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宏观经济变量主要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储蓄、税收和进口等七个。其中,前面四个构成国民总支出(或称总需求),后面三个加上消费构成国民总收入(或称总供给)。如果用C表示消费、用1表示投资、用G表示政府支出、用X表示出口、用S表示储蓄、用T表示税收和用M表示进口,那么这些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等  相似文献   

2.
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凯恩斯认为,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资本主义经济不能通过市场作用的自动调节达到生产资源的充分利用,社会的总就业量取决于总需求量。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和经济结构失衡,我国存在相当严重的失业问题。我们应研究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和借鉴西方国家解决就业问题的经济,采取刺激消费和鼓励投资的政策。  相似文献   

3.
再生产模型是马克思结合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关系对社会再生产实现问题进行的宏观总量分析。本文依据这个宏观模型,来探讨社会经济增长状态的识别、判定问题,即经济增长究竟是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中:均衡还是非均衡、协调还是不协调?判别的依据是什么? 一、再生产模型的理论假定和分析核心  相似文献   

4.
经济学研究中发生的一些理论争论,有时症结往往并不在问题本身,而在于对整个经济学理论的系统理解,在于对各种经济问题相互关系及其在理论体系中所处地位的理解。比如,经常发生争论的一个问题是:总供求缺口(也可称“总量短缺”)究竟原因何在?是由“需求过大”决定的,还是由“供给不足”决定的?由于超额总需求或总供求缺口=总需求-总供给,因此两种观点似乎都符合基本变化关系并似乎都能对问题作出一定的解释。这一争论的主要症结就在于理论逻辑和概念体系方面的问题。就现实中存在的经济弊病而论,既有国民收入超分配、货币供给失控的问题(从而引起总需求膨胀),又有生产效率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之类的问题(从而引起总供给水平低下,或称“总供给不足”)。但问题在  相似文献   

5.
怎样才能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呢?强化税收就是有效的措施之一。目前,税务机关组织的收入已占国家财政收入的90%以上,税收直接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已广泛介入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强化税收是保证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当前,着重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必须保护流转税。这类税收有产品税、关税、盐税、营业税和交易税等,在税收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在各类税收收入中占较大的比重,对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方面都能发挥一定的调节作用。但是,现在有些地方却在搞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在国庆讲话中强调:“当前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贯彻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力争用3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从根本上缓解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矛盾,逐步消除通货膨胀,使国民经济走出困境”。他还指出,“在治理整顿期间,更要强调适当集中,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是由政府承担的职责确定的。为了满足政府政治职能、社会职能对财政资金的需要,经常  相似文献   

7.
现存的银行无所不能的万能论思想及人们对银行作用的过高期望与过份依赖,对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是有碍的,也不利于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增强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因而必须纠正。我们只有既看到银行的地位与作用,又看到其局限性,才能有效地发挥银行的宏观调控作用。一在我国现实经济体制与背景下,银行在国民经济宏观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可用“九方块理论”(或“四个层次均衡理论”)来说明。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的运行存在有四个层次上的均衡:第一个层次的均衡(最高层次的均衡),是指社会生产与人类消费之间的均衡;第二个层次的均衡(次高层次的均衡),是指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的均衡;第三个层次的均衡(中间层次的均衡),  相似文献   

8.
一、控制社会总需求的关键在于控制货币供给量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匀速发展需要以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为前提条件。在社会总体供需均衡与失衡的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往往在社会总需求上,如何通过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来保持社会总体供需的均衡,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需要研究解决的现实经济问题。社会总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总量,它直接由政府或银行提供的货币形成。货币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构建新凯恩斯DSGE模型,采用贝叶斯方法估计各类财政工具内生反应规则,从而系统探究结构性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主要表现为挤入效应,但不同结构性财政支出的效应大小和影响机制存在非一致性:(1)投资性支出主要通过生产正外部性和总需求加速数效应挤入私人投资,并在支出结构中对主要经济变量挤入最为明显,但短期会导致债务和通胀风险;(2)消费性支出通过总需求加速数效应挤入投资,但对主要经济变量挤入程度较低且短期易产生债务和通胀风险;(3)转移支付通过影响居民消费产生需求加速数效应引致投资增加,虽然挤入程度偏低但其引致的社会风险和福利损失最小。考虑不同支出作用机制的差异性,本文认为新时代背景下财政宏观调控应根据经济周期特征审慎选择恰当的财政支出工具以提升调控效率、更大地发挥结构性财政政策的作用,据此助力民间部门投资稳定增长、促进宏观经济逐步向"高质量"发展方式转型。  相似文献   

10.
经济学在2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其理论主线一直没有离开过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构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基础: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基础上形成了20世纪微观经济学的主流,它成为后来以弗里德曼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建立竞争市场均衡及其效率模型的分析工具;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以非充分就业均衡提出国家干预主义学说以及与此相匹配的一整套财政和货币政策.20世纪70年代之后,代表新自由主义的各种学派应运而生,并在一系列背景下在实践中被推至极端.西方主流经济学在解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矛盾上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论是信奉经济自由主义还是强调政府干预,他们的理论都不能回答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制度中的财产权分配和由此而来的社会公平问题.资本主义分配结构长期积累的问题实际上制约着所谓市场均衡的实现和经济的有效运行,这正是当前金融危机暴露出的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11.
通货膨胀是一种病态经济的反映,它不仅会给经济发展造成危害,影响经济的正常增长,降低社会经济效益,对投资和经济造成长期损害,而且会带来许多社会不安定因素。通货膨胀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经济现象,在经济和社会生活诸多方面产生了严重的破坏作用。为了制定适当的抑制通货膨胀的对策,首先应对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认真分析。 一、通货膨胀的一般理论认为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 由于需求的变动而引起的物价上涨的通货膨胀,统称为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又可分为两类,一种是需求牵动的通货膨胀,另一种是需求移动的通货膨胀。 需求牵动的通货膨胀论认为,物价上升的原因是由于商品与劳务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所造成的。这一理论具有两种形态,其一是凯恩斯学派的过度需求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由于总支出(即消费、投资和政府开支的总和)大于国民生产总量所造成的通货膨胀缺口,即指商品市场上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现象或劳动力市场上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现象所造成的通货膨胀缺口(即“商品缺口”和“要素缺口”)。  相似文献   

12.
关于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理论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是凯恩斯在三十年代所建立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中提出来的两个基本概念,目的在于考察一国就业水平如何决定和国民经济如何获得稳定发展。在他看来,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都是一定就业量的函数。他说:“令Z为雇佣N人所产产品之总供给价格,Z与N之关系可写作Z=Φ(N),称之为总供给函数,同样令D为雇主们预期由雇佣N人所能获得之收益,D与N之关系可写作:D=f(N),称之为总需求函  相似文献   

13.
一在宏观经济运行中,总供给与总需求可以有不同的组合状态,各种不同的组合 状态所引起的经济后果是极不相同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国民经济运行正常,经济发展稳定;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国民经济运行不稳,经济增长波动。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通常又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在这种状态下,轻则出现经济萎缩,重则出现经济危机;一种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在这种状态下,轻则出现物资供应紧张,重则出现严重通货膨胀。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与否,是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可观测变量,关系国民经济运行稳定与否,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任务,首先就在于不断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大体均衡,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经济是需求约束性经济,社会总需求决定着社会经济运行.除政府支出外,社会总需求由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两部分组成.消费需求的运行特点取决于经济制度和体制.消费需求不仅构成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通过传递效应决定投资需求.同时,投资需求又有自身的倍加效应,并且周期性运行.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社会总需求(除政府支出外)并导致社会经济周期运行.  相似文献   

15.
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是包括GDP统计体系在内的国民收入核算及决定理论和相关的宏观调控理论,而理论基础先后有凯恩斯经济理论,把知识和技术纳入内生变量的新增长理论以及区分发展和增长、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新发展理论。本文借鉴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有益成分,探讨中国一度盛行的“GDP崇拜”或“GDP情结”和科学发展观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梳理了现代国家构建的相关理论,并借鉴财政社会学的理论范式对新中国国家构建历史作一个宏观勾画,从新的角度阐释了当代中国经历的由国家一体化向理性化、民主化,由自产国家向税收国家、预算国家,由控制型政府向调控型政府、治理型政府,由总体性社会向分化型社会、和谐型社会演化的历史脉络和时代趋势。  相似文献   

17.
促进科技进步的税收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税收是促进技术进步的有效的政策手段。税收是一种利益分配 ,税收优惠可以弥补私人边际成本 ,增加私人边际收益 ,从而强化政府政策的影响力度。用政府有形之手 ,牵动市场无形之手 ,促进科技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 ,市场体系不完善 ,市场机制不健全 ,企业自身也不够成熟 ,社会的科技进步更需要税收政策的诱导、鼓动。  相似文献   

18.
借鉴西方国家经验强化我国财政宏观调控力度刘邦驰,梁宝柱财政历来是世界各国政府干预经济,影响社会经济活动,调节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平衡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矛盾的最基本手段。在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正确认识财政的职能作用,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  相似文献   

19.
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分析与借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凯恩斯就业理论旨在解决资本主义国家的失业问题,其理论体系围绕探讨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的原因和提出解决失业的对策展开。针对我国当前职工下岗和再就业的新形势,一些人主张借用凯恩斯的就业理论,解决我国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凯恩斯的理论对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有害无益。笔者认为,全盘照搬或一概排斥均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应正确分析和审视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借鉴其中的有益成分,这对完善我国的就业理论、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是有积极意义的。1936年,凯恩斯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其经济理论的代表作。他…  相似文献   

20.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把宏观经济分析微观化,用个体行为直接去解释宏观经济与宏观经济政策问题,创立了所谓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凯恩斯理论最值得肯定的方面,在于它突破了西方主流经济学长期将市场经济视为实物交换经济的货币面纱观,探讨了微观经济得以正常运行的宏观环境。而当今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分析的微观化,则从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倒退到斯密的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一致论”和个量总和与宏观总量“相等论”,从而用微观经济学取代了宏观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导致宏微观经济分裂的情况下,企业作为单个资本的个体行为决定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均衡条件,因此用个体行为直接解释宏观经济现象既无科学价值,又远离客观现实。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指出了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人类摆脱宏微观经济分裂困境的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