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试论行政垄断及其普遍性与特殊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行政垄断是国家机构运用公共权力对市场竞争的禁止、限制或排斥.行政垄断是垄断的一种高级形式.行政垄断的范围、形式等是由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生产力水平等所决定的.行政垄断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存在,具有普遍性;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差异,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行政垄断又具有特殊性和差异性.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反行政垄断并非消除所有形式的行政垄断,有些形式的行政垄断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行政垄断是国家机构运用公共权力对市场竞争的禁止、限制或排斥。行政垄断是垄断的一种高级形式。行政垄断的范围、形式等是由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生产力水平等所决定的。行政垄断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存在,具有普遍性;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差异,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行政垄断又具有特殊性和差异性。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反行政垄断并非消除所有形式的行政垄断,有些形式的行政垄断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执政党的政治权威,不仅取决于人们对它的信仰与支持,还和它所提供的权力的合法性、领导的合理性和治理的有效性密不可分。本文拟从执政地位、政党的先进性、执政政绩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中国共产党政治权威的基础,揭示当前党的权威所面临的挑战,并就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执政的道德合理性是指执政者基于被民众认可的原则基础上实施统治的正当性或合理性。人民群众的心理向背是执政道德合理性的根本之所在。执政道德合理性不仅是执政的有效性与合理性的良性互动,而且还是执政党意图伦理与责任伦理的有机统一。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出现了新的局面,中国共产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力地回应了来自各个方面对执政党存在的误解,对党执政的道德合理性进行了新的理论诠释。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执政职能的历史考察及经济职能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职能,在执政的历史实践中主要表现为一元化的执政职能,政治的执政职能,政治、思想和组织的执政职能。执政职能的这三种表现形式,作为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既有其历史合理性,也有其历史局限性。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职能是由其性质、地位和面临的任务决定的。历史地考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职能,科学定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职能,将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在治国安邦、建设小康、振兴中华的执政实践中更好地发挥领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厘定执政伦理研究的基本范畴是进行执政伦理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大致说来,执政伦理研究的基本范畴主要有:执政价值、执政价值合理性、执政工具合理性、执政正当性、执政善、执政责任。厘定执政伦理研究的基本范畴对深化执政伦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经济决定伦理"理论范式的合理性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决定伦理"是20世纪关于经济伦理关系的三大理论范式之一,具体表现为三个命题或三个理念.其合理性限度表现在本体论、价值论和实践论诸方面.在本体论方面,它将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相互关系和社会有机体的理论由解读引向泛读和误读.在价值论方面,它在揭示伦理的形上基础的同时,以本体论僭越价值论,以真理取代意义,思辨理性混同实践理性.在实践论方面,在由传统向现代的文明转换,和由"意识形态中心"向"经济建设中心"的战略转变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内在四大实践虚妄:奴婢伦理;孤离的经济;道德责任的消解;价值霸权."经济决定伦理"的合理性,是决定论的合理性;这种决定论并没有绝对的合理性,是本体论的合理性;一旦僭越价值论和实践论,这种本体论的合理性就很有可能蜕变为非合理性;即使在本体论范围内,其合理性也有其理论和实践的限度.  相似文献   

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包涵着丰富的伦理内涵,其中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蕴含着社会主义的道德基础;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蕴含着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在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蕴含着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目的。坚持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和合规律性,而且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道德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执政党的执政体制,即执政党执掌运作政权所涉及的机构、机构职权的配置、权力运行模式及其三者的制度化状态的总和。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体制的时代特性是历史合理性和欠科学性的并存。作者认为当前体制是一种过渡型的威权主义执政体制。该体制转型后的民主模式应该既不削弱党的领导地位,同时还应能够不断增进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执政伦理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执政伦理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研究主要是围绕执政伦理元问题、执政党伦理、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等方面展开。政治伦理学发展的逻辑现实和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现实逻辑亟须学术界进一步从基础理论的维度来深化执政伦理研究。  相似文献   

11.
论述20世纪50年代苏共二十大及波匈事件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影响,一方面使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使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上发生了失误。  相似文献   

12.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考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因此,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3.
在通达共产主义的革命道路上,革命者在“革命之中”守护党的初心,“革命伦理”因“革命”而成为伦理之家,形成初心不断凝聚的伦理世界。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伦理创新,中国共产党革命伦理具有整体性与具体性、生成性与超越性、内省性与持存性的伦理特征,具有本原伦理的先行筹划、实践伦理的自我造就、示范伦理的带动引领功能。营造中国共产党革命伦理,能够为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提供现实支撑,为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政党伦理建设提供前提基础,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革命提供伦理认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秩序提供关键工程,为创造性构建中国特色伦理学提供方向指引。  相似文献   

14.
从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新视角重新审视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原因可知,苏共在执政理念上背离了"以人为本",在实践上表现为未能切实保障好人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由此可以得出一条重要教训:共产党执政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而落实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5.
关于依法治国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治和民主总是联为一体的,就如专制与人治不可分割一样。我们实行依法治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民主,更好地实现“民治”。依法治国,即是变人治为法治,必须重在管权、重在治官。实行依法治国,关键在于执政党建设。党的领导是不能动摇的,但党要善于领导,党的执政方式要适时转变。党的执政方式的转变过程,即是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江总书记“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 ,是站在新世纪的高度 ,对传统治国理论的扬弃和现实社会的紧密结合而得出的真理性命题。“以德治国”思想是对中外历史治国经验的科学总结 ,符合中国民族特殊心理的国情而提出来的 ,并与传统和外国德治有本质区别 ;“以德治国”思想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必然论断 ,也是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求 ,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要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7.
执政规律是一个世界性的重大课题,无论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的政党都没有真正解决这个问题。揭示执政规律,就要总结带有普遍性的执政经验和教训。要研究和借鉴西方执政党的执政经验。要深刻总结苏东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以及我们党自身的执政经验和教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执政理论体系的提出使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境界。  相似文献   

18.
政治道德是执政理念的价值基础,对“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和如何执政”这三大执政理念提供道德支持。随着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执政权力来源于并服务于公民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公共权力只有充分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并选择科学的、民主的、法治的执政方式,才能获得权力运作的合理性基础。因此,在政党政治中,执政党只有以执政为民的政治道德统摄执政理念才能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科技伦理观的发展经历了初步探索期、基本形成期和发展完善期三大阶段,形成了既具丰富理论内涵,又具深刻实践价值的科技伦理思想。中国共产党科技伦理观发展的内在逻辑突出体现为:科技的发展要始终坚守“科技向善”的根本原则,要始终贯彻“因时而变”的有效方法,要始终遵循“内外协同”的转化路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科技伦理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思想与时俱进的必然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科技治理实践的智慧结晶,是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健康发展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20.
执政为民的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执政党的基础是人民群众,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性质、宗旨决定了其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性。执政党唯有执政为民,其地位才能稳固持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