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资本账户开放与开放国经济增长:两种分析范式的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资本账户开放与开放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理论与实证研究产生了比较大的分歧.许多学者试图建立新的分析范式以缓和两者之间的矛盾,本文重点介绍了两种新出现的分析范式,即结构效应假说和门槛效应假说,并对其进行了简要评价,指出该领域今后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3.
资本账户开放对于一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大量研究表明,资本账户开放对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并不稳健,但添加一定的初始条件后,其增长效应变得十分突出。通过采用1996—2017年间20个新兴市场国家的面板数据,运用门槛回归模型,实证分析资本账户开放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将金融发展水平、制度质量、外部均衡环境和汇率扰动等因素作为初始条件进行分析后,资本账户开放对经济发展确实存在门槛效应。而完善本国制度环境,改善外部均衡条件并降低汇率波动能帮助新兴市场国家更有效地获取资本账户开放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  相似文献   

4.
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芳 《江西社会科学》2003,(12):180-183
随着全球资本账户开放的深化,国外一些学者从实证的角度研究资本账户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种实证研究的基础就是对资本账户开放进行量化,因此首先介绍了两大类资本账户开放的测度方法。在此基础上,文章归纳了理论界对资本账户自由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三种观点:促进论、无关论和不定论,以及资本账户影响经济增长的中间渠道。  相似文献   

5.
资本账户开放与欠发达地区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账户开放是一国金融开放的重要内容,从成本收益原则出发,构建一个资本账户开放的分析框架,总结资本账户开放的不同情况,指出欠发达地区可能面临开放度过大和初始条件不足的不利局面。但我国资本账户的渐进开放,对欠发达地区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难得的赶超机会,欠发达地区在统一的开放进程中要采取适当对策,包括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强公共治理,引导外资进入特色产业,放松审批等,以充分利用资本账户开放带来的有利因素,加快赶超过程。  相似文献   

6.
刘玉贵 《兰州学刊》2008,(10):57-59
文章首先论述了一个国家资本账户开放的一般条件范式,并对照此范式分析了俄罗斯资本账户开放前的基本经济条件。数据分析发现俄罗斯的资本账户开放的实践虽然只是部分符合条件范式,但在一些关键指标上与资本账户开放的条件范式是相符的,文章接着研究了俄罗斯开放资本账户的基本逻辑,文章认为俄罗斯产权改革的彻底完成、俄希望通过资本账户开放推动经济转型、推进卢布的国际化、促进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俄对其经济健康程度的信念等构成俄罗斯资本账户开放的基本逻辑支持。最后是若干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文章构建了中国资本账户开放、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的统一框架,探究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推进资本账户开放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由于现阶段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度较低,增长效应受到限制;促进金融深化有益于缓解增长效应受限的情况;完全资本账户自由化并不可取,适当的资本管制能够起到防范风险的作用。因此,需要循序渐进地开放资本账户,继续深化金融改革,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发挥资本账户开放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资本账户开放是印度一揽子经济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政府对资本账户开放采取了灵活而实用的态度。本文从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商业性外部借款和非居民印度人计划四个方面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资本账户开放的主要内容,分析了银行改革、汇率制度与资本账户开放的关联性。印度和中国的资本账户开放进程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也存在值得中国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资本账户开放进程不断推进,其增长效应引发大量学术讨论,但未获得稳健的理论与现实支撑。从理论上分析资本账户开放的直接、间接影响路径与东道国经济增长动力之间的映射关系,增长效应与增长动力的结构性适配是关键所在。基于此,构建中介效应系统进行实证分析,考察中国的资本账户开放、规模扩张、追赶型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资本流入表现出对经济规模扩张、追赶型技术进步的显著推动作用,而资本流出的作用则不显著;当前,中国资本账户开放政策具备持续3年的短期增长效应,而追赶型技术进步增长红利的持续释放会对冲规模扩张的不利影响,于第6年开始保持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因此,结构化、周期化、叠加性的资本账户开放政策能够充分适配增长效应和增长动力。  相似文献   

10.
11.
由于资本账户开放程度和政策选择的差异,中日两国货币国际化的进程呈现出错时性的特点,因此总结日本的经验与教训对资本账户开放进程中的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日本资本账户开放与日元国际化发展历程的剖析,指出资本账户开放并非货币国际化的必然前提,但是一国货币若要充分发挥世界货币职能必须开放资本账户。在这一过程中,资本项目管制措施可以根据实际经济运行情况调整以实现货币国际化的稳健发展。因此,短期内我国保持资本项目管制是必要的,而提高资本账户开放程度是未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客观要求。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提出了今后开放资本账户以推进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投资标的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资本账户开放、汇率制度和人民币国际化互为条件、相互促进。一方面,资本账户开放和汇率制度弹性化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仅取决于资本账户开放程度,而且也取决于汇率制度弹性化程度;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又将推动资本账户开放和汇率制度弹性化进程。人民币国际化必须与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和汇率制度弹性化相同步。人民币国际化应走“弱经济—强制度”模式,遵循“人民币周边国际化→人民币亚洲化→人民币国际化”的渐进路径。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应逐步放松资本控制,进一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汇率制度弹性化。  相似文献   

13.
14.
资本账户开放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许多潜在的经济效益 ,但是 ,资本账户自由化也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巨大的风险 :首先 ,资本账户自由化带来的大量风险资本流入和资本的突然性逆转 ,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 ;其次 ,资本账户自由化带来的过度借款和道德风险 ,危及银行体系的稳定 ;最后 ,资本账户开放为国际投机资本特别是国外套利基金冲击本国金融市场打开了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15.
资本市场与货币政策互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资本市场的发展增加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 ,影响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政策工具和传导机制等 ,货币政策反过来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我们要推进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和改革 ,在实施货币政策时关注金融资产价格 ,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疏导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渠道 ,加大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力度 ,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资本市场与货币政策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借鉴MATí1AS BRAUN和CLAUDIO RADDATZ(2007)的模型,在探讨了资本账户、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的基础上,运用1981-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中国和美国两个国家的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以探讨资本账户开放与不开放的条件下,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论表明:在资本账户开放的条件下,金融深化对该国经济增长影响不显著;在资本账户不开放的条件下,金融深化对本国经济增长影响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货币市场规模还比较狭小,其资金配置、提供流动性便利、传递价格信号、提供公共市场操作平台的各项功能,还不能充分而有效地得到发挥。本文从汇率制度、资本流动与货币政策的新视角分析加入WTO后我国资本流动与货币市场政策效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货币政策效应的发挥依存于经济环境。本文分析金融开放条件下约束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发挥的因素,阐述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中介 ,也是货币政策实施和发生效应的过程。由于资本市场的交易活动现实地影响各类经济主体的金融行为进而影响某些重要的金融变量指标和宏观经济指标 ,因而其已成为央行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必须予以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目前中国的现实来看 ,资本市场的出现和发展已经对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并直接制约着货币政策的实际效应。为了更有效地发挥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传递作用 ,提高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我们应当采取积极措施 ,逐步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20.
货币政策的资本市场传导途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陆蓉 《学术研究》2003,(3):40-43
在货币政策的信用渠道削弱后 ,资本市场传导机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挥这一传导途径的作用 ,不仅能加速资本市场本身的发展 ,更可通过股东激励机制 ,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与组织结构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本文提出对货币政策的资本市场传导途径的划分原则 ,并据此梳理了货币政策的资本市场传导途径理论 ,剖析了资本市场传导货币政策效率的决定因素 ,结合实际说明货币政策传导途径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日趋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