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任何一个文学文本,都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明确意义,也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合理解释,它总是要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历史变革中。被后来者根据自己的历史文化语境进行新的文学解释。  相似文献   

2.
近代科学的发展促使人们以科学主义、实证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待人文科学的研究。自然主义文学思潮力图建立科学主义的“求真”新文学,以科学颠覆文学、取代文学,在极端倾向中走向了歧途。20世纪形式主义学派将“形式”研究落实为文本语言研究,忽视了文学接受过程中社会、人文、主观的因素,造成了理论上的偏颇和疏漏,反科学主义是对科学主义扼杀文学人文精神的反动。  相似文献   

3.
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与古典主义是两元对立的。本文通过分析论证说明,英国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来说,是“后来者”,后来者本身中总是包含着一种对先来者的继承、反抗和超越。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当下纪实文学批评与创作中存在着有把它归位于现实主义文学范畴或贬损为政治、社会问题写实 ;文体过度膨胀带来的文学与非文学界限的模糊 ;强化认识功能 ,削弱审美功能 ;忽视传统的继承性等问题 ,提出了取代 ,或者沦丧 ?统一 ,还是分化 ?强化 ,还是弱化 ?重视 ,还是忽视等提请人们警觉的问题 ,以探寻和呼唤纪实文学的科学批评导向与健康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学文化发展,图书出版量空前增多。高校图书馆中的文学图书数量很多,流通量最大。新的文学流派、文学形式不断出现,许多学科相互渗透、交叉,边缘学科随之兴起,而文学出版工作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制度,这一切给文学图书的分类带来不少棘手问题。这就要求分类人员要有更高的科学文化素养,更过硬的业务水平,更广泛的知识面,以适应当今科学文化的发展趋势。尤其要进一步掌握文学图书的分类规律,逐步提高文学图书的分类质量,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相似文献   

6.
文学史的核心价值与古今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着重分析在过去的文学史研究中古代与现代相互隔绝的成因与弊病 ,提出从重新阐释中国文学的历史与传统入手 ,沟通古今文学 ,研究其演变的过程 ;提出文学史的核心价值是文学与人性发展的关系、文学在此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并主张以此核心价值为主线来研究古今文学之演变。  相似文献   

7.
人文精神及文学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末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着选择人文还是经济的两难命题.这是人类的双重需要.单纯强调某一方都不合适.人文精神以“反弹”的形式与科学精神形成张力共同推动社会发展.其主要方式一是批判现实.一是美化过去.它的意义在于以对社会邪恶的抗衡而成为当时的精神力量和后世的宝贵财富。由于宗教精神的匮乏.中国的文学引人向上向善向美.起到了取代宗教的作用,其地位较之其它学科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正> 凡是深入研究过台湾当代文学发展的人们,不论在具体作家、作品、思潮、观点上有多少分歧,但在文学历程的走向上,却都认识一致。光复后至70年代的台湾文学史,概而言之,可以称之为“主潮更迭”:50年代的反共、怀乡文学,60年代的现代主义文学,70年代的乡土文学,其阶段性之鲜明,是不容混淆的。那么,进入80年代以后的文学阶段特点又是什么呢?虽然迄今历史还未走完它的全程,但过去9个年头的创作态势已经表明:几十年来那种脉络分明的阶段性“主潮更迭”,已经让位于同样分明的“多元发展”,不再有某一种文学高高雄踞于文坛之势了,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少年来泾渭分明的创作面貌,被互相认同、互相渗透、互相吸收的“融合”趋势所取代,  相似文献   

9.
郁达夫与中国现代散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角度研究郁达夫对中国现代散文的独特贡献。作者通过对郁达夫散文理论、散文创作与编辑思想的综合分析,指出“个性化”原则是郁达夫现代散文观的核心所在。而个性与社会性相结合的要求,则体现了现代人文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在郁达夫现代散文观中的自然融合。至于郁达夫在坚持本土文学表现风貌和学习异域文学表现手法中的矛盾与最终取舍,也对后来者不无启发。文章最后指出了郁达夫现代散文观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公共教育学作为师范类院校教育理论课中的一门必修课 ,有其不可取代的位置 ,但现在公共教育学课的现状令人担忧 ,迫切需要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1.
关于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和改革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教育学作为师范类院校教育理论课中的一门必修课,有其不可取代的位置,但现在公共教育学课的现状令人担忧,迫切需要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2.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在其研究中深刻反思了过去的文学史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分朝界代式的文学时期划分,“从后往前读”的线性解读方式,以名家名作的评介取代文学史全貌,以先行观念决定原始材料的取舍,等等。针对这些弊病,他也做了重写文学史的尝试:将文学文本还原到“话语体系”中考察,在历史的流变中考察文学文本的接受情况,将文学文本视为一个充满不定性的历史生成物。  相似文献   

13.
文学史研究的互文性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学史研究中,研究者通常以文学作品在时间上的线性发展序列为中心目标,寻绎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和逻辑进程。其文学史观大致说来有如下几种:通过史料考辨来坐实作家、作品与社会环境之间具体联系的实证主义文学史观;从语言、文体、风格等角度透视文学内在形式变迁的形式主义文学史观;强调社会历史发展呈一元论模式的进化论文学史观;强调以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尖锐对立为基础的阶级论文学史观等等。上述文学史观虽然各有偏重,但无疑都可以看出时间性向度的述史线索。而笔者在本文引入的互文性视角的文学史观,以符号系统的共时结构去取代文学…  相似文献   

14.
钱跃 《社区》2010,(14):13-13
记忆是一种情怀。这些生活记忆,既能让经历者感叹,重新拾起对过去生活的记忆:又能让后来者了解,生活原来是这样。  相似文献   

15.
文学与科学     
(一)问题的提出文学与科学,在过去的人们的心目中,是有两种观点的。第一,他们把牠看成各不相容的东西。他们是在相互的轻蔑着,相互的讪笑着的。研究科学的人,以为文学是一种无聊的东西,牠只是凭借着作者个人的主观的偏见,和感情的玩艺,是没有什么大道理的。如果人生的领域里面,完全为文学所统治着。那末,免不了的,这世界上的人,个个都会变成疯子,变成神经病者了。而在另一面呢,研究文学的人,也不高兴瞧得起科学。他们以为科学,只是一种形而下的学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文学翻译“化境”说的理论意义:“化境”说从辩证的高度继承、升华了传统的“信、达、雅”理论,指出了翻译艺术的最完美表现形式在于它自身的一无所有,从而道出了它的特珠性,“化境”说强调了文学翻译中的艺术性,具有目前流行的翻译科学论所不能取代的价值;“形似”、“神似”的辩证统一是文学翻译的理想境界,“化境”说两者兼容,可救扰其一端的偏颇。  相似文献   

17.
在“五四”文学革命期间,周作人提出了“人的文学”的重要文学命题,与此同时,周作人还创作了诗集《过去的生命》中的诗歌。《过去的生命》主要体现了周作人“人的文学”观中的三方面重要内容:“人道主义为本”、“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求生意志”和“求胜意志”。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对西方文学与科学的“事实联系”进行“立体”梳理。从纵向审视,这种联系大致经历了合分合过程;从横向考察,这种联系大体表现为四个方面。首先,有的作家,尤其是古代作家,从文学角度来描绘迄今视为归于科学范围的问题;其次,在某一特定时期,文学领域中的新气象能够加速科学发展的步伐;第三,自然科学在勃兴进程中,以其把握世界的方式和务实的精神波及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它的大部分成果通过间接或直接的途径影响文学;第四,文学往往依凭形象地去描述、概括已有的科学成就来推论未知的科学境界,而从事科学的人们常为之受到启发或获致灵感。由此深入认识:“人类越前进,艺术将越是科学的,同样科学将变成艺术的”.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史中的师承关系呈现出以下特点:近代以前表现为严格意义上的师徒关系;近代以来,科学史上的师徒关系逐渐由研究者与助手之间的关系和师生关系所取代,这种关系又大多最终转变为同事关系;一人从多师的现象逐渐增多。社会的发展,科学自身的发展,科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上升,是科学史中师承关系变迁的主要原因。性格、人格、氛围等隐性知识的传承是科学师承的主要内容,这些隐性知识的传承对科学家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科学人物传记的写法对理解科学史及其科学史中师承关系中的马太效应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发展中国家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后来者,它们可称为后发展国家。后发展有优势也有劣势,“后发展效应”的存在,决定了后发展国家再不可能重复发达国家曾有过的现代化发展经历,战后一些工业化最成功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模式也很难为其他国家所仿效。后发展国家应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发展的时空环境,创造性地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