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有给我们留下伦理学的专著,他们的道德理论散见于《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德意志意识形态》、《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及《费尔巴哈论》等著作中,这些著作或者是马恩的合著,或者是由恩格斯独立完成的。其中《反杜林论》一书,恩格斯用整整三章的篇幅,论述了道德的本质、历史演变、道德的阶级性与全人类性的关系以及道德研究方法等伦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在《费尔巴哈论》、《起源》等著作中,恩格斯对旧伦理学的批判,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和婚姻家庭道德的阐述,都为马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有给我们留下伦理学的专著,他们的道德理论散见于《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德意志意识形态》、《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及《费尔巴哈论》等著作中,这些著作或者是马恩的合著,或者是由恩格斯独立完成的。其中《反杜林论》一书,恩格斯用整整三章的篇幅,论述了道德的本质、历史演变、道德的阶级性与全人类性的关系以及道德研究方法等伦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在《费尔巴哈论》、《起源》等著作中,恩格斯对旧伦理学的批判,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和婚姻家庭道德的阐述,都为马  相似文献   

3.
环境道德研究的方法论李万古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道德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了道德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依赖关系,揭示了道德产生的内部机制和源泉以及道德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同一切传统的伦理思想实现了彻底决裂。恩格斯认为,道德活动的主体...  相似文献   

4.
费尔巴哈在道德主体、善恶和道德阶级性问题上的唯心主义立场必然会导致他在道德观上的迷失,恩格斯对费尔巴哈唯心主义道德观进行的深刻批判,是费尔巴哈道德观的时代终结。在此基础上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在道德的起源与本质、道德发展的规律和道德的相对独立性等问题上的基本观点,从而实现了道德观的历史重构。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杜林唯心主义形而上学道德论进行了深刻批判,从认识论基础、真理观前提和价值论原则3个维度揭示了杜林永恒道德论的先验论、最后的终极的真理观、完全的平等观和绝对的自由观等错误思想,并在此基础之上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系统阐述了道德的根源、本质和基本特性,建构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道德作为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具有阶级性和历史性。恩格斯的道德观不仅为我们正确认识我国当前道德现状,而且为我国加强道德建设,特别是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对爱情、婚姻、家庭领域的道德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爱情的本质及道德基础、婚姻家庭道德的历史性、资产阶级婚姻家庭道德的虚伪性和堕落性、共产主义社会爱情婚姻家庭关系中的道德要求、婚姻的离异及其道德要求等问题上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观点,也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爱情婚姻家庭道德的重要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7.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经常被人认为是道德相对论者。恩格斯确实说过,在唯物主义者看来,“关于最终解决和永恒真理的要求就永远不会提出了。”马克思把原始氏族中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说成是道德的。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他场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伦理学研究,随着道德理想与现实、道德的特殊性及主体性等问题的提出和讨论,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深入。然而,为要真正把握这些问题的实质以及它们的关联,还须进一步探讨究竟什么是善,以及如何达善的问题。对于善及如何达善问题的思考,我们当然应依照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说:“我们驳斥一切想把任何道德教条当做永恒的、终极的,从此不变的道德律强加给我们的企图。”然而,恩格斯在这里所说的没有永恒的终极不变的道德教条或标准,并不是说人们对于人类的伦理研究将不可以从大量的现实的善中,去抽象概括善的真实意义及总的价值取向。本文拟通过对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是非评估和反思,以寻觅善的踪迹及趋向。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关于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关系的基本理论由于社会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完善。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分析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形态,阐述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发展的双重影响。列宁、毛泽东探讨研究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实行有一定的商品经济的经济体制的道德建设。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有关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原则和方针。  相似文献   

10.
列宁是继马克思和恩格斯后最伟大的革命导师,他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过细致的研究,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共产主义道德"的观点。列宁的共产主义道德立论是其政治伦理思想中最具特色的思想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伦理价值和人文关怀。研究列宁的共产主义道德对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社会道德的构建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环境。始于周秦时期的中国传统道德,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和纽带,以家庭伦理为核心,以加强专制集权为出发点,以扼杀个性为前提。现代中国的道德应以民主、科学和个性解放为前提,以职业道德、商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为主要内容。旧道德经过批判和选择,可以古为今用,但绝不是照抄照搬。恢复中国旧道德的企图无异于“持方枘欲纳圆凿”。  相似文献   

12.
不同的人性假定模式应置于与之相对应的历史背景下研究。对人性假定的历史分析 ,可以揭示其伦理性的工具价值 ,辩证展示人性假定的社会功能 ,以期为当代社会的人性假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道德是人性的产物,然而人性道德常以非人性表现为另一种人性的生存道德,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道德认识和道德现象,中国现代文学创作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道德的相对性、变异性及其原因、条件与相关因素。从而把人们带入丰富的思想认识世界,拓展了道德描写本身的精神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传统儒家孜孜以求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和谐的独特精神及其所设定的理想人格,正以它的历史超越性而广泛影响着国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蕴含在传统儒家人格思想中的教育意涵是多方面的:理想人格的塑造对青年大学生具有积极的目标导向功能;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有助于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崇尚气节的爱国情操仍然是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支柱;“义以取利”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厚德载物”的伦理思想有益于促进大学生的人际和谐;“慎独”精神不失为青年大学生修身养性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芥川龙之介是近代日本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其早期的历史小说多体现利己主义的主题,其中以《罗生门》和《鼻》最具代表性.两部小说虽然都着眼于对利己主义主题的挖掘,但从不同角度描绘了两种不同内涵的利己主义,即为生存的利己主义和旁观者的利己主义.然而,他并没有止步于对利己主义本身的批判,而是以敏锐的洞察力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将利己主义作为一个工具,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恶并存,并进一步批判了认同这种利己主义的扭曲的社会道德.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工程师伦理责任历史演变的梳理,分析了影响工程师伦理责任的内、外在因素,认为要使工程师承负时代赋予的伦理责任,就必须:建构工程师与雇主、社会和自然的互动、共生、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关系;规范工程师职业伦理,明确法律责任;造就生态化工程师。  相似文献   

17.
道德在本质上是一种对人的生存发展强烈关注的深沉的生命意识,因而以道德为研究对象的伦理学就必然以人的现实存在为逻辑起点,而人的现实存在只有通过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这双重关系才能获得完整的解读。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处在不断变化的状态中,从而决定了伦理学理论形态的逻辑进程表现为从原始伦理阶段发展到人际伦理阶段,再从人际伦理阶段过渡到生态伦理阶段。  相似文献   

18.
品德类型论     
品德或德性是一个人长期遵守或违背道德的行为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心理自我:长期遵守道德的行为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心理自我叫做美德,而长期违背道德的行为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心理自我叫做恶德。因此,品德或德性必定都是道德德性。品德、德性、道德品质、道德德性是同一概念,它分为一全德、五主德和八达德,进而分为善待自我的品德和善待他人的品德。善待他人的品德是高级的高尚的品德,而善待自我的品德则是低级的、起码的品德。  相似文献   

19.
“共享发展”是当前中国的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它在当前的社会历史发展背景下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历史价值,即具有独特的正当性。“共享发展”的正当性可以运用“人性—风险”的理论框架进行证明。自利的人性及其生成的世俗性社会使个体具有潜在的威胁。道德的软约束乏力以及法律与制度的硬约束缺位使得个体所具有的潜在威胁很容易爆发出来,进而生成让每一个个体都避免不了的整体性风险。对于整体性风险,必须通过与自利的人性不相冲突的互利的合作及其实现的普惠性增长加以解决。通过建立在自利的人性基础之上的互利的合作及其实现的普惠性增长,化解因自利的人性及其生成的世俗性社会而产生的个体的威胁及其生成的整体性风险,便是“共享发展”的正当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做人一定要有道德,如果失去了它,就像在茫茫大海中,没有指南针一样。其实做人很简单,关键是要拥有威严而义诚实的道德本质。为了进一步说明道德与人类的本质的关系,中国与西方的不少思想家对人的道德本质理论进行探讨。他们都把善恶问题与人的道德本质结合起来,并提出了人的道德本质是善的、恶的和不善不恶等观点。笔者主要想通过对中国与西方在人的道德本质问题上的探讨进行比较,分析两者的共性与差异性,并提出一些对人们现实生活中有用的理论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