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文化、语言、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证了文化翻译的理论基础。本文认为:文化翻译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在民族生存环境,习俗和宗教等条件下,对文化与文化翻译的"表层"与"深层"结构进行研究,探索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文化"传真"意指文化翻译的基本准则,即要求译语从文化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形式及风格。翻译中"文化传真"度的把握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拟以"五四"文化语境为视角,从翻译选材、译语选择和翻译方法三个方面对徐志摩的翻译活动进行了探讨,目的在于说明特定时代文化语境是如何作用于译者的翻译实践活动的,从而对徐志摩的翻译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本文最后就文化语境提出我们进行翻译批评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论文以第八届全国典籍翻译研讨会为例,记述了本次会议上关于中国文化典籍翻译与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理论及研究、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策略、民族典籍及民俗文化翻译研究等主题进行研讨的情况,以期让读者对当下中国典籍翻译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4.
从格特的关联翻译观看文化负载词语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负载词语集中反映或表达了某一民族的风俗习惯、气质情感、历史典故、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宗教心态。文化负载词语一直是翻译研究中的难点。文章通过格特的关联翻译观论述了文化负载词语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5.
译者认为本国的文化处于优势地位,因此在文本的选择和翻译中倾向于用"改写"的翻译策略,挪用自身的文化对原文本进行改造。这是一种建立在文化优越性基础上的翻译策略,不利于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容易造成目标语读者对他者文化的误读。  相似文献   

6.
翻译者主体意识的发挥及其对民族文化异质性的认知 ,不仅关系到翻译策略和效果 ,更关系到民族文化在译入语和世界文化中的影响和地位。杨宪益、霍克思的《红楼梦》宗教文化意象翻译对翻译工作者具有启示作用 :在中国翻译文化产品交流长期存在逆差的现实面前 ,中国翻译者要积极传播民族文化意象的异质性 ,发挥其对外族文化的影响 ,同时应加强研究翻译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7.
鲁迅与庞德分别是中国和美国翻译史上伟大的翻译家,他们都曾尝试过"不通顺"的翻译,并且有着同一类型的目的--把译文读者和译者从原来支配他们阅读和写作的文化紧箍中解放出来;通过"不通顺"的翻译来突出源语文本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从而引入新的表现法.但由于语言发展客观条件的不同,他们二人的同一种翻译策略产生了不尽相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商标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及翻译策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标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地域、民族文化、美学特征,因而商标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形式,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翻译,更是一种文化翻译。这就决定了商标翻译不是简单的语际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活动,要求译者熟练掌握两种不同语言,同时充分把握两种文化的共性和个性,灵活采用音译、意译、音译等主要策略。因此,本文就从文化因素在商标翻译中的影响来探讨商标翻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谚语是文化遗产的结晶,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点。谚语翻译应充分了解谚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分析英、汉谚语的文化共性和个性,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谚语既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又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因而谚语在跨文化交际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谚语翻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谚语跨文化翻译中出现的失误的分析,找出一些常规翻译方法中的不足,并试图探索较恰当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1.
陆羽撰写的《茶经》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典籍,其英译本对中国茶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具有极大的价值。从典籍文化翻译的视角,重点考察美国译者 Francis Ross Carpenter 的《茶经》英译本中关于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效果,并对译者英译过程中准确再现原语负载的文化内涵方面存在的得与失进行综合评价,为茶典籍翻译实践提供借鉴,以促进中国茶文化的有效译介和传播。  相似文献   

12.
《论语》英译是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然而文化专有项使理解和翻译《论语》的难度相应加大。讨论《论语》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并对所采取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以便使《论语》英译更好地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艾米莉·狄金森是与沃尔特·惠特曼齐名的美国著名女诗人。本文选取了狄金森的两首经典诗歌"暴风雨夜"和"篱笆那边",从标点符号、语法、韵式、修辞手法、遣词与诗歌风格等方面比较了狄金森诗歌的两个汉译本:江枫译本和蒲隆译本。文章指出了两个版本各自的特点,即:江枫译本简约、内敛而稍显生硬、机械;而蒲隆译本流畅,但略失之于简约。  相似文献   

14.
归化和异化问题是近年来翻译界一直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是由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的。归化就是译者从译入语的读者的立场出发,将原语中的异国情调变成读者喜闻乐见的本国风味,是一种"读者向的"翻译。异化是一种"作者向的"翻译,即译者将译入语的读者引入作者及其文本。在实际翻译中,可以依势而定,通过强化信息增补、联想翻译法、概念翻译法等将两者相互交融起来。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人民创作了很多经典名篇,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值得向世界传播的文化珍品。但是由于汉语言文字的特殊性,古文的对外翻译始终是一个难题。以英语为例,探讨了文言文的对外翻译原则、评价标准及评价主体,并结合文言文的特征提出了一个翻译模式,以促进我国古代文学的对外翻译与传播。  相似文献   

16.
"音美"、"形美"、"意美"的英译是呼应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美"精神内涵的关键所在,传统古典诗词英译过于强调经验理论的照搬照抄,忽视了中西跨文化之间的差异,以致于英译效果难言满意。描写翻译理论为古典诗词英译实践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通过语境化注入,关注诗词本身所彰显的文化历史境况,为消解英译中文化的误读以及审美的缺位奠定基础,再现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本文以许渊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探讨基于描写翻译理论视域下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为我国英译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出发,以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和译素质为指标,对赛译本《水浒传》进行了评析。赛珍珠具有良好的译者素质,赛译《水浒传》实现了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成功转换。赛译《水浒传》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可称《水浒传》译本中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在人名的翻译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杨译本本着忠实于原著的精神,以异化翻译策略为主,力求把原著中思想文化的方方面面传达给译语读者,而霍译本以译语读者为中心,尽量减轻原语文化知识对他们的压迫感,翻译策略以归化为主。完整与足量是判断采用何种翻译策略的重要标准,因此,两译本虽各有巧妙之处,但或多或少都有欠额翻译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商标翻译是使商标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在中国传统翻译理论指导下,目前很多商标的翻译都存在着忽视的语文化的问题。"目的论"是"以的语文化为导向"的功能翻译理论,它鼓励译者积极分析跨文化商标翻译中存在的文化异同,努力消除文化差异对商标的负面影响,创造出与原文同等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甚至优于原文的商标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