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是扬州地方志编纂的鼎盛时期,府、州、县乃至区、镇之志迭出,光是府志就编成6部。由于这些府志绝大部分编纂规模既大,志书质量又高,故而多得学者好评,在世间产生较大的影响。其中,尤以《(嘉庆)重修扬州府志》深得学术界称允,《中国地方志辞典》这样评价道:“此志体例整秩,考据严审,材料富实,历来颇受后人好评,一直视为清代名志。”《(嘉庆)重修扬州府志》的纂修,“自己巳(嘉庆十四年,1809)之仲春,迄庚午(嘉庆十五年,1801)之孟夏,续修之书成”,历时一年零数月。全志凡72卷首1卷,装订成48册,全志达100多万言。其规模篇幅不啻在扬州清代府志中首屈一指,就是在我国清代旧府志中,亦可入鸿  相似文献   

2.
清代台湾志书的情况,有些专文已作介绍,这里仅就两部早期志书中的若干问题加以考证,试图澄清一些问题。一、关于蒋毓英《台湾府志》(一)第一部《台湾府志》十卷是清康熙二十四年台湾知府蒋毓英修、凤山知县杨芳声、诸罗知县季麒光同纂的,有康熙二十五年刻本。仅上海图书馆收藏。全书一百二十一页,约五万多字。每半页十一行,每行十九字(小字同),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封面镌:“台湾府志,本府藏板”二行。目录署:“台湾府誌目  相似文献   

3.
马可波罗是否在扬州为官,已成为肯定与怀疑“马可波罗到中国”的一个重要议题.一些文史工作者在万历《扬州府志》和康熙《扬州府志》中找到了马可波罗扬州为官的史实,使长期困惑人们的这一疑虑得到诠释.  相似文献   

4.
自魏晋南北朝至清,成都地方志的发展经历了地记、图经到方志的演变过程。宋代成都的修志活动日趋频繁,六修成都志。及至明清,成都府县志保存下来的有四部:天启《新修成都府志》、康熙《四川成都府志》、嘉庆《成都县志》和同治《重修成都县志》。本文利用四部成都方志所载"纂修姓名"对明清成都府县志修志人员的职责和分工及其修志经费来源进行了分析考证。  相似文献   

5.
自魏晋南北朝至清,成都地方志的发展经历了地记、图经到方志的演变过程。宋代成都的修志活动日趋频繁,六修成都志。及至明清,成都府县志保存下来的有四部:天启《新修成都府志》、康熙《四川成都府志》、嘉庆《成都县志》和同治《重修成都县志》。本文利用四部成都方志所载“纂修姓名”对明清成都府县志修志人员的职责和分工及其修志经费来源进行了分析考证。  相似文献   

6.
清代是方志编修的鼎盛时期。据《中国地力志联合目录》统计,我国现存方志有8264种,11万余卷,约占我国古籍的百分之十。而这些志书中,清代就有5685种,其中不少是名志佳构。梁启超在《中国近二百年学术史)一书中,列有清一代共计名志116种,其中通志15种,府志27种,州志9种,县志65种。在府志27种中,贵州为5种,其中之《贵阳府志》、《大定府志》、《安顺府志》、《兴义府志》均为邹汉勋主纂或参纂于道光年间和咸丰元年。一人纂编四府府志不仅为当时所少见,且皆被列入“著作之林”更为当时所仅有。本文拟就邹汉勋其人、邹汉勋来黔事…  相似文献   

7.
庆阳在明清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至少七种府志,这些府志是各个时期庆阳历史文化的真实写照。由于保存不当,大多数已经失传,今天可以见到的只有嘉靖本、顺治本和乾隆本。这七种《庆阳府志》性质的志书是中国古代方志的一个构成部分,但长时间以来却不为方志研究者所知。分析其内容和写作特征,对于我们深入研究古代志书的发展历程,丰富中国方志学史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说明李渔与扬州关系密切的原因,从康熙《扬州府志》、《淮海英灵集》、《百尺梧桐阁集》、《桐引楼诗》等书中辑得有关材料,考索李渔在扬州的游踪、交游以及主要活动,同时探讨李渔的造园技巧对扬州园林的影响,李渔小说戏曲作品中对明末清初扬州盐商和“扬州女”形象的刻画。  相似文献   

9.
道光《重修金县志》是甘肃榆中县现存第一部纲目体地方志。纂修始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成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纂修者恩福时任金县知县,满洲镶黄旗举人,对康熙《金县志》纂修上的问题,认识深刻、直切要害。为革除《金县志》“因陋就简,粗略残缺殊多”的弊病,纂修出了一部有裨于治理、教化、存文的优质志书。体例方面,《重修金县志》沿袭道光十三年《兰州府志》纲目体,扩充条目,细化类别,增强志书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内容方面,《重修金县志》以《金县志》《兰州府志》“金县”条资料为基底,大量增补新资料,包括实地搜采的一手资料和辑录自他书文献的金县资料。  相似文献   

10.
湖南地方文献极其丰富,《中国地方志集成》即著录了《湖南府县志辑》86册,今人编辑的《湖湘文库》亦收录了大量的湖南地方文献,这些书籍包含了许多宋人诗歌。今主要利用《南岳总胜集》《(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嘉靖)长沙府志》《南岳志》等书共辑得宋代佚诗67首(包括4则残句),补充作者24人。  相似文献   

11.
同治《宜昌府志·艺文志》收录作品众多,存在误收、误署、误书等三种类型的舛误,这也是传统地方志的普遍问题。误收主要是违背“在地性”原则,将与宜昌本地无关的作品收录。误署有作者误署和时代误署两种情况。误书指编纂刊刻时出现文本的错讹衍脱等失误,如无其他版本对校,需要细致考辨方能订正。张九一是明代“后五子”之一,曾在宜昌府境内创作了大量诗歌,府志仅收录两首,其《绿波楼集》中明确可考的“在地”之作有应酬唱和诗15首,行役抒怀诗26首。  相似文献   

12.
万历《雷州府志》是时任雷州府推官欧阳保主持纂修的一部府志。这部万历《雷州府志》,是目前关于雷州半岛的雷州府和海康、遂溪、徐闻存世的最早最完整的府志,具有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价值。欧阳保除了这部府志外,在雷州还做了一些很有意义的工作,如:兴办学校,审理案件,兴利除弊,修建文塔等等。研究欧阳保的实绩,可启迪我们的思考,以便推进雷州文化的研究和建设。  相似文献   

13.
康熙二十二年,宛平知县王养濂主持修纂《宛平县志》,开创了北京地区官方为附郭县修志的先例。在此之前,专门记载宛平县事迹的有沈榜的《宛署杂记》,同时在张吉午的《(康熙)顺天府志》和缪荃孙的《(光绪)顺天府志》中也涉及宛平县情况。与此三书比对,《宛平县志》在"人物"和"艺文"内容上优于沈书;在资料详实上富于张书;在史源和校勘上助益缪书,具有较高的文献、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4.
道光《重庆府志》是清代纂修的重庆地区府级方志中的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志书。它的成书是在知府王梦庚的大力主持下完成的,实际执笔人为荣昌教谕寇宗。本志采用传统的两级分目体,对清代道光以前的重庆府境内的地理、经济、政治、教育、军事、人物等各方面的历史加以叙述,保存了一些难得的史料。但是本志在编纂过程中过于强调政治意义而忽视了对地方社会的经济生活和风俗文化等内容的记载,致使大量有价值的地方性知识流失。同时,由于纂修者的水平所限,志书内容的学术性也大受影响。但由于本志成书较晚,刊本存世量大,查阅较容易。  相似文献   

15.
咸丰《兴义府志》收录了大量的竹枝词。这些竹枝词描写了贵州兴义府的制度沿革、历史事件、田园风光与民风民俗,充分体现出贵州地方志编纂中以诗志史的基本思想,对探究史学与文学互动、诗歌与贵州社会文化发展之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 我国古代有几个王朝,都曾用国家之力,修成几部卷帙浩繁的书籍。最有名的如宋朝纂修的《太平御览》一千卷,《册府元龟》一千卷,《文苑英华》一千卷,明朝初年纂修的《永乐大典》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清康熙时纂修的《渊鉴类函》四百五十卷,《佩文韵府》四百四十四卷,《全唐诗》九百卷,康熙雍正两朝修的《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这些书有的是诗文总集,有的是类书。清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妄图跨越各代,  相似文献   

17.
宋代大儒朱熹的年谱,由其门人李方子首开端绪。明代,朱熹的理学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后,他的著作屡经翻刻,反映生平事迹的年谱也刊刻不断,多以宋代李方子所编《年谱》为基础,并从朱熹《文集》、《语录》,黄榦撰的《行状》,《宋史》以及其他各书中拾遗补阙,间有增补、修订,朱熹桑梓乡邦的徽州和讲学授读的建宁为主要翻刻地。嘉靖四十五年,汪尚宁、洪垣编撰嘉靖《徽州府志》时,仿照《史记·孔子世家》之例,于卷十五命名《朱子世家》,后在徽州地区州、府、县志中屡有翻刻。清代乾隆年间,江永编撰《婺源县志》,作《考订朱子世家》一卷。自此,徽州之府志、县志以及江永《近思录集注》附录中皆以此为定本,并因江永思想传播而传遍大江南北,且随《近思录集注》而远渡海外,客观上发挥了传播朱熹思想、教化民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扬州,盐商云集,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成为东南人文荟萃之区。当时扬州藏书之浩瀚,又为发展文化创造良好条件。吴晗在《江苏藏书家史略·序言》中说:“以苏省之藏书家而论,则常熟、金陵、维扬、吴县四地始终为历代重心,其间或互为隆替。”而扬州藏书之富·则又首推“小玲珑山馆”主人马氏昆仲。  相似文献   

19.
一部富有地方特色的新志书——《广陵区志》,历时四载,即将由中华书局出版,与读者见面。广陵区即古城扬州。扬州,地处江淮要冲,素有“淮左名都”之誉。扬州,我国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国内外人士向往的旅游胜地。《广陵区志》正是记载古城扬州自然与社会、  相似文献   

20.
隋唐时代的扬州,繁华甲天下。“危楼九曲,珠簾十里,二十四桥风月尤为东南佳丽。舟楫四达,民殷物阜,冠盖东南而人才地产随之。”(《重修扬州府志》卷八)以高绝俊健、潇洒有致而著称的杜牧曾在大和七年到九年(833—835),开成二年(837),会昌二年(842)三次寓居扬州,留下了“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簾总不如”,“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等脍炙人口的佳句。在其离扬后,又因“厌江南之寂寞,思扬州之欢娱”(谢枋德《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