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翻译与跨文化理解──张泽乾著《翻译经纬》读后孟筱康张泽乾教授新著《翻译经纬》已于1994年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立足于人类文化发展中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传递的历史与现状,总结古今中外译论研究的积极成果,吸收现代哲学、科学和艺术的有关理...  相似文献   

2.
等值论认为翻译活动是跨越时空和语言的交际行为。翻译等值体现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语言和语用两个方面。等值论的核心内容是“功能等值” ,不能片面、绝对化地理解等值论中的“对等”概念。等值论对功能语篇的翻译有着全面、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模因论和生态翻译论都基于达尔文进化论原理研究文化和其特定的翻译现象,两者形成一定共质层。模因论具有一定的生态特征,模因论与生态翻译论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有共通之处。两层面之间所追求概念交集相交的域越多,翻译的效果就越佳。文章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在这一共质层上对翻译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提出思考和看法,期望能够对当前和未来的翻译跨学科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借鉴于社会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的翻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译、意译、不可译一直是译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只有从社会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来观照译论研究,方可揭示三者的关系、翻译方法、翻译的实质及其以往被忽视了的翻译中的社会、文化层面,从而构建较为令人满意的译论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翻译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即 :翻译的标准问题、翻译的方法问题、翻译中文化因素问题以及西译论的艺术观与科学观之争等问题进行了综述 ,展望了中外翻译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科学哲学研究的文化转向为一切科学研究的文化转向奠定了理论基础,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向为文学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提供了方向。翻译研究必须与文化研究、文化转向相互结合,形成互动。只有让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走出各自的象牙塔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挖掘文字背后的文化渊源、发挥翻译的强大功能并形成指导翻译实践的宏观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郑丽芬 《九江学院学报》2011,(4):106-107,110
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模因论提供了一种全新角度来审视翻译策略范畴中的归化问题。文章诠释了模因论视域下的归化翻译的生理机制,在此基础上解读了模因论下的归化翻译策略的选择,旨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8.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由于任何文本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还涉及翻译文本的文化交流,译者在传达文本表层意思的同时,要兼顾深层的文化意思。提出文化与翻译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分析了文化对翻译的影响问题及文化翻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谈起翻译,谁也知道它在人们相互交往和文化科学的交流中起着桥梁作用。然而,翻译对民族文化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其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却很少深入地探讨。本文仅就翻译在藏族文化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中所起的促进作用和历代藏文翻译给我们的启示,谈谈管见。  相似文献   

10.
当代西方译论研究经历了语言学和文化学两大转向,引领译论研究潮流。相比之下,当代国内翻译研究却毫无特色。其实,西方译论研究中的诸多论题如翻译本质、翻译功能、文化翻译、翻译批评等鲁迅在20世纪早期就多有论述。因此,重新解读鲁迅的翻译思想对当代国内翻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模因论视角下研究《道德经》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分析翻译活动实质是通过语言进行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过程,利用模因论合理地处理归化与异化的关系,并实现文化意象持续有效的传递。首先揭示模因与文化意象、模因与翻译的关系以及模因在翻译过程中的传播过程,分析模因论与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的内在关联,探讨在模因论下文化意象传递的原则,最后研究《道德经》文化意象传递的处理。  相似文献   

12.
鸦片战争以后,围绕翻译是“科学性”还是“艺术性”的活动这一问题,近代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翻译的“科学论”从晚清意译达旨的翻译风气中悄然萌芽,翻译的“艺术论”在进一步对翻译策略和美学艺术的探索中逐步确立,两者共同构建了近代中国独具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翻译“科学论”与“艺术论”的发展不仅对中国现当代的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更推动了白话语言规范的变格,我国的翻译研究开始显现出体系化的趋势并日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3.
翻译中的有意误译是跨文化交流中的独特现象。它突出地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扭曲和变形,是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契合点。在传统翻译标准看来,误译以失落和歪曲原文信息为代价,是对原文的不忠,成为攻击译者的重要依据。将Andrew Chesterman的四个翻译伦理模式融入到对我国传统译论的深入理解之中,完善误译研究,丰富了翻译批评方法,从而使人们对文化误译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更公正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中国翻译学术话语形成了由西方和中国传统译论构成的二元结构,产生了科学观和艺术观的对立.中国翻译的艺术观是中国传统翻译观的主流,是世界独特的译学模式,其中翻译绘画类比是理解中国翻译理论的关键.它构成了翻译史的框架,植根于中国文化的艺术性思维取向.只有理清这一类比历史脉络才能真正理解际遇中的西方译论并与之平等对话.临摹意义的翻译观被创造性绘画的翻译观置换,原文"现实"同原文一道成为翻译的参照,缓和了作者/原文与译者/译文之间的紧张关系,但真正消弭二元对立格局,建立原文与译文、作者与译者平等对话关系的前提是建立共享世界的历史视阈.  相似文献   

15.
中国翻译学术话语形成了由西方和中国传统译论构成的二元结构,产生了科学观和艺术观的对立。中国翻译的艺术观是中国传统翻译观的主流,是世界独特的译学模式,其中翻译绘画类比是理解中国翻译理论的关键。它构成了翻译史的框架,植根于中国文化的艺术性思维取向。只有理清这一类比历史脉络才能真正理解际遇中的西方译论并与之平等对话。临摹意义的翻译观被创造性绘画的翻译观置换,原文"现实"同原文一道成为翻译的参照,缓和了作者/原文与译者/译文之间的紧张关系,但真正消弭二元对立格局,建立原文与译文、作者与译者平等对话关系的前提是建立共享世界的历史视阈。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医的发展逐渐走向国际化,关于中医的中外交流日益增多,而对中医的翻译却又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其难点主要在于保证医学信息的正确与完整的同时,又要将中医中文化内涵准确地传达。本文试图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这一新译论,将医古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适应与选择通过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这三大维度进行分析和说明,以期为医古文翻译的障碍找出解决办法,提高翻译质量,促进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以系统科学中的系统观特别是系统演化原理为指导,以科学学中的科学发展理论和科学史为参照,以元翻译学中的翻译学总体发展模式和历史框架为背景,对古代翻译学的发展历史予以较为详细的反思和梳理,以获得对其较为清晰的系统认识.通过考察获知,古代时期自然哲学与人文文化浑然一体,科学系统主要呈现在初步分化的同时朴素综合的发展趋势;与此一致,古代翻译学中也已出现各种译论特别是古典语言学译论与古典文艺学译论的初步分化,但它们却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在整体上呈现以古典文艺学译论为主、以古典语言学和其他译论为辅的朴素综合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亦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必然会受到社会文化规范的束缚,林纾的翻译也不例外。本文在扼要概述图里翻译规范论后,从图里的首要规范、预备规范和操作规范三方面解释了林纾翻译的合理性、必要性;同时也证实了图里翻译规范论有一定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9.
异化和归化之争是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之后的一个热门话题.针对西方异化翻译理论是否适合解释中国翻译现象这一问题,本文考察了异化论的理论渊源和产生的文化语境,分析了异化论的理论内涵,并指出了异化作为文化政治项目的理论缺陷.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阐述翻译过程、探讨翻译标准问题,接着阐述顺应论的内涵、探讨动态顺应与翻译的关系,然后借助文化因素的翻译实例,探讨动态顺应在翻译中的运用。研究发现,译者不仅要在解码时顺应原文的语言和语境,以正确理解原文信息和含义,也要在编码时顺应目的语的语言和语境,将原文以合适的方式充分、等效地表达出来。顺应既是译者进行翻译时所要遵守的原则,也可以作为评判译文质量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