性别政治意义,探寻对于本土当下有实际意义的“反观看”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五四”作为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在西方文明冲击下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一次反思.当时提出的“民主”和“科学”的主张至今仍极有意义.比较而言,民主比科学更根本,做起来也更复杂、困难.我以为,民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就是要达到对民主灵魂的先行领会和深切把握,以便产生对民主的理性自觉.我们现在还不完全有这种自觉. 民主的灵魂就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和尊重,亦即人文精神.从西方文明史看,作为政治  相似文献   

10.
《东方学》提出了一系列问题,用赛义德自己的话说,诸如“人们是如何表述其他文化的?什么是另一种文化?文化(或种族、宗教、文明)差异这一概念是否行之有效,或者,它是否总是与沾沾自喜(当谈到自己的文化时)或敌视和侵犯(当谈到“其他”文化时)难解难分?文化、宗教和种族差异是否比社会经济差异和政治历史差异更重要?观念是如何获得权威、“规范”甚至“自然”真理的地位的……”这些问题开辟了一个新锐的思想领域,使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知识分子普遍关注自身在西方的“现代性规划”中被表述的命运。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基本在两个层次上展开。…  相似文献   

11.
山林文化是长期生活在山地的游猎民族的一种古老文化,是一种地域性极强的文化。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是生活在大、小兴安岭的鄂伦春族的山林文化。鄂伦春有两种解释:一是“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狩猎是鄂伦春族生存的根本需要。鄂伦春人把狩猎融进了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桦树皮文化”是北方狩猎民族的一种古老文化。鄂伦春族的“桦树皮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地域性文化传承现象。鄂伦春是一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鄂伦春人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并靠着口耳相传,顽强地保留到今天。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鄂伦春的山林文化渐行渐远,保护好鄂伦春族的山林文化,不仅是对文化的捍卫,更是对鄂伦春这个处于“边缘”的民族拥有更广泛的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和权利的维护。  相似文献   

12.
科学的理性主义是鲁迅思想发端的逻辑起点,同时亦是鲁迅文化选择思路的基本转折之处。作出这样的结论,并非要否认鲁迅接触西方思想自“进化论”始的这一文化选择的思路起点,也并非得之以鲁迅学工,继而弃工从医,再继弃医从文的这一人生选择的历史路径所作的直线推导结果。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少有的“先觉者”,作为中国文化变革史上卓越的自觉知识者,鲁迅作为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其代表性和启示性,一方面表现在他身处历史转折的关头,面临多重文化的冲撞、整合,实施从非人向人的转化,正确地作出文化选择,开拓自己的…  相似文献   

13.
文化的位置——戴锦华教授访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的理解——不是很有把握,您最近提出“文化的位置”这样一个命题,应该是与您的另外一个表述密切相关的,即文化研究的工作不应只是批判性的解构,还应当是创造性的建构。在您的《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一书中,“文化”似乎主要是指一种需要从其中突围的意识形态镜城,而到了您提出“文化的位置”的时候,“文化”这个词好像有了更为积极的含义,代表着资本逻辑之外的另一种可能性。那么,“文化的位置”是在您的批判性工作进行到一定程度之后产生的问题意识呢,还是您从事文化研究之初就有的一种关切呢?●这个问题是我在思考过程中慢…  相似文献   

14.
文化品牌是城市也是一个地区的灵魂。在怀化这样一个后发展地区,用什么样的文化品牌凝聚人心,加快建设“和谐怀化”?“2004中国.怀化国际杂交水稻与世界粮食安全论坛”(以下简称“怀化论坛”)的成功运作,使人们惊喜地发现尚未深度挖掘便已走向世界的怀化文化品牌——“杂交水稻  相似文献   

15.
戴沙迪  朱振宇 《中国学术》2001,3(4):374-376
“视觉文化”是什么?有理由认为,一本以“视觉文化”为题目的书,会在开篇对这个领域作出一个直接而综合的定义。不过,这本书的导论没有这样做:编者仅仅告诉我们“这是一种跨学科研究的新方法,虽然颇有争议,但很时髦。它随着文化研究,酷儿理论及非裔北美研究等领域的进步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一 所谓文学的“文化观照”就是从文化的角度看文学。从学科的角度来说,文学的文化观照是一项极其庞大的工程,决非本文几千字可以完成。所以本文的主旨并非探求文化观照中的文学究竟“是什么”这样的绝对真理,也并非对课题本身的完整理论论证,当然也并非对当前文化热的全面评述。我希望的仅仅是谈一下自己对这个课题性质以及实现这一观照的可能途径的看法。 什么是文化?如果我们想认真地把文化作为一种背景来理解文学,就必须首先确立自己的文化概念。在文学批评中,人们谈到“文化”这个字眼时往往不是为了考察人类文化,而是  相似文献   

17.
陈秋萍 《学术论坛》2006,(5):171-174
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经济是没有边界的。广告作为一种商业行为,也是没有边界的。广告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由于受众阅听广告的不自觉情状,在特有的广告认知心理的作用下,受众便会程度不同地从心理到行为回应广告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这样的心理认同和行为模仿使得广告具备了有别于“广而告之产品和服务”的现实的文化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乃至社会风气,从而对社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现代“公民文化”对传统“臣民文化”的扬弃与超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今中国社会 ,全球化已成为描述民族生存环境的最为重要的术语。受全球化所主导的未来社会必将是一个推崇新“公民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公民社会。奠基于生存本位基础上的新“公民文化”及其价值观 ,本质上是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质的文化形态。它作为一种现代文化观念 ,标志着人由自在自发的自然状态走向自由自觉的主体存在状态 ;而作为对经济全球化的一种理论应对和民族文化可行性发展路径的策略设计 ,其现实践履 ,则离不开对具有现代“世界公民意识”的合格公民主体的培育及其文化创新实践的有效促动  相似文献   

19.
文化碰撞是文化交流的伴生物.关注文化碰撞必须强调文化自觉.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交流的速度、频率前所未有,各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也是空前的.抵制消极文化的侵蚀,强化文化安全意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倡导强化文化批判意识的同时,更需要国人建构文化自觉.中西文化碰撞由来已久,但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自觉.当代文化自觉的核心内容是,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在文化多元化的世界上找到“安身立命”之本.  相似文献   

20.
“存在先于本质”是由让·保尔·萨特提出来的.按萨特的理解,各种存在主义者们有一个共同点——都相信“存在先于本质”.它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 什么是“存在先于本质”或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呢?按萨特的意思是说,人最初只是一种单纯的存在,而人的本质,人的其余的一切则是完全由人自己按照主观意愿,自我选择才成为这样或那样的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