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人们的理解和认识当中,通常将日本、亚洲“四小龙”、东盟诸国(新、马、泰、菲、印尼等)界定为东亚的范畴,习惯上的东亚并非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地理区域,更多的是指在过去十多年里,经济活力十足的几个经济体的集合,因此,东亚事实上成为了过去十多年来世界经济活...  相似文献   

2.
东亚经济奇迹建立在三个特点之上,即东亚经济是工业革命以来速度最高的持续增长、非标准结构条件的成功增长、以及超越初始条件的区域经济发展。奇迹产生的原因在于东亚国家和地区利用制度组织和经济政策形成了一种有效的发展机制,从而克服了初始条件的不利因素。东亚经济发展经验最值得重视的是政府与市场作用被恰当地确定在各自的范围之内,保持了制度创新演变与增长的一致性,以及正确的政策取向和弹性。  相似文献   

3.
一、高速发展的韩国经济 近几年来,高速发展的韩国经济越来越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韩国人民在三十几年的时间里,创造了汉江奇迹,由落后的农业国一跃发展到发达国家的门槛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最近连年修改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今年初又提出了上调“六·五”计划的方针,韩国经济出现了加速增长的势头,开始了第二次飞跃。 纵观韩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50年代,经济恢复时期; 60年代,以“一五”(1962—1966年)、“二五”(1967—1971年)两个五年计划为中心,集中发展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加工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相似文献   

4.
创造出“汉江奇迹”的韩国经济自60年代初以来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据世界银行1992年9月1日公布的世界各国《社会发展指标(1991—1992)》称,从1965年至1990年间,韩国 GNP 增长率年平均达7.1%,居世界第一位;GNP 由1962年的23亿美元增加到1992年的2940亿美元,三十年间增长120多倍,使韩国从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国家一跃而跻身于中等发达国家之列。  相似文献   

5.
对东亚经济奇迹的冷思考周家雷30多年来,东亚凭借经济的高速增长,相继成为新兴工业化地区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的“奇迹”。随着经济成长阶段的演进和全球竞争的加剧,东亚正面临着种种的困难和挑战,为此它们必须迎头赶上,采取有效战略措...  相似文献   

6.
国家能力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中国40年来创造经济奇迹的关键在于重视国家能力建设,中国不仅充分发挥了国家能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而且始终坚持动态国家能力观,不断增强和适时调整学习能力、财政能力和法治能力,以匹配市场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成为中国经济崛起和腾飞的重要法宝。有效应对中国未来经济风险与挑战,应当继续秉持动态国家能力观,推动三大能力动态变化,即由模仿型学习向创新型学习转变,非税收入向税收收入转变,非正式制度向正式制度转变。  相似文献   

7.
从发展过程看东亚经济奇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东亚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在较低劣的初始条件下实现了非标准结构模式的成功发展,并且创造了自工业革命以来最高的增长速度。文章比较、评价了明特-拉尔的因果关系模型和石川滋的发展总过程模型,揭示了构成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指出文化渊源与东亚经济实绩的取得并不存在直接的相关关系,体制变革以及由此形成的制度环境在发展机制中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文章评述了部分美国学者对东亚经济发展前景提出的置疑,肯定了东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这一发展经验的可共享性,并从政府的作用和范围、制度与增长的一致性、正确的政策取向与弹性三个方面,对东亚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8.
大宇集团的盛衰反映了作为新兴工业国家的韩国在战后、特别是在60年代以来实施的以出口战略为龙头,通过政府大力扶持,无限制地、盲目地进行“章鱼足式”扩张的经济发展历程。大宇的破产宣告了“大马不死”神话的破灭。韩国金融危机后,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的“高费用、低效益”的结构性弊端暴露无疑。韩国政府不得不把企业结构调整当做目前改革的重点,重振韩国经济。  相似文献   

9.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构想,最初是由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西川润提出的。1987年9月他在日本《经济学人》杂志上发表题为《提倡建立“环日本海经济合作区”》的文章,主张日本、中国、朝鲜、韩国在航空、贸易、基金等方面建立合作,这就是所谓“环日本海经济圈”构想。这一构想虽有缺陷,但由于它符合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有其合理性,因而引起各国的重视。迄今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应包括的国家比较一致的意见是由在地理上处东北亚地区的日本、朝鲜、韩国、“蒙古和中国的六省二市(东北三省、内蒙古、河北、山东和北京、天津)、俄罗斯的远东…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正致力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世界各国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都值得我们鉴借。抱着这一想法,本文拟就战后西德出现“经济奇迹”的原因作一番探讨。战后初期,西德面临着一种崩溃的经济形势。有关材料表明:1946年美英法三个占领区的工业生产仅为战前1936年产量的33%;农业产量只及战前的2/3或3/4;仅美英占领区的住房就有47%遭到毁灭或损坏。要将经济复兴建于这种匮乏的基础之上,可以想象有多么困难。然而,正是在这种基础上,西德经济在1948年到50年代初的短短  相似文献   

11.
一套全面论述今日韩国经济的系统论著──《今日韩国经济丛书》评介卢新德山东大学韩国经济研究室主任逄秀贞教授和王永昌教授主编的《今日韩国经济丛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套比较全面而系统地论述韩国经济的丛书。丛书介绍了韩...  相似文献   

12.
自2010年1月韩国制定电网智能化战略后,不断深入研究工作推进其运行进程,朴槿惠执政后更是将智能化电网作为发展创造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致力于开展经济发展的新途径。2011年5月,韩国颁布加速推进电网智能化的相关法,为加速发展智能电网的进程提供了法律依据。韩国发布智能电网国家路线2030(以下简称路线),指出智能电网的发展方向、目标及五大推进领域。为实现这一目的,韩国将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技术验证期,已经圆满完成;第二阶段为消费推广期,直至2020年实现广域范围的电网智能化;第三阶段为全国部署期,至2030年使韩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全国范围电网智能化的国家。由于是国家主导参与智能电网相关产业,韩国社会对接受电力智能化尚存疑虑,且智能化电网亦需要能源结构的变化。这些要素都非一时可以解决,不可避免地会困扰韩国相关计划的推进。尽管如此,韩国将利用先进IT技术与相对较小的领土面积、国家主导的电力产业等优势加快智能电网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奇迹     
曾楚楚 《快乐青春》2014,(11):67-67
这件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是发生在美国空军和降落伞制造商之间的真实故事。  相似文献   

14.
1997年下半年 ,韩国为了克服金融危机 ,接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以下简称IMF)的紧急资金援助 ,同时也接受了苛刻的援助条件 ,使其经济的各个部门都改变了以往的管理方式 ,从而进入了具有明显特征的IMF管理体制时代。一、IMF时代的韩国经济1997年亚洲的金融危机 ,使韩国经济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和巨大的损失。韩元大幅贬值 ,韩元对美元的汇率一度降到2000∶1;股市暴跌 ,最低降至到280点 ;利率上涨 ,曾狂升到24.3 % ;外汇储备急骤减少 ,仅剩40亿美元 ;多家大企业和银行先后倒闭。在这种情况下 ,韩国政府于199…  相似文献   

15.
《今日韩国经济丛书》评介赵明义由山东大学亚太研究所副所长、韩国研究中心副主任逢秀贞教授和山东省外经贸委副主任王永昌教授主编的《今日韩国经济丛书》,是我国第一套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韩国经济的丛书。该丛书由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荣获1994年全...  相似文献   

16.
战后韩国经济发展很快。造成这种发展的原因很多,本文仅从经济体制的角度,分析韩国体制中的子系统——经济决策系统对韩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从中吸取对中国发展有益的成分。  相似文献   

17.
一、90年代韩国经济形势韩国自60年代初经济“起飞”以来,经济发展速度曾长期居世界前列,1962—1991年间,年经济增长率约达9%,人均国民收入从87美元跃升为6498美元,出口贸易额由不足1亿美元,上升为695亿美元.1986年至1988年,连续三年获得了超过12%的高经济增长率.但是,近年来,由厂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国内经济连年持续高速增长造成的景气过热和某些比例失衡,出现了许多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与韩国经济增长战略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学界把韩国的经济增长战略归纳为高速增长型、出口主导型、工业指向型、非均衡增长型。而对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增长战略并没有明确的表述。本文通过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增长过程所体现的特征的分析与概括 ,比较中韩两国经济增长战略 ,找出中韩两国经济增长战略的共性与差异 ,为今后经济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30多年来持续稳定高速的增长,是当代经济史上的伟大奇迹。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投入到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水平。此种理论可以解释中国经济奇迹与生产要素的因果关联,却不能解释这些要素自身的质量及其形成,而且它忽视了推动经济增长的制度尤其是非正式制度要素。实际上,与生产要素直接相关的意识形态传统,才是中国经济增长要素背后的文化动力。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